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關於茶故事的掌故

2020-12-19 創繪畫室

各種關於茶故事的掌故

陸羽鑑水是什麼掌故?據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中記載,唐代宗時,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維揚(今天揚州)會見陸羽。他見到神交已麼的茶聖,對陸羽說:「陸君善於品茶是天下人皆知,揚子江南零水質也天下聞名,此乃兩絕妙也,幹載難逢,我們何不以揚子江水泡茶?」於是吩咐左右執瓶操舟,去取南零水。在取水的同時,陸羽也沒閒著,將自己平生所用的各種茶具一一放置停頓。一會兒,軍土取水回來,陸羽用構在水面一揚,就說道:「這水是揚子江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段的,應該是臨岸之水。」軍土嘴硬,說道:「我確實乘舟深入南零,這是有目共睹的,我可不敢虛報功勞。」陸羽默不作聲,只是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構一揚,說「這才是南零水。」軍土大驚,這才據實以報:「我從南零取水回來,走到岸邊時,船身晃了一下,整瓶水晃出半瓶,我怕水不夠用,這才以岸邊水填充,不想卻逃不過大人你的法眼,小的知罪了。」李季卿與同來數十個客人對陸羽鑑水技術的高超都十分佩服,紛紛向他討教各種水的優劣,將陸羽鑑水的技巧一一記錄下來,一時成為美談。

苦口師是什麼掌故?皮光業是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他自幼聰慧,能文善詩,有皮目休盛年的風範,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除了詩文,皮光業還嗜茶,善談論,對茶頗有研究。一天,皮光業的表兄弟設宴待客,請他來品賞新柑。那天,宴席頗豐,當地的達官貴人云集。皮光業一進門,對表兄弟的新鮮甘美橙子視而不見,卻急呼要茶喝。表兄弟急忙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道:「未見甘心氏,先迎苦日師」。由於皮光業的盛名,「苦口師」很快成了茶的雅號流傳並來。

陸盧遺風是什麼掌故?陸盧遺風指的是要發揚陸羽和盧仝的茶道精神、品茶技藝、茶德茶風。陸盧遺風中的「陸」是指茶聖陸羽,他一生愛茶研究茶,著作了第一本茶典《茶經》,對茶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後世的茶業有著很大影響,被世人譽為「茶仙」「茶神」。「盧」是指唐代詩人盧仝,他一生愛茶,寫過很多關於茶的詩歌、對聯,流傳至今,千年不衰。他的詩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膾炙人口,是茶詩中的佳作。

驛庫茶神是什麼掌故?唐代李肇的《國史補》中有一個這樣的記載:「江南有驛吏,以幹事自任。典群者初至,吏白曰:『驛中已理,請一閱之。』刺史乃往,初見一室,署雲酒庫,諸醞畢熟,其外畫一神,刺史問:『何也?』答曰:『杜康。』刺史曰:『公有餘也。』又一室,署雲茶庫,諸茗畢貯,復有一神,問曰:『何?』曰:『陸鴻漸也。』刺史亦善之。又一室,署雲庫,諸必備,亦有一神,問曰:『何?』吏曰:『蔡伯諧。刺史大笑曰:『不必置此。』」《國史補》中記載的這段話,說的是陸羽在驛庫和茶店被供奉的事,這個故事被後人稱為「驛庫茶神」,從中可以看出唐代對茶神崇拜的民風民俗。

水厄是什麼掌故?水厄的原意是不幸的人遭遇溺死之災。在歷史中三國魏晉之後,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日常生活逐漸開始普及飲茶之道,而那些起初對飲茶知之甚少甚至有些許排斥的人,常將飲茶的活動戲稱遭到「水厄」。「水厄」一詞出自《世說新語》。晉代司徒長史王蒙嗜茶如命,不僅自己經常喝茶,還經常邀請客人陪著他一起飲茶。在當時,很多士大夫都不習慣飲茶,卻又不好推脫,於是每次大家到王蒙家做客或是被邀前往時,都心中戰戰兢兢,並互稱此次之行為今日有「水厄」。

乞贈密雲龍是什麼掌故?宋代周輝在《清波雜誌》中有一個這樣的記載:「自熙寧後:輸頁『密雲龍』。每歲頭綱修貢,奉宗廟及供玉食外,資及臣下無幾,戚裡貴近乞賜尤繁。」這段話中的「密雲龍」是團茶中的極品,是每年朝廷的頁品:因為難得,朝廷把它賞賜給朝臣,來籠絡他們的心。「密雲龍」茶賞賜的對象不同,用的茶袋顏色也不相同,黃色茶袋是官廷的專用,緋色茶袋才是臣僚所用。

