安溪參山「四落大厝」:閩南建築瑰寶(附相關簡介)

2020-12-22 閩南網

  在安溪參內鄉參山村有一座保存較為完好、規模宏大、典型閩南建築風格的清代古民居群——葉氏「四落大厝」,還有保存下來的宣統元年「拔元」牌匾,有著十分珍貴的歷史價值。

     「四落大厝」全貌

  百年大厝12年建成

  「四落大厝」佔地2000多平方米,有近百間房屋,四進雙護厝布局,附設有「四落書房」,是一座典型的閩南皇宮起古大厝。

  據「四落大厝」主人的後裔葉祥明介紹,古厝的建造者名叫葉雙從,字光雲,人稱「四落公」。「四落公」有7個兒子,原來的生活並不富裕。他最早靠餵豬賣豬仔做小本生意起家,之後開辦典當生意,才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四落大厝」建於1850年,耗時12年才最終落成。

  推開兩扇厚重的木門,只見庭院深深,雕梁畫棟,走廊、巷道迂迴曲折。廳堂正中掛有「大夫第」牌匾,堂內各種木雕構件古樸精巧,窗欞鐫花刻鳥,柱礎石雕栩栩如生,部分隔牆用木板鑲起。第四進為兩層木板樓,在右護厝天井邊上,鑿有一口水井,輔以光潔的內圓口外正八方的石井臺。如今,雖歷經百年,井水依舊清澈見底。

  據悉,「四落公」重視教育,在建「四落大厝」時,同時建有「四落書房」,廣聘名師,並置育才田出租,收入專供子孫後代讀書。歷經100多年,直至上世紀60年代初,這裡仍是安溪、南安鄉鄰學子求學的地方。參山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四落書房」功不可沒。

  人才輩出文武雙全

  「『四落大厝』人才輩出,可謂文武雙全。」葉祥明自豪地說,大廳曾掛過中書、拔元、選魁、進士、武魁等牌匾,令人遺憾的是「文革」期間大部分牌匾已被清理銷毀。

  「『拔元』匾是倖存的一塊。」在葉祥明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保管牌匾的人家中。只見長117釐米、寬54釐米的牌匾中間刻有「拔元」二字,落款處依稀能辨識出「宣統元年」等字樣,表明該匾已有百年歷史。

  「拔元」牌匾的主人是「四落公」的孫子葉祖庭。他中拔時,24面大鑼開道,場面異常壯觀。因其成績優異,葉祖庭被清政府中書省錄用為中書,派任山西太原知府。可惜他沒湊齊前任知府負債的1萬兩白銀官庫,因此沒能上任,棄官回鄉後不久病逝。

  據了解,「拔元」即「拔貢」,屬清朝貢生,成績優異的學生即「貢生」。宣統三年後就沒有這樣的功匾了,因此葉祖庭有可能是泉州、甚至是福建歷史上最後的「拔元」。

  在護厝的天井中還有一塊造型奇特、重300餘斤的長方形的「練武石」。據稱「四落公」的三兒子是武舉人,且武藝十分高超。有關文物專家介紹,這種石頭在閩南地區較為少見,可以為研究清朝的科考方式和閩南的風土民情提供實物依據。

  百年大厝期盼保護

  「以前,新加坡的親人寄信回家鄉,地址寫『中國泉州府長泰裡四進厝』就能收到,可見『四進厝』在當時的知名度。」葉祥明引以為豪地說道,「『四落大厝』葉氏後裔子孫,至今傳衍九代,已有上千人,遍及海內外,遠至美國、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

  如今的「四落大厝」,由於沒人居住,疏於打掃與整修,已漸漸顯露出荒蕪跡象,不少牆體已經陸續剝落,天井、石埕也長滿荒草。附設的「四落書房」,由於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部分甚至已經坍塌。

  談及「四落大厝」的未來,60歲的葉祥明顯得憂心忡忡。「30年前,『四落大厝』遭遇兩次火災,還好都搶救及時。」葉祥明指著被大火燻黑的大門椽木告訴記者,「如此規模宏大、保存完整、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築民居群,在整個閩南地區並不多見,具有較高的文物研究價值,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採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

