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廣東畫壇本地姜: 妙手寫掌故 書畫亦不俗

2020-12-20 人民政協網

日前,由廣東美術館主辦、匯正藝術協辦的「聽雨文餘——高貞白書畫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吸引了不少文人學者一眾到場觀賞。

高貞白出身於廣東澄海的富裕家族,其一生交遊廣闊,年輕時在北平、上海生活,與近代政界、文化界名流多有往來,且善於將自己親耳聽聞或親身感受的故事以一支妙筆寫得靈動異常,被視為晚清以來筆記掌故寫作中的佼佼者。


高貞白


楊千裡送給高貞白的隸書扇面


高貞白和老師溥心畬

作為「中國最後一位掌故大家」,高貞白的聲名卻被湮沒於歷史之中,甚至在他的家鄉廣東也是知之者甚少。直至四年前因牛津大學出版社為其出版《聽雨樓隨筆》才為人重新熟知。而正在廣東美術館進行的這場展覽,對高貞白進行了另外一個角度的挖掘:世人驚訝地發現,掌故家高貞白的書畫造詣居然也相當了得,其建 立於當時文人圈交遊基礎上的收藏,也呈現出和今天完全不同的收藏風貌:不「追紅頂白」,卻趣味盎然,在歷史沉澱之後,具有越來越珍貴的文獻價值。

前塵往事

「二世祖」悠遊文藝圈 筆不輟留的「聽雨樓」

高伯雨(1906~1992)原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有林熙、秦仲龢、溫大雅等二十五個之多。和當時的許多掌故大家一樣,高貞白也誕生在晚清大家庭之 中。高家系廣東潮汕地區的望族,其父高學能(舜琴)是清末戊子(1888年)舉人,和丘逢甲同科,後無意仕途,只身前往日本經商,幾經奮鬥,遂成日本關東 地區舉足輕重的華僑巨賈。

「當年,高家有 錢到什麼程度?澄海整個電燈、水利、鐵路、電話全是他們家開的。」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總編輯、知名書畫文物收藏家、鑑賞家,亦是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許 禮平介紹說。而「二世祖」高貞白的年輕歲月自然過得悠然,自小受到嚴格的傳統文化訓練,及長先後在廣州、北平、上海等地工作生活,其間留學英國,主修文 學。他雖然生長在商人之家,卻獨對文藝感興趣,喜好與文人名士交遊,他的藝術修養高,上世紀20年代便拜溥心畬為師,學習繪畫,又從楊千裡學習篆刻,其餘 學琴學書,徜徉藝海,樂此不疲。而和這些晚清、民國重要人物的交往經歷,都為他後來撰寫掌故奠定了基礎,而這些交遊本身,後來也成為重要的掌故。

抗戰時期,高貞白避難香港,又逢大家族解體,既為謀食,亦因身經喪亂,遂發而為文,於香江及東南亞報刊撰寫文章。前塵往事,以「聽雨樓」為名,近世掌 故,娓娓道來,直至終老,筆耕不輟,成為香江獨特的文化風景。其間又創辦《大華》雜誌,為《大人》、《大成》雜誌撰稿,並與大陸文化人如鄭逸梅、陸丹林、 瞿兌之、周作人等人書信往還,商量舊學、考訂史實、約稿救濟,先後與大陸各類文化人信札達千餘通。此非僅僅是編者作者往來,而實為一時代一地區留下了珍貴 的文化活動史料,為後來研究香港文學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學者黃嶽年說,由於經歷特殊,所以高貞白寫的掌故,都是自己親耳聽聞或親身感受的,再加上他獨特的文筆思路,雖是舊人舊事,卻寫得意興飛揚、靈動異常。 而他涉獵極廣,檔案筆記無所不讀,可說是無一字無來歷,無一事無根據。過人的才情和過人的史識,構成了高貞白文字氣度嫻雅的底色,信而有徵,讀來有味。難 怪瞿兌之說高伯雨的書「必定是讀者所熱烈歡迎的」,「讀之唯恐其易盡,恨不得一部接一部迅速問世,才能滿足我們的貪慾」。

收藏意趣

注重文獻價值 絕不追紅頂白

此次展覽當中,還呈現了高貞白所收藏的書畫作品十餘件,以及和當時眾多文化圈中人士的信札來往。

令人有些驚訝的是,雖然高貞白在當時名氣不小,且和許多名家交好,但他的收藏中並無什麼耳熟能詳的大畫家的作品,而大都為圈中文人好友的寫贈之物。雖然名頭不大,但一經品讀、索引,卻故事無窮,並可以與他的文章互相參照。

