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專家的科普和媒體的發展,寶媽們對母乳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母乳成了當下嬰幼兒主要的餵養方式。
母乳餵養更有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但如果不注意餵養上的一些細節,會出現奶水分泌不足,營養不足,影響到孩子的口糧和生長發育等問題,導致「好心辦壞事」。
盈盈是位新晉媽媽,寶寶小傑才三個月大,長得白白胖胖特別喜人,盈盈平時也總關注育兒專家的科普,深信母乳就是嬰兒時期最好的食物,在母乳餵養上一刻也沒敢怠慢,希望孩子能聰明健康。
為了保障孩子有充足的奶水,盈盈平時特別注意營養的補充,孩子出生時就提前買了催奶湯防止出現奶水不足的狀況。
開奶初期,由於盈盈身體偏瘦,寶寶的奶水感覺總是不夠,為了多下奶,盈盈提前就喝了催奶湯。
喝了催奶湯後,前兩天效果還不錯,寶寶的口糧算是能穩定供應了。
可過了兩天後,奶水反而還不如剛開始的時候,盈盈用了各種辦法也是無濟於事,眼看寶寶口糧不夠,把盈盈給急壞了,情急之下去看了醫生。
診斷後發現:盈盈乳腺管有點堵塞了,詢問下醫生才了解到是過早喝了催奶湯,抑制了奶水的分泌,導致了奶水的不足。
過早使用催奶湯卻起到了反作用,抑制了奶水的分泌。
母乳雖好,如果缺乏母乳的相關知識,操作不當反而會抑制奶水分泌。
在母乳前要事先了解相關的禁忌和注意事項,才能確保奶水的正常供應,以下是寶媽母乳時常犯的五項錯誤,不注意的話會使奶水越來越少。
一、不當的催乳手段和時機
奶水的正常分泌需要過程,開奶初期奶水分泌不足,屬於正常現象,需要藉助寶寶的吸吮來完成開奶。
一些寶媽過於急躁或難以忍受寶寶在哺乳初期開奶的疼痛,選擇用吸奶器或者催乳湯來催乳,有其弊端:
過早使用吸奶器不利於乳腺的疏通,反而會產生依賴性,抑制奶水的正常分泌。
催乳湯會刺激雌激素的分泌產生催乳素,但過早使用會抑制自身催乳素的作用,反而會抑制奶水的分泌。
開奶初期,還是儘量利用寶寶的吮吸和身體機能,來保障奶水的正常分泌。
二、飲食不當或營養不良
選擇母乳餵養,意味著寶媽要承擔兩個人的口糧。
寶媽吃什麼,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奶水的質量和分泌,一些食物會抑制奶水的分泌甚至產生回奶。
寶媽在飲食上要忌嘴,過於辛辣的調料,過於油膩,螃蟹等食物都會抑制奶水分泌,儘量遠離。
同時也要注意補充營養,給奶水提供充足的養分,才能保障奶水的正常分泌。
三、精神上過於焦慮或易怒
寶媽的情緒和精神狀態,也會影響奶水的分泌,寶媽在產後精神狀態過於敏感,易出現產後焦慮的狀況。
新手媽媽在母乳上可能會擔心奶水不足,導致精神過度緊張,這種情緒狀態最終會作用到身體機能上,抑制奶水的分泌。
此外生氣易怒也會影響體內催乳素的分泌,使得奶水的分泌減少。
四、過度勞累睡眠不足
寶媽在哺乳期需要照顧寶寶的起居飲食,帶孩子是件特別耗神的事,特別地耗費精力,孩子睡不好媽媽也會跟著一塊受罪。
身體在過於勞累的狀況下,容易出現回奶等狀況,而睡眠的不足也會影響奶水的分泌。
在哺乳期寶媽要注意休息,讓寶爸以及其他家人多分擔些家務,確保寶媽有較好的狀態和充分的休息。
五、不當的哺乳方式
餵養中哺乳方式,也會影響奶水的分泌。
比如習慣於讓寶寶吃一側的奶,會導致兩側乳房大小不一,被吃得較少的一側出現奶水不足甚至停止分泌的狀況,餵奶時要注意兩側乳房的均衡,保障乳汁的正常分泌。
有些寶媽會採用按時哺乳的方式,這種方式並不適合嬰兒期的寶寶,會導致孩子飢餓的時候沒奶吃,對於嬰兒要按需餵養,更能刺激奶水的分泌和寶寶的積極性。
奶水的分泌是多種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寶媽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中多加注意,同時採用正確的餵養和催乳手段,儘量避免出現奶水不足的狀況。
當奶水分泌不足時,要採用正確的手段催乳,保障孩子的口糧供應,讓孩子健康成長。
規律健康的飲食起居
寶媽在哺乳期的飲食起居直接影響奶水的分泌,這就需要寶媽有個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上要注意營養的補充,同時遠離抑制奶水分泌的食物。
儘量保障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讓家人分擔一些照看孩子的負擔。
安靜平和的心態
保持平和的心態,當過於焦躁時要注意情緒的宣洩,負面情緒的過度累積會引發情緒問題。
科學的催乳手段
當出現奶水不足的狀況時,不要過於急躁。
首先要分析奶水不足的成因然後對症下藥,不要過於依賴吸奶器和催乳湯。
開奶初期的奶水不足,主要是由於嬰兒的吮吸不夠導致的,可以增加餵奶次數,通過嬰兒的吮吸刺激奶水的分泌;同時也可以通過食療的方式,比如煎雞蛋等下奶效果好的菜餚來進行催乳。
學習正確的餵養知識
寶媽在餵養時,要有一定的餵養知識儲備,避免出現錯誤的餵養方式,要根據孩子的不同階段,來選擇孩子餵奶的頻率,不要害怕早期的疼痛。
儘量讓孩子在六個月前選擇母乳,不要過早地添加奶粉,在六個月後可以適當添加輔食等,科學的餵養知識能讓寶媽在哺乳時做到遊刃有餘,保障奶水的正常供應。
母乳餵養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但這背後也需要寶媽承擔較大的壓力,寶媽要保持較好的身體狀態,學習相關餵養和催乳知識,避免出現奶水不足等「好心辦壞事」的情況,讓小寶寶健康成長。
PS: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