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是人們生活的必然需求,面對道路交通複雜的地帶,導航定位成為地圖最重要的功能賣點。由於資質、資源等原因,進入的門檻較高,地圖遠沒有其他行業那麼熱鬧,經過真實數據反映表明導航類app已經形成了三者割據的形式,以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為首,騰訊地圖窮追猛趕的勢頭拼命追趕。
此次,我將對這三大巨頭進行全方位解析,以求達到以下目的:
騰訊地圖近一年的迭代版本如下:
從產品定位角度來看三者功能內容,高德地圖藉助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深化「網際網路+出行」,拓展出行內容;深化「出行+「,在O2O方面做的更為完善,開始向人口應用方向發展。
百度地圖也介入了很多O2O方面的業務,再觀騰訊地圖,圍繞海量數據和精準導航開展其功能,增加街景地圖,堅持「足不出戶看天下」。
2017年我國手機地圖用戶規模達到6.8億人,同比增長6.2%。未來手機地圖將面向以LBS地理位置信息為基礎的餐飲、娛樂、社交、健身等應用和服務,為用戶提供覆蓋日常生活消費的生態系統。
地圖服務APP躋身市場滲透率top10,高德地圖以38.9%的市場滲透率躋身app榜單市場滲透率top10中,排名第9。
一同進入top10的app包括社交類微信和QQ,電商類的淘寶,行動支付類的支付寶,表明地圖服務APP成為移動網民的標配。
隨著中國手機地圖廠商在出行領域的深耕,用戶對手機地圖APP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手機地圖逐漸成為大眾生活的剛需工具,用戶規模持續增長,2018年中國手機地圖用戶規模為7.37億人,預計2019年達7.55億人,左圖所示。
右圖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手機地圖頭部APP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月活用戶數量均超過3億,分別為3.46億人、3.19億人,雙寡頭格局穩定。
年齡段分析:用戶群體為所有有出行需求的用戶,根據數據顯示:用戶群整體年齡段集中在20-39歲之中,其中20-29歲用戶佔比最大;
單獨分析各家app年齡分布,發現騰訊地圖用戶大都在29以下,用戶群體偏向年輕化,而高德和騰訊這是中年人居多,2019年以來,各家都更換了代言人,高德地圖邀請70後的黃曉明成為新代言人,取代了之前的90後TFBOYS。百度地圖選取70後的湯唯成為2019年的新代言人,取代了之前的90後楊洋。
騰訊地圖啟用90後的張藝興成為新一代代言人,瞄準年輕用戶。高德和百度地圖在品牌營銷方面採取更成熟穩健的策略,騰訊地圖作為後來者,直指年輕用戶群體,專注於「未來營銷」。
性別分析:整體來看,使用地圖app的男女比例大概為7:3,男性用戶更多,推測可能是男性開車更多一些,隨著駕駛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男女差異將不再明顯。
高德,百度,騰訊地圖app各區域搜索指數情況:
高德:藍色 百度:綠色 騰訊:黃色
地圖使用較為頻繁的地區都集中分布於我國的東部,都具有經濟發達,地理位置優越的特點,人們出行的需求較多,而唯一一個需求量大的內陸城市為四川省,這想必是由其獨特的地形所導致的,道路相對複雜,人們出行更需求地圖的幫助。
由圖可知,百度地圖的搜索指數遠高於高德地圖和騰訊地圖,用戶在選擇導航出行app時,更多的是考慮百度地圖。
用戶需求可以分為兩類:
由下圖可知用戶使用導航的核心需求是定位,導航,規劃路線。62.7%的用戶選擇導航規劃,53.8%的用戶選擇公共信息查詢,53.4%的用戶選擇定位。未來這種核心需求依然不會改變,甚至會對這種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更準確的定位、更合適的線路規劃。
隨著社會娛樂活動的豐富和科技的進步,人們已經不再滿足於出行路線規劃,一方面追求高質量的出行服務,另一方面渴望解決更多的生活需求,因此單純的導航功能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
功能朝著衣食住行娛等服務的多元化發展,同時在人工智慧下為用戶推薦更為合適的出行方式,也能夠減少用戶的操作步驟和決策成本。
