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電力事業從無到有,從發展壯大到創造數個全國第一,極大助推了經濟社會事業發展騰飛,在新中國電力建設史上有著特殊的重要地位。
西電東送大動脈樞紐城市
1986年10月29日的《寶雞報》一版報心位置,刊登了《下馬營330千伏變電站建成》的消息,記述了寶雞下馬營330千伏超高壓變電站建成及建設的重要意義。
「這個變電站是為配合黃河上遊龍羊峽水電站輸電而建的,使電站及時發揮效益,實現西電東送。」時任「下馬營330工程」籌建處成員韓巨才對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他說,1983年3月該工程開始籌建,1986年10月竣工,1987年1月11日該變電站1號主變壓器帶負荷投入運行。下馬營330千伏變電站是陝西關中電網連接甘肅、青海電網的樞紐點,承擔陝甘青電網之間的功率交換,對西北電網的安全、穩定起重要作用。
寶雞是西電東送重要途經地和樞紐點,在我國電力發展供應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早在1969年國家開始建設我國第一個330千伏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劉天關輸變電工程,在眉縣修建了湯峪變電站。該工程1972年建成投用,甘肅劉家峽水電站發的電被送到寶雞,經湯峪變電站輸送到關中地區。而隨著1986年10月下馬營330千伏變電站的建成,寶雞無疑成為西電東送的大動脈城市,同時對寶雞城鄉電力供應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時,寶雞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全市供電鄉鎮159個、村莊1810個,覆蓋率僅達84%。寶雞西部山區和麟遊等山區縣的部分村還沒有通電,照明仍然用煤油燈。因此,下馬營330千伏變電站建成,經《寶雞報》報導後引起了社會各方的高度關注。
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的「寶雞範本」
寶雞自古是通向西南西北的咽喉要道,新中國成立後,在寶雞至成都間修建了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在這條鐵路的改造建設中,寶雞在電力建設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為隨後的電氣化鐵路建設和電力供應創造出「寶雞範本」。
國網寶雞供電公司副總經理藺庚立說,寶成鐵路全長669公裡,是國家I級電氣化鐵路幹線,2018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這條鐵路剛開始通車,採用蒸汽機車牽引。1958年6月起,寶成鐵路進行了電氣化改造工程,1960年6月建成寶雞至鳳州段工程,1975年7月1日全線完成電氣化改造。寶成鐵路用上寶雞電,這是咱寶雞人的驕傲,同時提升了寶雞電力建設和供應水平。
在為國家建設提供電力支持的同時,寶雞城鄉用電事業也逐漸發展。上世紀50年代中期,寶雞僅有動力用電戶24戶。1962年12月,寶雞發電廠一期工程25000千瓦發電機組與關中電力系統併網,為寶雞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電力能源。次年寶雞供電局成立,新建、擴建升壓了一批110千伏變電站和35千伏變電站,極大地提升了供電能力,在此後的10年間,鳳縣、太白、千陽、隴縣等縣陸續通電。1975年,隨著麟遊縣實現通電,寶雞所有縣城和鎮街通電。1997年10月14日,隴縣固關鎮高樓村是寶雞最後一個通電的鄉村。
電力發展改變了寶雞人的生活,當其他地方還在使用蒸汽火車時,寶雞人早在幾十年前就乘坐上電氣化列車。當別的地方還在影視上看到「大哥大」時,寶雞由於電網遍布,成為全國最早建800兆移動基站的城市之一……
據了解,截至2018年底,國網寶雞供電公司年售電量突破83.5億千瓦時,轄有330千伏變電站6座,35千伏至110千伏變電站67座,變電總容量688.35兆伏安,為寶雞工農業發展和幸福寶雞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動能。
新能源新城市新生活
黨的十八大以來,寶雞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也促使寶雞電力事業實現質的改變,全市電力設施不斷升級改造,綠色新能源融入市民生活。
新能源汽車興起後,寶雞開通綠色通道,加緊建設充電基礎設施,為新能源汽車做好保障服務工作。目前,國網寶雞供電公司共建設充電樁164個,其中陳倉區28個、鳳縣9個、高新區21個、蟠龍新區9個、金臺區52個、渭濱區14個,還在連霍高速公路眉縣、寶雞西服務區及太白山景區建設充電樁29個,以滿足電動汽車出行需求。
在「治汙降霾保衛藍天」戰役中,寶雞開展電能替代,啟動改電、改暖、改炕工程,讓農民群眾冬季用上安全環保的電炕,做飯、燒水使用電磁爐、電水壺,智能電錶分時段計費,且手機上就能繳費,越來越方便,生活越來越幸福。(寶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