許禮平說,高貞白的收藏角度大都著眼於文獻價值。比如他收藏黃士陵刻的印,黃士陵是每修改一次之後又再蓋,能看出每一次刻的變化,行內人看很有價值。

「老一輩的收藏還會很重視作者是否有著作。比如容庚,沒有著作的人的作品他是不要的。再比如龔定庵,詩寫得很好,但留下來的書畫很少,而且很多人會覺得他寫字不怎麼樣。但有一些老輩藏家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龔定庵的學術價值提升了他的書畫作品的文化含義。」

許禮平表示,老一輩文人收藏的路數,並不「跟紅頂白」,看上去很「冷門」,但文獻價值很高。挖掘的是收藏的另外一種更深層次的趣味,和大多數當代藏家的追求很不一樣。「當然現在也有一些藏家是高先生這一路,但他們只是很不起眼的一小撮。」

許禮平認為,高貞白所藏最有價值的是友朋書札。他透露,在高貞白過世不久,他的藏品曾經在香港蘇富比拍賣,其中包括沈尹默寫的「聽雨樓」匾額,溥心畬行 書七言聯、柳亞子、周作人、章士釗、陳半丁、金城等件,和吳昌碩、齊白石為他刻的幾枚印章。但在當時,近人書札沒有什麼市場,蘇富比也不想拍這等文獻,而 這些近世名家致高貞白的手札,最後由其後人捐獻香港大學圖書館。高貞白存世最重要的文獻,總算有幸集中保藏。這些信札多達千二通,而若干名家致高貞白的手 札,有很早流出者,十多年來又輾轉由許禮平承接下來。這其中有周作人、陸丹林、鄭逸梅、瞿兌園等手札。「從我手邊這十數件手札觀之,其蘊藏的文壇史料,是 值得關注的。」

藝術風格

書仿米芾八面出鋒 畫從「北溥」精緻考究

在近幾年關於高氏資料的收集過程中,高氏曾經親灸於一代大畫家溥心畬和書法篆刻名家楊千裡的經歷,被許多人知曉。但流傳下來的書畫作品卻很難見到,被不少高氏的粉絲引為憾事。

這也是為何此次廣東美術館的高貞白書畫展成為城中熱事的重要原因。此次展覽共有作品八十餘件,其中高貞白作品六十餘件,高氏收藏書畫作品十餘件,另有手稿、書札以及著作與出版物,是高貞白書畫作品和收藏的第一次大規模亮相。

記者了解到,這次展覽中的大部分書畫作品,來自於香港著名收藏家許禮平。許禮平告訴記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貞白先生的文字經常會在香港《大華》、 《大成》雜誌、《新晚報》上出現,他善於將繁紛史實以輕鬆筆法出之,令許禮平不禁有了「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的想法。後來,在汪孝博先生的引薦之下,許禮 平在1978年澳門葡京酒店的賞菊會上頭一次仰識高先生。他印象裡的高先生「面容皙白,身材瘦削,雙目炯炯」,一點也不輕慢晚輩,談得興之所至雅興大發, 取來一團扇,寫上「人品如西晉,家居愛北平」相贈,這枚團扇也出現在此次展覽中。

在許禮平看來,高貞白的書法很有米芾之風,「就是那種八面出鋒的靈動感覺。他的書傳習於溥心畬,而溥心畬的書法有兩種風格,一種是歐陽詢、柳公權的路 子,還有一種就是米芾的風格。很顯然高貞白對米芾這種類型更感興趣,因為靈活瀟灑。其實字如其人,高貞白自己就是這種類型的人。」許禮平笑言。

許禮平告訴記者,作為舊時王孫,溥心畬收拜門學生的標準極嚴。他是在考察了高貞白的求學背景、筆墨、詩文後才鄭重地收下了這個徒弟。高貞白的畫以山水為 主,後來也畫人物。其實最初也曾經想過要以畫畫謀生。1936年,他還曾經在汕頭辦過畫展,展出他所繪製的北宗山水人物、臨趙千裡的界畫等。有《九成宮 圖》、《滕王閣圖》等等,都是金碧輝煌之作。汕頭雖然屬廣東省,但當時並不流行二高一陳的嶺南派(時稱折衷派),而是崇尚任伯年、吳昌碩一路的海派,是海 派的天下。高貞白以北宗山水示人,自然一新耳目,大受歡迎。由於參觀者眾,展期本來是三天,加延三天,前後六日,銷售成績不錯。高貞白驚訝於潮汕有不少收 藏家和藝術欣賞者,尤其是商人們對於藝術品的追捧。他大受鼓勵,打算去上海、北京多用功夫學習寫畫,再多五六年稍有成就,如能以賣藝為生,「不用人間造孽 錢」則是於願已足。但他的藝術家之夢,最終被盧溝橋的炮火破滅了。七七事變,抗戰軍興,高伯選擇返回遠離戰火的香港定居,最後是靠寫文章吃飯,不過他還是 有刻圖章、寫字、畫畫,但到上世紀50年代之後就很少畫畫了。