2018年主要手機地圖APP月均活躍用戶,高德地圖以37051.2萬人排名第一,在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為60.1%;百度地圖月活為31580.8萬人,在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為58.8%,二者以絕對優勢領先於同領域。
高德地圖被阿里收購以後,背靠阿里系旗下資源,專注於基於LBS地理位置服務為主的與生活服務相關業務,憑藉地理位置方面的技術和數據優勢,為用戶提供精確化導航服務,用戶粘性進一步加強;而以AI賦能的百度地圖傳統用戶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並給予AI不斷進行行業創新。
騰訊加入定位導航的時間較晚,錯失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在百度和高德這兩顆大樹下艱難的成長,不斷進步,目前也是躋身前三甲之列,月平均活躍用戶已達到2063萬人次,與高德和百度仍有一定差距。其他地圖app只佔據了少量的市場份額,不足為懼。
從功能點上看,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的功能是最全面的,且伸展出更多小細節功能,例如:
由上圖3個競品的功能對比分析得出:高德地圖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全的,百度緊跟其後,騰訊地圖較弱。一些細節功能上高德和百度有些差異化,如:色盲在看地圖時比較有障礙,高德就很人性化的提供色盲模式功能,方便色盲或色弱的用戶使用。
隨著油電結合的汽車的使用,高德和百度緊跟形勢,推出了充電樁地圖服務,方便用戶尋找充電站。預定車服務,高德地圖不僅可以選擇現在乘車,也可以預約時間,百度地圖可以預訂接送機、租車等功能。
從用戶分群角度來看三者功能內容,用戶可分為有車一族和無車一族,更深層次體現的是其年齡和經濟能力的差異。
以上功能是用戶最常用的手機地圖的功能。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都很完善,騰訊地圖略有缺憾:
(1)定位的精細程度
由圖3可看出定位準確度三家都差不多,但精細程度為:高德>騰訊>百度;
(2)地點搜索
1)語音搜索:百度地圖使用的小度語音助手,騰訊為叮噹語音助手,高德為小德語音助手,說出:「你好,小度,去火車站」,三個app給出的結果如下:
從語音準確識別度和反應速度來看,小度>小德>叮噹,這與百度近幾年在AI研發上的投入有關。
3個語音助手都可以根據喚醒+指令的方式查天氣、查限號、報平安、查路況、規劃避堵路線等,但只有小度和小德在說出喚醒詞以後會給出反饋,相比而言,小度的識別更為準確。
百度一直致力於研究人工智慧,此次更新將人工智慧語音助手再次進行了優化,在測試的過程中,小德說出喚醒詞之後用戶只有6秒的反應時間(小度為8秒左右,8秒後會提醒「慢慢來,再說一遍」。
如果是在室外環境中,小度和小德同樣好用,但如果地點改在了室內,高德地圖反饋「GPS信號弱」的概率比百度地圖少得多,可見百度地圖在語音助手上更勝一籌,而高德地圖的定位能力更強一些,騰訊地圖則在後面追趕兩位大佬。
2)文字搜索:
同樣搜索「火車站」的情況下,百度地圖推薦的搜索地點,範圍更廣, 高德地圖推薦的搜索地點按照關聯程度和距離排序,騰訊地圖推薦的搜索地點較為準確,同時還給出了大地點下更細的推薦搜索地點;
搜索結果列表,高德地圖僅展示了當前用戶所處行政區劃內的搜索結果。百度地圖搜索的結果更全,達64條,數量上多出很多,騰訊地圖搜索結果數量僅次於百度,達31個。
(3)打車功能對比
(4)駕車路線規劃對比
三者在駕車路線規劃頁面,對於有車輛限行的城市,會提示設置車牌,避開限行,值得注意的是,三者都具有實時探測路線交通變化情況的功能,隨時指導更合理的路線。
在本次測試中,起點設為中南大學鐵道學院,終點設為海底撈(凱德廣場店),由圖可見,高德和騰訊推薦的路線是一致的,而百度智能推薦的是另一條時間10分鐘的路線;
經過比較發現,騰訊傾向於擁堵較小,紅路燈較少的,高德和百度傾向於時間較短的,可是他們兩個對於時間的判定是不一樣的,同樣的線路,百度認為需要12分鐘,高德認為只要9分鐘。
(5)公交路線規劃對比
三者公交線路規劃都支持到站和換乘提醒。百度地圖可以將路徑規劃添加至行程。