相關焦點

  • 北京掌故:中國國學的重要分支「掌故」的歷史源流考證
    ,但從大體說來,通掌故之學者是能夠透徹歷史上各時期之政治內容,與夫政治社會各種制度之原委因果,以及其實際運用情狀。總的來看,瞿氏認為「掌故」就是雜史,雜史對正確認識真實的歷史、研究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是正史中材料所不及的。其主要表現形式為筆記這一類書,內容不外乎三類:一是記制度風俗的變遷,或是記某種特殊制度風俗。二是記某人的事跡,或是關於某人的軼話。三是記某事的經過,或是關於某事的特點。
  • 掌故是歷史的別傳
    掌故與書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書話是現代文學史的註腳;掌故呢,或可謂歷史的別傳。唐弢在《書話》《晦庵書話》出版時,曾在序言中闡述對書話的認識,所云「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一點抒情的氣息」被奉為書話寫作之圭臬。
  • 天涯明月刀手遊八荒掌故奇遇圖文攻略
    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天涯明月刀手遊中有很多奇遇,我們無聊的時候可以去做一做奇遇,不僅可以看到跌宕起伏的故事,還能獲得很多獎勵,是pvx玩家們的不二選擇,最近奇遇更新了一些新的,蝶訊八荒掌故奇遇是比較難開啟的,今天40407小編為各位玩家們帶來這個奇遇的攻略。
  • 「掌故」在古代是文職官名 負責掌管國家「舊事」
    按照字典的解釋,掌故多指對歷史人物故事的考證敘述,帶有一定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掌故」專門負責管理收集國家歷史故事,因其工作性質是掌管國家的「舊事」,所以稱為「掌故」。  「掌故」是漢代文學官的一種,但比文學掌故略高。掌故因為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政府官員,因此,國家定期給他們發「工資」。  漢代「以石論秩」,即官員以「石」表示職級的大小來領取俸祿,掌故也不例外。據《漢書·儒林傳》記載:「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二千石屬。」
  • 羊城掌故·廣州講古寮回憶:王袞甫《大公報》1957
    羊城掌故·廣州講古寮回憶王袞甫 | 香港《大公報》1957.10講古(圖片來自網絡)凡是上了四十歲而年輕時曾在廣州住過相當時候的人,提到了「講古寮」,不但耳熟能詳,而且有不少人是身臨其地者;現在讓我把二十年前的回憶,約略記述起來,作為羊城的一段地方掌故
  • 天下掌故——馮郎
    寒冬立夏,他起早貪黑地做各種活計,想通過努力讓家人能過上好日子。農活做完的時候,他也不閒著,砍柴、挖草藥,或是去山上獵些野雞野兔去集市上賣。可時運不濟,馮郎的母親多病,他辛苦攢下點錢全都用來給她買藥了。幾年下來,家裡的條件始終沒有改善。但是馮郎總是笑呵呵的,一點兒也不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努力勞作。有一天,馮郎挑著一扁擔山貨去集市賣,坐船過江時遇到一個道士。
  • 【薦書】《掌故》(第一集)
    《掌故》之編起意於三四年前,卻差不多猶豫了兩年才決定著手。端賴同好支持,從約稿到粗具規模,居然三月而成。這一年有半的等待之中,幾乎沒有一個作者提出撤稿。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念大家的信任與耐心。當然,也許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每個親近人文尤其是歷史的人,大概都無法免除對掌故的濃厚興趣,至今仍然層出不窮的掌故之書便是明證。
  • 嚴鋒:《掌故》註定不能大熱,但我真是覺得它非常重要
    我覺得嚴曉星、李世文他們做的這些工作,《掌故》就是在打撈這種歷史,打撈這種記憶,尋找這種溫度,這種情感。我也是在給《掌故》寫文章的時候打開了這樣一扇大門。這個事情跟嚴曉星特別有關係,我們有一些關於我父親的共同的回憶。我們不光都姓嚴,其實我們有比本家更重要的一種情感的聯繫。
  • 客家掌故——《誰出錢?》
    客家掌故——《誰出錢?》丘公不但掌勺技藝了得,烹調的豆腐、魚丸、土雞讓人百食不厭,且滿腹客家掌故,記憶力和口才過人。每有同鄉慕名索聽,他總是有求必應,立馬眉飛色舞,信口拈來,掌故不斷,那抑揚頓挫的生動講述、手舞足蹈的形象演繹,令觀者笑逐顏開、欲罷不能、回味無窮。筆者有幸聆聽,入耳不忘。
  • 2020年的民俗掌故日曆來了,潘方爾又畫了什麼?