在策展人之一戴新偉看來,高貞白雖然是業餘時間畫畫,但他的水平卻並不業餘。如果注意觀察高貞白的畫作,會發現基本為絹本,而且印泥非常鮮豔,很多印章 還出自吳昌碩、齊白石之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非常考究,如果只是當時文人圈裡的應酬之作,不會花這麼大的功夫。」戴新偉說。「雖然我們現在無法揣測他是 如何定位自己的,但他對藝術的認知程度可謂超一流。他不是在以一個業餘的態度作畫——雖然他和齊白石相比,的確不是一位職業畫家。但在那個年代,對於文人 而言,寫字畫畫是生活的常態。所以即便他並不職業,但其書畫呈現出來的風貌也要比今天的畫家高出很多。」

本次展覽策劃許習文對此也表示贊同。「晚清民國以來的文化人,藝術創作是其一生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貞白亦是如此。高貞白的書畫作品,其筆墨、內容、形式,可證其藝術品位之高;在業餘時進行書畫創作,也符合中國藝術的最高評價(沒有功利的創作,逸品)。」

相關焦點

  • 掌故是歷史的別傳
    掌故與書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書話是現代文學史的註腳;掌故呢,或可謂歷史的別傳。唐弢在《書話》《晦庵書話》出版時,曾在序言中闡述對書話的認識,所云「一點事實,一點掌故,一點觀點,一點抒情的氣息」被奉為書話寫作之圭臬。
  • 中國畫壇四君子創設「紫苑書院」培育畫壇後昆
    「四君子者」:當代中國畫壇四友張立辰、薛永年、劉曦林、姜寶林先生。張先生以大寫意花鳥引領藝壇;薛先生以美術史論、詩學素養冠領學林;劉先生亦以美術史論、花鳥創作別開新境,姜先生以山水、花鳥創作倡引時風;四位先生以藝事結緣近四十年以來,時相過從,情深義重,談藝論道之時,莫不推心置腹,坦誠互見,具有君子之風。
  • 紀念|海派書畫先驅錢慧安與豫園書畫善會
    今年適逢海派書畫界先驅錢慧安創設豫園書畫善會一百一十周年華誕,澎湃新聞獲悉,上海豫園管理處擬舉辦錢慧安及其傳派書畫展暨研討會。錢慧安(1833年—1911年)為「豫園書畫善會」首任會長,海派代表性畫家之一。工人物、仕女,細筆幹墨,筆意遒勁,神態閒雅,其調介於老蓮、十洲之間。花卉山水亦善。晚歲用筆益趨勁峭,從學者眾。
  • 圈粉無數的畫壇真宗師,董其昌的書畫藝術
    他是中國畫壇承上啟下的一位大宗師影響康、雍、乾三朝及後世至今,精通收藏和古代書畫鑑定,現在全世界範圍內很多晉唐宋元的書畫精品都曾經是他家中的私藏,他就是董其昌。
  • 他是書畫大師,繪畫功底深厚,在現代畫壇上獨樹一幟!
    作為詩、書、畫、印四絕的著名藝術家,來楚生的畫清新樸茂、筆墨簡練、格調雋逸,在現代花鳥畫壇上獨樹一幟。書法拙中寓巧,草書和隸篆最為人稱道。篆刻遠師秦漢,近踵吳熙載、趙之謙、吳俊卿、齊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生意,開創了一代印風。
  • 四川省詩書畫院和成都畫院學術雙年展即將開幕
    四川省詩書畫院的戴衛為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詩書畫印皆長,擅長以水墨大寫意手法塑造歷史人物;何應輝為原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習漢隸,亦兼擅山水畫,靈動多變的筆線構成形成其文氣十足之文人山水風格;彭先誠個人風格突出的水墨大寫意人物畫早已名動全國,近年來其山水畫又異軍突起於畫壇;劉樸的山水畫偏重用筆,由此形成自己蒼茫雄強的山水畫特色;秦天柱畫花鳥畫注意不同技法不同風格形象的組合,形成水墨與色彩,寫意與工筆的有趣對比
  • 他是早慧天才,是書畫全能的畫家,亦是海上畫派後期的重要人物
    他是早慧天才,是書畫全能的畫家,亦是海上畫派後期的重要人物文/秋香黃山壽(1855-1919),原名曜,字勗初,號旭遲老人、麗生、鶴溪漁隱、裁煙閣主,祖籍位於今江蘇常州。幼年時期家境貧困,但他對書畫十分熱忱,一心一意都專注在書畫學習上。而他也是海上畫派的畫家中,為數不多的那一部分畫家,不僅是一位早慧的天才,更是書畫全能的大師級人物。無論是仕女、人物,還是山水、花卉、走獸,沒有他不能畫的。
  • 甘肅清代書畫大家唐璉
    自從回到蘭州之後,身邊多了一些同樣喜歡書畫的朋友,這其中就有一位棲雲山房主人馬兄,從名號之間,就知道他有多麼敬慕隴上書畫大家唐璉了(唐璉號棲雲山人),推杯換盞之間,我們交往已是數年。而其三叔馬學智先生,從事新聞採編工作三十餘年,因受家庭的薰陶,更是對甘肅書畫家藝術品評論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於是在冬天的夜裡,一個有關於隴上書畫大家唐璉的故事,也就在馬學智先生的筆下娓娓道來了。