責任編輯:蘇仕穎

相關焦點

  • 安溪感德古大厝引猜想 專家稱其為「五間張雙護厝」
    安溪感德古大厝引猜想 專家稱其為「五間張雙護厝」 qz.fjsen.com 2013-07-05 11:44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網友@發現安溪 供圖)昨日,網友@發現安溪在微博上曬出安溪縣感德鎮霞雲村的一座老式建築,引發大家競相猜想。泉州南建築博物館原館長黃金良表示,該建築應為懸山式「五間張雙護厝」,有的地方也稱「五間直」。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昨日,記者從廈門市規劃局獲悉,《廈門市閩南古大厝保護規劃方案》出臺,全市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市規劃局、市文管辦表示,加上現有的已列入市級文保單位及歷史風貌建築的大批古厝,廈門將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聯合泉州、漳州,對閩南古大厝進行整體申遺。
  • 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富有生活氣息的番仔樓   池塘湖番仔樓:中西合璧,堪稱建築瑰寶   距離池塘湖大厝不遠,有一幢池塘湖番仔樓。要知道,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24個人用肩頭抬,沿著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裡,須經過兩天的時間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還有,原來這個地方是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築擋土牆,擋土牆共分四層,為了擋土牆的堅實不變,砌體後面填用的土是經過篩選後打實再用的。所以大厝經過百餘年的風雨洗禮,牆依然筆直如新。」
  • 石獅四座大厝宅各有特色,堪稱閩南民居典範卻很低調,免費開放!
    家對於中國人來說,房子佔很大因素,尤其對閩南人,厝宅更是意義重大。當年很多下南洋的人,但凡事業有成,都要回鄉建房。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在泉州石獅小城,也分布著一些頗為奇特的閩南大厝,他們或古香古色,或中西合併,經過了近百年歷史的洗禮,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在眼前。今天來說說石獅的這幾個古大厝,遊客往往找不到,你們都去過了麼?
  • 晉江五店市閩南大厝柳清新宅介紹(圖)
    柳青新宅是旅菲華僑莊銘岸於1935年令其子莊清良回鄉主持建造的,是民國時期典型的閩南大厝。  宅子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為五開間二進三川脊頂磚石木結構,兼用穿鬥式與抬梁式構架,帶雙面護厝、石埕、埕頭間、圍牆。老宅建築面積918平方米。  柳青新宅看似普通,其實極富特色,是一棟值得細細品味的老宅!
  • 閩南建築:閩南人生活中的「厝」
    閩南人習稱家為「厝」,如:家宅叫「厝宅」;祖家叫「祖厝」;家裡人叫「厝內人」;房東叫「厝主」;喬遷新居叫「入厝」等等。閩南所屬縣市舍 「厝」的地名很多,在閩南人心目中,「厝」不僅是家宅,而且是鄉裡,是村社。在閩南,你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問話:「有起新厝了吧?」「買新厝了嗎?」。
  • 泉州宗祠:歷經歲月洗禮的建築瑰寶
    大殿的神龕中供奉著祖先的神位與塑像【祠堂類型】有閩南大厝按進深,閩南祠堂可分為「一進」、「二進」、「三進」,或稱「下落」、「頂落」和「後落」。兩廂稱「櫸頭」(「角頭」),下落、頂落與櫸頭圍成的天井,稱「深井」。閩南祠堂的布局形式有以下幾類。單落式。只有一進,正屋三間,正中為廳堂。一般用於小宗、支宗的祠堂。廳堂後部設神龕,前面就是祭拜的空間。正屋前有小院,正中設門牆或門樓。
  • 時髦建造閩南大厝,很少看到有人居住,幾乎空無一人
    熟悉福建閩南的客人,不難發現,福建閩南人最時髦做到一件事,就是如何規劃興建一種建築風格叫閩南大厝,當你走在福建閩南鄉間村落裡,隨處可見的閩南大厝比比皆是,錯落有致。然而,如今的閩南人,家家戶戶卻居住在自家的小別墅、小樓房,祖輩遺留下來的大厝很少看見有人居住,幾乎空無一人。
  •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閩南「起厝」「入厝」習俗美好生活的寄願 qz.fjsen.com 2011-10-08 09:55  林梅影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在閩南「起厝」、「入厝」時候,有著許多有趣的講究與習俗。本期的《煉仙打嘴鼓》就帶大家一起走進石獅的鄉村,了解閩南人如何「起厝」與「入厝」。
  • 當星巴克遇見紅磚大厝!來品品這杯古色古香的「閩南風」咖啡
