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艱辛創業史
同心奮進新時代」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方位宣傳報導航天各單位與偉大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不平凡發展歷程,本報策劃推出了「不忘艱辛創業史 同心奮進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天企業輝煌發展歷程形象展示特刊。國慶期間陸續推出特刊。
1956年12月,在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的大力倡導和親自主持下,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空氣動力研究室在北京西郊誕生,研究室主任莊逢甘博士帶領18名青年學子開始了艱辛的創業。1959年,研究室擴建為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一大批大學畢業生、技術人員和軍隊幹部來到雲崗,掀起空氣動力試驗基地的建設浪潮。
上世紀60年代,面對內外交困的國情,建設者們發憤學習、深入實踐,自主設計和建造風洞,探究試驗方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設備配套、技術力量雄厚的大型空氣動力試驗研究基地。
上世紀70年代,航天氣動人積極投身於被譽為「淮海戰役」的第一代遠程飛彈研製任務中,開展氣動問題攻關,為突破「熱障」、確保我國自行研製的洲際飛彈成功飛向太平洋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80年代,攻克「黑障」的戰役打響,航天人在壓縮「黑障」的艱難探索中奮力前行,為型號研製鋪平了道路。
上世紀90年代,航天人開始了解決「神舟」飛船氣動問題的新徵程,通過大量風洞試驗和數值模擬,解決了飛船的氣動外形、氣動力和氣動熱問題,為載人航天工程的順利實現掃清了氣動障礙。
莊逢甘題詞
十一院辦公樓
進入21世紀,空氣動力學技術擔負起了引領空天事業發展的重任。2004年10月15日,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簡稱十一院)宣告成立,航天空氣動力事業開啟了新篇章。
新世紀初期,十一院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空氣動力技術研究與實驗水平不斷提高,完成了以專項工程、973、863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標誌性成果,多項技術達到國際、國內領先水平。開拓了中短程無人機、微型飛行器以及太陽能高空無人飛行器等特種飛行器研究領域,跨入我國無人機研製先進單位的行列。航天技術應用產業應運而生,培育的環保產業從脫硫逐步拓展到脫硝、水處理等業務領域,工程業績逐漸遍布全國市場;逐步積累起來的測控產業系列新產品研製能力快速形成,傳感器產業化能力不斷增強……十一院形成了空氣動力、無人機、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1.2米三聲速風洞
汽車環境風洞
黨的十八大以來,十一院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續保持高速發展。
空氣動力技術研究與實驗水平不斷提高,經濟規模快速增長,深度參與國家重大工程研製,拓展火星深空探測領域,開拓星空飛行試驗氣動技術平臺,突破一大批重大關鍵技術,空氣動力技術研究保持國內領先水平。特種飛行器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彩虹系列無人機突破大批關鍵技術,佔據了國內無人機行業的制高點,T系列太陽能無人機和彩虹-5無人機實現首飛,多款新型無人機和機載系統陸續立項或啟動工程設計、應用示範等工作,圓滿完成無人機型號生產交付,在產業化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十一院成功推動無人機業務重組上市,實現了優質資源與資本市場的快速接軌,為彩虹無人機高端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航天技術應用產業迅猛發展,環保產業業務拓展到石化、火電、冶金、建材、市政等多個領域,建造了一大批具有示範意義的典型工程,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測控產業銷售收入穩步提升,經濟規模快速擴大,先後完成對浙江南洋傳感器公司的收購控股、對測控技術事業部和北京航天易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業務整合,實現了轉型升級和良性發展;通過無人機資產重組上市進入新材料產業領域,實現了市場穩步增長,其中電容膜保持領先地位,太陽能背材基膜和光學膜均排名市場前列……空氣動力、無人機和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相結合的多元化產業運營模式,為十一院進一步做大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積聚了力量。
太陽能無人機
華能北方電力海勃灣電廠脫硫工程
傳感器產品
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機遇和新挑戰,十一院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在集團公司黨組的堅強領導下,以政治建設為核心,統籌推進全院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
