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6月,在孫中山的支持下,鑑湖女俠秋瑾的遺骨從湖南長沙嶽麓山辛亥烈士陵園第二次還葬至杭州西湖畔。 孰料50多年後,隨著特殊時期的到來,秋瑾墓被列入了「四舊」名單,在1966年的一天晚上又一次被拆除。
第一次葬於西湖畔的秋瑾墓
據一位參與拆墳的民工回憶,當時打開墳墓,在手電筒的燈光下發現一具已經腐朽的棺材,秋瑾的遺骨依然完整,頭上的髮髻保持著原狀,上面還插著一支玉簪。身上的棉質衫裙和生前穿的那雙皮鞋已黴爛,只剩下鞋底和後跟。
除此之外,遺骨旁邊還發現一柄短劍,估計是裝殮遺體時作為隨葬品放進去的。秋瑾的遺骨被揀起來,放進了一隻高約兩尺的陶瓷罐內。
秋瑾在日本時的握劍照片
大約凌晨四、五點的時候,天色已亮,一輛卡車載著拆墳隊來到了五、六裡之外的雞籠山馬坡嶺下。大伙兒挖了一個深坑,然後把裝有秋瑾遺骸的陶罐放入坑內,陶罐的口子上蓋上一塊石板,再用泥土填平。有人還在陶罐上面的泥土裡種了一棵小柏樹,以便留個記號。
轉眼到了1981年,迎來了辛亥革命勝利70周年。作為「辛亥三傑」之一,重建秋瑾烈士墓的呼聲日益高漲。為順應形勢、紀念英烈,杭州市政府決定重建秋瑾烈士墓。
秋瑾斬首圖(目擊者繪製)
重建烈士墓,首先要找到烈士的遺骨。但是隨著時間流逝,埋葬烈士遺骨的雞籠山因為位置偏僻,早已是灌木叢生,雜草遍地,而且當時參與遷墳的幾個民工也已經無法聯繫。
說來也巧,當時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雞籠山漫無目的地尋找,這時有一位中年人正好路過,他就是當初遷墳的參與者之一。在他的帶領下,工作人員很快在一片棕櫚樹中的一棵柏樹旁邊,挖出了一隻陶罐。
網絡配圖
工作人員隨即在地上攤開一塊白布,將陶罐裡的遺骨一塊一塊取出來,放在白布上進行拼接。當拼到頸骨時,工作人員發現了頸骨上留下的刀痕,還在陶罐裡發現了一枚刻有光復會文字的戒指。於是專家初步斷定這是秋瑾的遺骸(1907年,秋瑾在紹興軒亭口被處以斬首)。
憑著嚴謹負責的態度,文保部門又把遺骸送到北京,在相關檢測機構做了嚴格的鑑定,最終確認是秋瑾遺骸無誤。
秋瑾烈士墓(1981年)
鑑定結果出來之後,杭州市政府馬上成立了專門工作小組,為秋瑾重建墓園。1981年9月5日,在紀念辛亥革命勝利70周年的前夕,嶄新的秋瑾墓在杭州西湖西冷橋南端建成,終於實現了鑑湖女俠「長眠於此」的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