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劉子華)
很多處世哲學就蘊藏於小小的生活細節之間,比如「人生無進退,得失寬窄間」,如果能夠做到,進而張馳有度,從容豁達;退而寬窄相宜,窄不氣餒。那就可以豐富多彩,絢麗多姿了。今天要為大家分享一部散文隨筆《寬窄之道》,聽聽其中源於自身經歷而論及的「人生寬窄之道」。
有些事情,不能單憑得失大小來權衡比較。如對待人生的態度。人活著,就要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假若總是糾纏於糟糕境遇,人生定會暗淡無光。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寬窄是個非常普通的平面空間概念,是可量度的物理存在,與諸如高下、大小、深淺、方圓等一樣,見慣不驚,哪來什麼詩意呢?
如果我們把寬窄形成的空間當作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場境,當作人們命運遭際的一段歷程,或者當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及人與自我關係的立足點和場所,寬窄就活起來了。
例如巷子,或寬或窄,或深或淺,或曲或直,但只要有人活動於其中,詩意就產生了。不然,陸遊怎麼會寫出「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樣寂寥而清新的名句?戴望舒怎麼會寫出《雨巷》這樣精巧而鮮亮的名詩,「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深巷或雨巷寬窄的詩意,巧妙地化成了詩人筆下詩意的寬窄。
記得讀過一首《寬窄記憶》的詩,開篇就給了這寬窄巷子濃濃的詩意,「窈窕豐腴的巷子/裝著一座城市的記憶」。
當然,寬窄的詩意並不止於寬窄本身,寬窄本身也許僅有一般的形式美感。寬的開闊感,窄的緊湊感,或者說寬的暢達感,窄的細謹感,寬的平曠感,窄的線條感等。這形式美感不就是一種詩意呈現麼?
比如說「衣」吧,人們穿衣,除了保暖遮羞的實用功能外,還有襯託人體美、展現衣飾美的作用,於是便有了寬袍大袖或緊身小衣的穿戴講究,寬袍大袖以見瀟灑,緊身小衣以顯精幹。
唐代詩人李賀有一首寫漢代美少年秦宮的詩,「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白居易寫楊貴妃在所謂虛無縹緲的仙山形象也寫了她的衣著,「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這樣的詩句,鮮活地勾勒出寬薄衣袂在動感中的形式之美,可謂詩情畫意。
再比如說「住」吧,有寬有窄,有大有小,阿房宮夠寬吧?杜牧說它「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其壯觀豪華,極盡奢靡,最終卻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家有萬間房,只需一張床」麼?陋室茅舍又如何?劉禹錫不是說「可以調素琴,閱金經」麼?寬窄形式美感生發的詩意,於此可見一斑。
但是,寬窄形式美感要能生發詩意,卻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基礎性條件,那就是寬窄的空間中必須有活動的人和人的活動。以大小而論,有人說「大道朝天,各走一邊」,有人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李白卻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白居易則寫琵琶女彈奏的琵琶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更妙的是王維《使至塞上》的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請看看,上句像不像平面上的一條垂直線?下句又像不像直線上的一個外切圓?這裡是不是也有寬窄之詩意呢?當然有,大小弦的關係、線和面的關係,就是一種寬窄關係。
也許懂得這個道理,才能感受它的詩意,才能明白何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才能明白為什麼王維會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定。
在這樣的感悟與感興中,詩人筆下展現出或豪放、或婉約、或素樸、或絢爛的眾多意象,詩意的寬窄就升華為天地的寬窄、萬物的寬窄、人生的寬窄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面對廣袤的天地,面對往古和未來的空寂,遺世獨立的「窄」,表達著他內心的悽愴。蘇軾卻於寬窄以及窮通得失之類曠達開朗得多,不僅用「也無風雨也無晴」寫出隨遇而安,而且在《赤壁賦》裡寫出了寬窄自如感:「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寬窄的詩意,應該出自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種感受美的心靈,一種獨特的美的創造。因此,它在人的腳下,在人的眼中,更在人的心上。於是,可以從一粒沙看大千世界。
《寬窄之道》
作家出版社
【內容簡介】
寬與窄,天地輪迴,人生圓融。老子有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寬窄相濟,四川文化之魂,天地自然之法,生命哲學之本。本書集四十位知名作家、藝術家、學者、企業家、知名媒體人博談妙解,以自身經歷縱論人生寬窄之道,頓悟道德物勢之機。四十種精神意向蔚為大觀,堪稱當代人文隨筆新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