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一般發生在50歲左右,是女性告別最後一次月經進入的一個新的生理階段。
絕經意味著卵巢功能衰竭,子宮內膜不再隨月經周期激素的波動而發生改變。
那麼,子宮內膜是不是就進入平靜的安全期了?
52歲的王阿姨絕經兩年,忽然又恢復了月經。這次月經淋漓不盡,持續了一個月。另外,她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經常會漏服藥物。
1個月過去,月經還沒有要「走」的跡象,王阿姨趕緊到醫院就診。婦科彩超提示,子宮內膜厚約10毫米,回聲欠均,內可探及一小囊區,直徑約4.9毫米,可見血流信號。
醫生告誡她,絕經後陰道出血需警惕。90%以上絕經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以陰道出血為主要症狀就診,切勿掉以輕心。
另外,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被稱為子宮內膜癌三聯徵。
有研究表明,體重指數(BMI)每增加1個單位,子宮內膜癌的相對危險增加9%。與BMI<25的女性相比,BMI在30~35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大約增加1.6倍,而BMI>35的女性發生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3.7倍。
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不正常者的患病風險是正常人的2.8倍,高血壓患者的患病風險是正常人的1.8倍。
因此,王阿姨屬於子宮內膜癌的高危人群,醫生建議她做宮腔鏡檢查並進行子宮內膜活檢。病理結果顯示,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局部病灶癌變。
最後,王阿姨切除了子宮和雙側輸卵管、卵巢。幸運的是,她是早期子宮內膜癌,術後無須進行放化療。
希望絕經後的女性朋友能夠建立正確的健康意識。即便絕經了,每年的婦科體檢依然很重要,監測子宮內膜厚度是必需的。
患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有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家族史,應用他莫昔芬輔助治療的女性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人群。絕經後的陰道出血不可小視,要及時就醫。
— END —
撰文 |肖冰冰
統籌丨王嘉譯
編輯丨吳文可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 最終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