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08:46:35 來源:重慶歷史名人館
中國古代文學至此呈現多元化發展,兼容歷代文學特色的局面,在康乾盛世期間達到了繁榮的巔峰。重慶在清朝分為重慶府和夔州府,清初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使重慶這片飽經戰亂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人口的流動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從康乾盛世到清末民初,先後有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王爾鑑、周煌、龔晴皋、李世棻等,在文學、書畫、經史等方面,對重慶的文化、社會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重慶歷史名人館內的龔晴皋塑像
龔晴皋(1755-1830年),名有融,號綏山樵子,晚號拙老人,清重慶府巴縣人。祖父輩由四川營山縣遷入巴縣,定居西裡冷水場(今重慶九龍坡區華巖鄉)。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其書畫馳名京城,時有「家無晴皋字,不為讀書人」之風。回鄉後,開書齋教學。餘暇以詩畫自娛。亦工詩,推崇李白、杜甫、韓愈、蘇軾的詩文,著有《退溪詩集》。
耕讀傳家 仕途多艱
龔晴皋祖上世代書香門第,《龔氏族譜》中記載:「祖父輩士楷士模兩兄弟,均為清進士,先入營山籍,後遷巴縣冷水場和渝城石板街,晴皋父雲慶先生善書,學王、歐,家學淵源對其影響不小。」可見家學嚴謹,家族中人才輩出。龔晴皋自幼勤勉好學,十幾歲就考中了秀才,聞名鄉裡。龔晴皋25歲時考中了舉人,可謂青年才俊,意氣風發。然而清代的科舉制度嚴苛繁瑣,無數人皓首窮經一輩子只為博得一個功名。龔晴皋也和當時所有學子一樣,踏上了漫漫科考之路。在此後的三十多年裡,龔晴皋多次赴京趕考,一路風塵僕僕,殫精竭慮,卻每次都名落孫山,無功而返。
嘉慶十一年(1806年),51歲的龔晴皋再次進京趕考,依然落選。由於身無分文,龔晴皋就在一家客棧留下,幫老闆打雜記帳,賺取路費。年關將至,為喜迎新春佳節,龔晴皋寫了一副對聯張貼在客棧門口:
乾坤萬裡眼
天地一家春
這副對聯正巧被微服出巡的成親王看見了。成親王是嘉慶皇帝的兄長,也是一個喜好書畫的文人雅士,他見這副對聯書法蒼勁有力、飄逸脫俗,大為驚嘆。與龔晴皋結識後,他更是相見恨晚,引為知己,時常在一起舞文弄墨,秉燭夜談。在成親王的引見下,龔晴皋結識了京城許多名門權貴和書畫界名流,他的書畫作品也受到了京中人士的追捧,京中甚至有「家無晴皋畫,必是俗人家」之說,足見其聲名之盛。
大挑入仕 崞縣為官
按照清代吏制,舉人如果有三次會試不中,可以參加大挑選,由朝廷欽點,授予官職。嘉慶十六年(1811年),57歲的龔晴皋已有三次會試未中,他清楚地知道這是自己最後一次能夠入仕的機會了。經過朝廷的層層考察、嚴格挑選,龔晴皋最終脫穎而出,取得「大挑一等」的成績,出任山西崞縣知縣,一生夙願得以實現。
在任期間,龔晴皋一直恪守「靜以修身,儉以養廉」的古訓,勤於理政,終日為民事忙碌,崞縣政風清明,百姓安樂。《崞縣誌》中記載他「嘉慶十六年知縣事,學博才優,以經術為治術,文章書法卓越,時流士林多取則焉」。
龔晴皋60歲時,自覺年邁體弱,厭倦官場渾濁,萌生了退隱返鄉之意。他在《次賈晴嵐明府贈別元韻》長詩中寫道:
我到唐林計二年,雨金雨珠難值錢。
幸得一飽甦弱羸,勝把參芩煎爐煙。
光陰彈指去如流,六十花甲今到頭。
有客遠以當歸寄,當歸不歸何時休?
……
嘉慶二十年(1815年),龔晴皋辭官還鄉。崞縣百姓攀轅臥轍,不願他離去,還為他立生祠以表紀念。
歸隱退溪 潛心書畫
回鄉歸隱後,龔晴皋在一處茂林修竹、風光旖旎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莊園,名曰「退溪山莊」;在園中的石碾房裡開館授課,名曰「碾齋書堂」。
龔晴皋在退溪山莊度過了自在閒適的晚年時光,《巴縣誌》說他「天氣時佳則作書畫於碾齋,怪石林立綠蕉映天,得意急就,妙入神品」。在退隱後的十幾年間,龔晴皋參禪悟道,歸心田園,遠離紅塵紛擾,創作了大量書畫精品,達到了他個人藝術創作的頂峰。上千件龔晴皋書畫作品流傳後世,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
龔晴皋書法取法碑書,擅長行楷,其行楷時參以草書,中鋒取篆意。據說他為了打好書畫的基本功,常常在湍急的溪流裡「執竿如筆逆流畫水,以定腕力」,從而練就了線條生動準確的筆力。他還非常講究用墨,能做到濃墨不滯、淡不傷神,筆法枯溼結合,溼不淺薄、枯而滋潤。
龔晴皋的畫作大多描繪荒村野渡、小橋流水、古木寒鴉之類的自然景狀,具有風骨清寒、意趣蕭疏的個性特色。他筆下的山水、芭蕉、竹石,既是抒發藝術情感的載體,也是巴渝山水風物的生動寫照。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龔晴皋都喜歡刪繁就簡,筆墨縱橫大氣。他繪畫明顯縱筆而馳,所以畫風恣意灑脫,別具一格。
龔晴皋以其淡泊超脫的人生態度和自成一家的藝術風格,在巴渝地區的文化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堪稱西南地區古代繪畫書法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
《鷗鳥·荷花》聯
《蕉石圖》
原標題:清代文化名人(三):龔晴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