    潘方爾說,今年的《民俗掌故日曆》裡的畫,把去年的大部分都推倒重來了。圖說:《民俗掌故日曆》 官方圖《民俗掌故日曆》基於楊蔭深先生於1940年代編撰的一部力作《事物掌故叢談》,初版於1945年2月,70餘年來,滄桑多變,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在民俗文化層面上就更顯示出五彩斑斕的色彩,在衣食住行、生產交通、婚姻嫁娶、歲時節令、生老病死、娛樂休閒、信俗禁忌等各個層面的一系列變革和嬗變
  • 盤點古往今來各種茶的別稱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只是其中一項。 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
  • 「從來佳茗似佳人」,那些關於茶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所以今天大福找了一些關於茶的故事,與大家一起分享。鐵觀音。相傳,安溪西坪堯陽南巖仕人王士讓,清雍正十年中副貢,乾隆十年出任湖廣黃州府蘄州通判,曾築書房於南山之麓,名為「南軒」。清乾隆元年春,王與諸友經常會文於南軒,每於夕陽西墜,徘徊於南軒之旁。
  • 最早的茶事約定,《僮約》中的茶故事
    《僮約》在後文中,王褒羅列了一個人絕對不可能幹完的活計。手繪:《僮約》裡的茶故事這篇《僮約》裡,有「烹荼盡具,已而蓋藏」「牽犬販鵝,武陽買荼」兩句。武陽是今天的四川彭山地區,「武陽買荼」,意為去四川彭山地區買茶。武陽當時是茶葉產區和茶葉交易市場。
  • 茶文化:一杯茶之下的各種故事,你想知道嗎
    中國是歷史上最早飲茶的國家,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神農時代,相傳神農嘗百草,一日於樹下煮水,樹葉自樹上飄落水中和水一塊煮熟,神農嘗之覺的清新醒腦,苦中含帶清甜,於此便產生了最初的茶。這是關於茶的由來的一個傳說,而根據歷史記載則大約出現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 母親茶背後的故事
    母親茶不是紅茶,也不是綠茶,更不是名茶,是出自母親手的,蒲公英,車前子,野酸棗葉之類的葉子,經母親手炒出來的茶,我們給它們起了個名字叫母親茶。見父著急,我就給他買了一本巜關於製作草茶的指南》的小冊子,父親如獲至寶,有了書父親很快便炒出了蒲公英茶,我們品嘗後無不為父親稱讚!後來父親又先後炒成了以車前子葉為原料的車前子茶,以野生酸棗葉為厡料的酸棗葉茶。自然我們一大家二十幾口人都成了受益者,有時候父親高興了也會給親戚們。
  • 這是關於茶與古代詩人,茶與詩的故事,做個自在喝茶人
    芷韻說茶張樹昌:訴說茶的故事,讓茶更有文化,這是講訴古代詩人與茶的故事,執著,喜愛,簡單與自在的心境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無法做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一生愛酒的陶淵明,同樣擁有一顆茶一般的「素人之心」。寫出「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這般靈動詩句的蘇東坡,則是真正的自在喝茶人。都知曉他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 關於茶的歷史故事
    因為神農在第一次品嘗茶湯時,看到汁液在肚內到處流動,好像在「查來查去」,把腸胃洗得十分乾淨,於是將其命名為「茶」。由此,茶正式登上了人類社會的舞臺。以茶代酒的故事晉朝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吳王孫皓每次大宴群臣,座上客至少得飲酒七升。
  • 白茶,中國六大茶類之一,被稱為茶中珍品,關於它有怎樣的故事?
    白茶是一種採摘後不經過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乾或者用文火炒幹加工製成的茶,它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質特點。白茶的名字來源於它的外形,因為白茶的成品茶多為芽頭,且滿披白毫,看起來如銀似雪,故名為白茶。
  • 被遺忘的廣東畫壇本地姜: 妙手寫掌故 書畫亦不俗
    高貞白出身於廣東澄海的富裕家族,其一生交遊廣闊,年輕時在北平、上海生活,與近代政界、文化界名流多有往來,且善於將自己親耳聽聞或親身感受的故事以一支妙筆寫得靈動異常,被視為晚清以來筆記掌故寫作中的佼佼者。
  • 醴茶鐵路1號線的故事,茶陵火車站油畫《向井岡山進軍》的故事
    醴茶鐵路不久將再次開通,沿線幾個縣市都是革命老區,我們將告訴你一些關於醴茶鐵路在醴茶鐵路上的故事,我們來談談茶陵。筆者經過多方追問,終於還原了這幅波瀾壯闊的紅色油畫創作背後的故事。堅決的任務醴茶鐵路最初被稱為湘東鐵路,北接浙贛線醴陵站,南經攸縣站到達茶陵站,全長127.8km。鐵路局於至開始接管基本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