    "舊時光「融入咖啡打造有閩南印記的星巴克如果說,皖派民居粉牆黛瓦,清新典雅;蘇派民居小橋流水,古樸精緻;那麼,閩南民居的紅磚白石,則多了一份生動與雋永。泉州晉江五店市是保留最為完整的閩南大厝建築群之一。
  • 埭美古村,鬥簷翹角的紅磚厝是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特色
    埭美古村位於九龍江南溪河畔、瀋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兩公裡處,環抱於雞籠山、大帽山、峨山之中,古村四面繞水,古榕遍地,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素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並被評定為國家級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 晉江五店市:紅磚厝裡的閩南煙火味兒
    閩南紅磚古厝博物館紅磚厝,無疑是五店市的主角。五店市,位於晉江老城區青陽的核心區,被譽為「閩南紅磚古厝博物館」。「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起,石雕木雕雙合璧」。在這裡,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築、中西合璧的洋樓等特色建築保存完好。
  • 晉江梧林傳統古村落,遺落在時光中的瑰寶!|閩南|歷史建築|古村落|...
    早報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吳嘉曉 文\圖每一處歷史建築,都記載著建築的信息,保存著歷史的記憶……這裡,有大批南洋的華僑,留存著大量精美的建築;這裡,存有建築雄偉的古羅馬式、哥德式洋樓,南洋風味的番仔樓,以及富有閩南風味的紅磚大厝。
  • 【文化】閩南人「起厝」和「入厝」習俗
    閩南語中建房稱之為「起厝」,搬入新家則稱為「入厝」。對閩南人來說,「起厝」等同於「建業」,是不可疏忽的大事,而「入厝」在閩南人看來,將會與之後一家人的運勢息息相關,也是極為重要的。然而,雖然建築材料、裝修風格在不斷地改變,但是記者發現,不論怎麼變,閩南人家宅裡總會騰出那麼一個地方用來供奉土地公,並將初二、十六「做牙」的習俗不斷地傳承延續。
  • 安溪兩「民俗控」大學生 「鬥陣」傳播閩南民俗文化
    出生於1993年的安溪小夥楊巍峰,說到這類婚嫁習俗方面的閩南四句,張口便能來上一段;而好友謝金印,生於1994年,摯愛宮廟文化,經常利用假期走訪寺廟,並在網上發布和推廣其背後的人文。如今,他曾走過的寺廟,連自己都數不清,少說也有數百座。  問起為什麼會喜歡研究民俗和寺廟,楊巍峰和謝金印不約而同地說,因為小時候喜歡看熱鬧和逛廟會。
  • 閩南韻味何處尋?這座百年古厝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紅磚厝是用紅磚蓋的房子,是閩南最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今天,閩南大地上數百座紅磚厝建築,為我們敞開著一扇扇記憶大門。它濃縮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著、豁達的性格。
  • 廈門地鐵1號線今天10點正式開通 車站像閩南大厝
    車輛共配車40列,初期24列投運廈門地鐵1號線共配車40列,採用四動兩拖六編制的B2型標準車輛。列車總長約118米,列車定員載客量1460人/列,超員載客量2062人/列。列車上配有WiFi系統,便於乘客上網。
  • 《阿嬤的厝》閩南古建築木雕展在漳州市圖書館展出
    ­  3月19日,由漳州市圖書館主辦,福建省新龍騰文物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協辦的《阿嬤的厝-閩南古建築木雕展》,在漳州市圖書館一樓記藝展廳正式開展。­  了解,此次展覽共展出作品124件,展覽以《阿嬤的厝》為題,以阿嬤的生活為線索串聯起各項展品,其中展品包括門當戶對中的「戶對」、鬥拱中的「鬥」以及瓜筒、雀替、額枋等房梁上的木雕構件和粿印模具、木籃、木尺等日常生活用品。­  據圖書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展覽將持續到5月31日,展覽期間為加強與市民的互動,漳州市圖書館還舉辦了「與展品合影送筆記本」活動。
  • 最美的屋簷,在家的方向|裕昌樓|曾振源|趙家堡|歷史建築|土樓|閩南
    曾氏番仔樓工藝精湛、氣勢恢宏,整體布局為三橫三縱凹形格局,共有99個房間,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九世紀中葉,東美村墩上社的曾振源輾轉到南洋謀生。掙了大錢以後,曾振源實現了衣錦還鄉、娶妻生子「起」大厝的心願。曾振源、曾福全父子斥巨資在家鄉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莊園,即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