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豬腦子呀,這麼簡單的題都想不出。」
已經是晚上十點了,樓上不知誰家在罵孩子。
最近孩子們睡覺都比較晚,因為馬上就要期末考試了,複習功課的時候發現一堆不會,難免被點爆,我家那小子也才剛剛被我收拾完。
「你還有臉哭,我說錯了嗎?」
「我不笨,才不是豬腦子呢!」(看來孩子是被逼急了)
」人家都能想出來就你想不出來,你不是豬腦子誰是?誰是?誰是?「
一連串的罵聲夾雜著霹靂巴拉的巴掌聲,還有孩子的哭泣聲,看來場面失控了。
我和兒子相對一望,撇了撇嘴。
「我也這麼兇嗎?」
「你好多了......媽媽,
你說到底誰是豬腦子?」
兒子的話把我給逗樂了,但也直擊我的內心。
「你咋這麼笨」「你是豬腦子嗎」「我罵你是為你好」,在我記憶中,在電視中,在周圍朋友的口中,常常會聽到的這幾句話。
老人們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但打罵真的會打掉孩子的自信,罵跑孩子的專注,甚至有更多不好的影響。
我媽媽就是個脾氣很暴躁的人,記得小時候她常常會為了沒放好一個杯子,沒幫他擦桌子,或者沒及時疊被子而大發脾氣。但也有心情好的時候,在那會兒無論我做什麼,她都不會生氣,但那似乎是極少發生的。
工作中,生活中,家庭中,婚姻中,我感覺我媽就像是受了無窮無盡的委屈,積累了無窮盡的情緒,到我們跟前永遠是沒完沒了的抱怨和發洩。
直到長大後我才知道,那是她壓抑的憤怒和委屈,原因不在我。
但我小時候,每每媽媽罵完我,並大吼是為我好時,我真覺得自己不好,不爭氣。因而也造就了我自卑,做事總是猶猶豫豫,戰戰兢兢,擔心做不好,太在乎他人想法的性格。
《我是演說家》裡賴佩霞也曾說過她小時候的故事。
她是單親媽媽帶大的,當媽媽說「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你聽懂沒有!不要還嘴」時,她看到的只是面目猙獰的媽媽。但她還要說服自己,原來那個就是愛。她會理解為愛的表達就是用罵的方式。
當她長大後,而他的父母變老,她也會用罵的方式來愛父母。「我跟你講過了!叫你多穿點衣服!醫生怎麼告訴你的!你怎麼都聽不懂嗎?」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這孩子的父母,你會有何感受?你會認為這就是愛,會欣然接受這樣的做法嗎?
而此刻在訓斥父母的這個已長大的孩子,他從曾經的打罵受害者,變成了一個打罵傳遞者。他用小時候父母對待他的方式對待父母,同時也可能用如此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他曾經最痛恨父母的罵,但他卻活成了他曾經最痛恨的樣子。
還有人可能認為,打罵是對孩子的挫折教育,為了鞭策孩子,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但殊不知這種挫折教育卻是對孩子自尊心的最大傷害,因為真正的教育從不是刻意的打擊!
我有個朋友曾對我說過,他小時候學習不好,每每拿成績單回家,父母都會撇下一句&34;這句話他耿耿於懷到現在,每每想起都直扎心裡。
其實吼罵孩子是一個人內心最無力的表現,是遇見問題最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其破壞力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當你想打罵孩子時,停下來想一想,因為你或許也曾經是那個「豬腦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