  • 丁輔之,被遺忘的大師,民國水果畫作的頂級大家
    丁輔之,被遺忘的大師,民國水果畫作的頂級大家說起天下第一名社"西冷印社",我們首先會想到第一任社長吳昌碩,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 世界史:人才濟濟的南朝畫壇,稱著者如劉宋時的顧景秀,時稱畫手
    百家原創作者:晶晶談歷史哈嘍,新的一天開始了,大家今天隨著小編一起了解,在歷史上,南朝承魏晉之遺風,封建士大夫又多尚文輕武,醉心於文學藝術,加之,書畫盛行各代帝王的大力提倡,故繪畫藝術呈現獨領風騷的局面。
  • 【薦書】《掌故》(第一集)
    《掌故》之編起意於三四年前,卻差不多猶豫了兩年才決定著手。端賴同好支持,從約稿到粗具規模,居然三月而成。這一年有半的等待之中,幾乎沒有一個作者提出撤稿。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念大家的信任與耐心。當然,也許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每個親近人文尤其是歷史的人,大概都無法免除對掌故的濃厚興趣,至今仍然層出不窮的掌故之書便是明證。
  • 重慶掌故 | 這位出自九龍坡的清朝知縣退隱作畫,書畫精品流傳後世
    重慶在清朝分為重慶府和夔州府,清初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使重慶這片飽經戰亂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人口的流動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從康乾盛世到清末民初,先後有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王爾鑑、周煌、龔晴皋、李世棻等,在文學、書畫、經史等方面,對重慶的文化、社會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 出生於書畫世家的畫家,周總理都曾掛念,因為低調鮮為人知
    出生於書畫世家的畫家,周總理都曾掛念,因為低調鮮為人知申石伽出生於一個書畫世家,他的祖父是晚清非常著名的山水畫家申宜軒。深受家庭的影響,申石伽從小也開始學習繪畫。在家裡人的嚴格要求之下,練就紮實的繪畫基本功。
  • 著名作曲家宋書華一行來到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參觀
    4月4日上午,著名作曲家宋書華一行來到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參觀。宋書華先生先後參觀了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木活字館、「薈珍軒」公益展廳展出的《中朝繪畫精品聯合大展》、文創產品展區以及「書畫燕趙」、「百年巨匠」、「明清法書」等專題展廳。
  • 2020 眾妙之門麻元彬作品鑑賞
    在新時代語境下,中國畫的玄妙、形妙、神妙,可謂之眾妙,是謂領悟傳承之道、獨闢創新之妙。 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社會實現了空前的進步和變革,當今之中國畫壇風雲幻變,也造就了大批優秀的畫家以獨特的藝術視野,精湛的筆墨語言,描繪時代精神的精妙巨作。再現了名山大川之雄偉、高士仕女之神韻、花鳥鳴翠之怡情,獨樹風標,卓爾不群,各得其妙。
  • 北京掌故:中國國學的重要分支「掌故」的歷史源流考證
    在進行中國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掌故」類圖書、文章浩如煙海,特別是有清、民國兩代,「掌故」圖書極其豐富,但論述「掌故」淵源的文章則是鳳毛麟角了。目前能夠看到研究論述掌故的文章,也有如奇文,讀後多有不夠解渴之感。總的來看,有關的學者一般都認為「掌故」是文獻的一種,具體地說就是歷史文獻。
  • 教育部書畫等級考試中心落戶南陽,今後本地書畫學子可就近考級
    南陽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朱軍獻,主任胡振江等出席此次項目說明會,教育部書畫等級考試南陽市考試中心主任、南陽宛錦程教育培訓學校校長時松濤就南陽書畫等級考試開展情況做專題匯報,此次教育部書畫等級考試中心項目落戶南陽,今後南陽本地書畫學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就近書畫等級考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