十一院圍繞院戰略發展規劃和構建世界一流空氣動力研究院的發展目標,堅持科技創新,加強基礎性研究。圍繞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上著力突破。培養造就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文化氛圍。把深入開展產業結構性調整作為深化改革和實現轉型升級的突破口,積極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在鞏固空氣動力核心地位的同時,迅速提高特種飛行器、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的經濟規模。持續加強黨的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把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作為推動院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推動兩個主體責任全面落實。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引導全院幹部職工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8·26」重要批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全面落實集團公司第七次工作會議戰略部署,為建設航天強國、建設世界一流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而不懈奮鬥。
航天精神永傳承
彩虹無人機團隊
彩虹-5無人機
從1999年伊始開始無人機的論證和研製工作,歷經20年的風雨兼程,十一院的彩虹無人機團隊從最初的7人項目組發展成如今500餘人的專業團隊。
20年的艱苦奮鬥彰顯了彩虹無人機團隊恪守航天報國的初心,20年鑄就的絢麗彩虹昭示了彩虹無人機團隊航天強國的使命擔當。
他們傳承航天「三大精神」,秉承「創新、實幹、包容、奉獻」的理念,為將彩虹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無人裝備與服務提供商,實現他們的航天夢、彩虹夢而不懈奮鬥。
堅持創新驅動,引領發展方向。彩虹無人機團隊始終堅持空氣動力原始創新,積極探索無人機技術發展趨勢和應用模式,全面突破無人機系統研發、製造和試驗相關的關鍵技術。
彩虹系列無人機已經形成了覆蓋低、中、高空和臨近空間相結合,低、高、超聲速兼備,大、中、小型相匹配的無人機產品型譜,為國內外軍地多個用戶提供了體系化空中智能無人系統解決方案。
積極踐行強軍首責,走融合發展之路。
首先,重視市場融合。一型裝備服務兩個市場,充分利用國外實戰經驗為我軍無人裝備戰鬥力提升和體系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注重產業融合。積極貫徹集團公司資產證券化和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完成業務與資產整合、依託公司平臺借力資本市場完成上市,成為國內無人機第一股;統籌建立開放共享平臺,吸引社會優質資源打通上下遊全產業鏈條共謀發展。
第三,推進重點型號列裝,深度融入我軍裝備體系,走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多年來,該院堅持人才戰略,打造傳承航天「三大精神」的人才團隊。
彩虹無人機團隊聚焦以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航天科技集團十佳青年為代表,以博士、碩士為主體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佔先機,以管理促效益,在滿足崗位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平臺搭建,優化布局,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人強我勝」的創優爭先的良好局面。
彩虹無人機產品覆蓋多個國家和地區,並經實戰檢驗,在國際外貿市場享有盛譽;在地質勘探、海洋保護、應急通信、管道巡線、三維測繪等多個民用市場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是深度融合發展的典範。
星空團隊
星空團隊是十一院為滿足飛行試驗需求而組建的一支年輕隊伍,平均年齡33歲。該團隊發揮氣動專業優勢,在新的試驗領域幾乎沒有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挑戰了多項前沿技術難題,成功完成了平臺研製與試驗任務,為工程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試驗任務以空氣動力創新技術驗證為目標,團隊弘揚航天「三大精神」,歷時3年,加班加點搜集資料、討論問題,克服條件限制,不辭勞苦,歷經多次更改,最終確定了方案。
為了確保試驗安全,團隊成員有時冒著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踏著沒膝的大雪,有時頂著40攝氏度的烈日、迎著滾滾的黃沙,進行實地察看,出色完成了相關任務。
他們堅持嚴謹的科學精神,在技術「雙想」中不放過一絲一毫問題,經過大膽推斷和理論計算,及時發現了毫秒級的安全隱患;他們頂著壓力,團結一致,開始了長達半年之久無比艱辛的探索;他們廣泛動員,協調各方,凝聚了全院的氣動技術力量進行集智攻關;他們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密集開展科學試驗。
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3年的刻苦攻關,他們終於攻克雄關險隘,獲取了多項寶貴的數據,成功解決了多項科學問題,攀上了國內氣動試驗研究的新高峰。
本版圖片由航天科技集團十一院提供
文/苑軒
編輯/ 孫喆 張曉帆
監製/許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