對於跨城市的公交查詢,三者都提供火車方案,高德地圖需要跳轉到飛豬進行火車票的查詢和預定,並且需要綁定淘寶帳號,跳出本應用且要求綁定其他應用的帳號,用戶體驗不佳。
百度地圖在公交線路規劃頁面有專門跳轉至購買火車票的入口,且在本應用內購買火車票,用戶體驗更好。騰訊地圖不提供購票路口僅顯示出行方案。
(6)首頁信息設計對比
從首頁上看,高德既有和百度類似的設計,也有和騰訊類似的設計,例如,右側邊欄同騰訊類似,高德依次為消息、圖層設置、定位、路線規劃,騰訊依次為實時路況,圖層設置,放大縮小,路線規劃;
不同的是高德沒有在左側放置任何信息,視線集中在右邊和底部,底部和百度類似,為搜索欄和語音助手以及另外兩個頁面(發現和我的),更多信息可通過上滑拉出卡片,但是首頁並沒有體現語音助手小德,用戶可能會忽略掉該功能從而沒有足夠便捷。
百度地圖右邊依次為實時路況、圖層設置、旅遊、上報、打車(將打車置於頁面凸顯其是個重要功能)、放大或縮小。底部放放置最為重要的三大功能:發現周邊、路線、出行助手,其中路線規劃是用戶的核心需求,它與騰訊地圖類似,都講搜索欄置於頂部,用戶視線由上及下,很容易找到想要的功能。個人比較偏愛百度的首頁設計。
對於地圖廠商來說,特別是紛紛免費之後,就需要通過底層用戶來實現盈利。盈利的方式無非是以下幾種:
在人工智慧時代下,數據的資源越來越大,地圖就需要有大量的用戶數據通過地圖的服務才能實現盈利。
騰訊地圖支持微信、QQ登錄;高德地圖支持:手機號、淘寶帳號、支付寶帳號、新浪微博、微信帳號登錄,百度地圖支持百度帳號、新浪微博、微信、QQ登錄。
從帳號登錄體系來看,高德地圖的選擇更多,但騰訊和百度地圖更有優勢,無論是QQ還是微信,用戶量都是很龐大的,高德地圖的優勢是可以使用淘寶/支付寶帳號登錄。
三家地圖都可以在預訂酒店可以實現預訂服務,但騰訊是藝龍旅行實現的,百度則由攜程,去哪兒,藝龍提供,符合用戶貨比三家的心理。而高德地圖是和飛豬旅行,藝龍旅行,青芒果旅行網,攜程,去哪兒合作。高德的合作渠道更加廣泛,騰訊地圖還需增加更多酒店合作方入口。
此外,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都接入了打車服務以滿足用戶更廣泛的需求,有利於探索更多的流量變現方式。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高德和百度地圖現在開始實現從流量產品到利益相關者,再到盈利產品的轉化,其所開展的一系列附加服務在增加盈利的同時彌補了單純的地圖和導航沒辦法直接變現的缺點,而騰訊地圖目前仍是一個流量產品,未來還需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實現更多的變現方式。
經過多年的競爭,中國地圖導航市場的格局已經十分穩固,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兩家獨大。在BAT的競爭版圖中,阿里有高德,百度有百度地圖,唯獨騰訊,雖手中坐擁的數十億級用戶,卻在地圖導航領域卻始終沒有拿出現象級的產品;
今年9月,騰訊地圖正式宣布「小綿羊」張藝興成為其首位品牌代言人,並發布全新版本,以智能語音助手為主打功能,根據指令快速進行導航操作,從而幫助用戶進行安全駕駛。之後騰訊地圖開始了大面積的營銷推廣,霸屏模式開啟。
今年騰訊地圖再次「回歸」,一方面是微信小程序的快速發展,為騰訊地圖開啟了新的生態入口,告別之前「無依無靠」的狀態;另一方面,高精地圖是實現自動駕駛的重要核心技術之一,其需要海量的基礎用戶數據來不斷進行優化。
騰訊在自動駕駛產業的布局要求騰訊地圖不再只是一個內部服務者的姿態,而是要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在下一個人工智慧時代,騰訊圍繞技術、場景和平臺也在逐步構建自身優勢。在人工智慧眾多的應用場景中,自動駕駛的分量當屬重中之重。
未來自動駕駛不僅會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會加速生活方式的變革,同時作為未來「中國製造2025計劃」汽車產業重要轉型升級方向之一,面對未來超千億級的市場規模,以及打破傳統封閉汽車產業的良好機遇,自動駕駛自然也成為BAT再次亮劍的新戰場。
騰訊在自動駕駛技術的探測和投入將是騰訊地圖再次發力,追趕地圖老大哥們的關鍵機會。
本文由 @樂多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