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鄰居小張回老家看望叔伯,八十多歲了。在閒聊中,說到他的皮膚問題,瘙癢難耐,癢到手背,腳背全部抓破,皮粘到床單上都是血,除了瘙癢之外 ,時常還出現皮膚潰爛,掉皮和那種很深的水泡,而水泡就是擠都擠不破的那種。誰知道,他叔伯說:你這是汗皰疹,中醫也叫螞蟻窩。
小張心裡一咯噔:我這叔伯是農村出來的,他怎麼會懂這些呢?他叔伯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笑笑說去年他手上就是這樣的水泡,非常癢的,是他在醫院當護士的兒媳告訴他的。
汗皰疹的最初表現為手、足的瘙癢、灼熱、刺痛感。然後,在手掌、手指側面、足底出現米粒大小水皰,由於水泡通常位置較深,而手掌足底皮膚較厚,該部位早期的水泡只有觸摸時才可以感覺到像卵石樣隆起。一般很對稱,水泡的顏色和皮膚一樣,一般不會自行破潰,兩三周後就可自行吸收消退,留下領口樣的脫屑。
如果水泡破裂、出現滲液,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引起紅腫、疼痛、膿皰等;水泡吸收後會出現脫皮、紅斑、乾燥、開裂。汗皰疹也有可能累及指甲和甲周的皮膚,引起甲溝炎。由於其比較容易出現在手腳這種汗腺特別發達的部位,過去被認為是由於流汗等因素導致的,因此被稱為汗皰疹。不過已經證實汗皰疹的發生與汗腺、流汗這些因素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除此之外,它還有許多其它名稱:急性掌蹠溼疹、汗皰性手溼疹、出汗不良性手溼疹、急性復發性水皰性手部皮炎。這些名稱都是描述性的診斷名詞,本質上都一樣,不同的醫生診斷時會使用不同的名稱。得汗皰疹的人最怕遇冷水,因為遇冷水會加重或者接觸很燙的東西會痛,所以有這類疾病的成人患者很少做家務。
汗皰疹在醫學上病因不明,一般認為是非特異性皮膚溼疹樣反應,皰疹病毒感染的。以前,我們直接艾灸患處就可以明顯改善,故此猜測也是病毒感染,因為病毒怕高溫。這病不能遇冷水,其實就是冷水收縮血管引起局部免疫下降,病毒大量複製會導致炎症加重。
根據調查顯示,汗皰疹的患者大部分都是有過敏體質的。像自己本身患有哮喘、過敏性鼻炎、溼疹等等。現在,得這病的人越來越多,好像好多小朋友也開始患這種皮膚病了。
也有人說汗皰疹是真菌引起的手癬。其實,汗皰疹和手癬有很大區別的,汗皰疹的很多水泡都在皮膚表面。而手癬的皰疹在皮膚裡面,如果到醫院做真菌檢查,可以查到真菌感染。當然,汗皰疹和手足癬也有同時發生的,甚至誘發汗皰疹,稱為癬菌疹。
目前,這病去醫院治療,還沒有好的辦法。外用激素類藥物雖然可控制皮膚炎症反應,但會使皮膚變得乾燥,需要經常使用潤膚劑,比如保溼霜、護手霜甚至凡士林。所以,很多醫生都是建議尿素維E乳膏長期外用,複方氟米松連續使用不要超過3個月。
如果手足出現明顯滲液,還伴有疼痛、黃色結痂時,可能合併細菌感染,醫生會根據情況處方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嚴重或爆發的汗皰疹患者,還可能需要口服糖皮質激素治療或進行局部紫外線光療,這些系統用藥或治療都需要醫生處方。若水皰過大,可到醫療機構在做好皮膚消毒的情況下,用無菌注射器引流或抽吸大皰。
飲食上,應該適當吃些粗糧雜糧,粗雜糧可以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和膳食纖維。再合理補充益生菌、B族維生素(維生素B1)和沙棘果油(維生素A)。
生活上,洗手一定要使用溫水,少接觸鹼性洗滌用品,如香皂、肥皂、洗滌劑等;家務需接觸清潔劑、洗滌劑時戴有棉內襯的手套,或讓其他人做家務;洗手洗腳後手足部要徹底乾燥,並立即使用潤膚劑,保溼霜、護手霜甚至凡士林,潤膚劑平時也需多塗抹;避免直接接觸酸性食物,如柑橘類水果。如果很癢的話,可以用明礬泡患處。
若汗皰疹較嚴重,可在塗藥後用繃帶包紮手或腳,有助於皮膚保溼,也可以穿棉手套或襪子;鞋子應保持乾燥和透氣,儘量避免穿塑料或橡膠鞋,皮革內襯的鞋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吸水鞋墊,特別是可以經常清洗及乾燥的鞋墊值得推薦。經常準備幾雙鞋子替換來穿也可以避免鞋子潮溼!
總之,我們想有一個好的身體,就需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形成良好的習慣,古語說:三分治七分養。除了三分靠醫生,更加需要七分靠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