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稱:
「權者,株、兩、斤、鈞、石也,
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
權,然後知輕重。」
「秦權壺」壺形似稱砣,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用稱之權為形而得名。「權」俗稱秤砣、秤錘、秤權,是懸掛秤桿之上可以移動的的銅、鐵、陶、瓷、石的秤砣和後世的砝碼。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器,計量單位,名稱極不統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統一度量衡器,就是其中之一。
早期秦權壺佳器梅友竹,韻石合作款
梅友竹何人?就是我大聖說壺漢鐸那一期講到的梅調鼎,友竹是他的字。這個人我們說過,是個學富五車,胸有乾坤的大隱之士。
銘文: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
桃園賣茶,以壺為秤,充滿了想像的意境和瀟灑不羈的情趣。
瞿應紹,梅花款
壺上正面銘刻:夜半檯無雪,山空微與香。
背面刻:曾向先生覓句來,半灣詩尤半菡苔, 而今花下人何在,零落寒枝晚自開。
夜半無雪,尋隱不遇,獨見寒梅,零落殘香。是不是一副畫面躍然壺上?
玉成窯款
這款秦權,壺鋬環耳形,造型稍長,便於手握。壺流一彎,獨孔短流向上微曲,出水爽淨有力。壺身將紫砂的光素造型之美與文墨之美相結合,是文人壺之佳品。
顧景舟,飛把款
早期的秦權壺,為環耳形把,近現代則出現了帶上飛的秦權壺。比如這把顧景舟大師的紫泥秦權壺,較之早期秦權的俊雅,顧大師的這把則顯出別樣的厚重與四平八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