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山朱涇地區,有4所百年老校。其中,金山區第一實驗小學、朱涇第二小學、朱涇小學地處朱涇鎮,新農學校小學部相距鎮中心有一段距離。去年8月,這4所百年老校成立了朱涇地區小學學區。如今,新農學校小學部的孩子留在家門口的學校,也能享有一樣的特色課程。
4校孩子共享「翻花繩」
學區舉辦主題為「陽光足球快樂童心」親子足球嘉年華活動。
一根棉線,在手指間穿越,瞬間可以變換出幾十種不同的造型。在金山區新農學校小學部,現在的小朋友同樣將兒時的「挑綁綁」遊戲玩得遊刃有餘。「翻花繩」是金山區第一實驗小學的一門特色校本課程,由第一實驗小學龐錦燕和王芬2位數學老師合作開發。「小時候玩過『挑綁綁』,非常有趣,她們根據回憶之外,又從網絡上查找了很多花樣,重新設計。如今翻花繩的花樣可達幾十種。」龐錦燕說,孩子在充滿童趣的活動中,不僅加強了對圖形等幾何概念的感知,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由於學校不在朱涇鎮上,相比其他學校,新農學校小學部裡農村孩子和外來務工隨遷子女生源較多。但孩子們在家門口的學校,一樣能享受到與朱涇鎮上孩子相同的精彩課程。朱涇第二小學以花燈課為特色,在培訓了新農小學老師後,兩校之間共享了該課程;第一實驗小學還有一門人氣很高的「魔術氣球」課程,孩子們各個嫻熟掌握。除了校區間共享,今年愛心暑託班上,孩子們自己當小老師,將優質課程送進社區,讓更多社區小夥伴共享。
第一實驗小學校長何園英說,每學年,學區內各校推薦1至2門優秀成熟的特色課程,作為學區培訓課程,讓課程開發者負責培訓其他學校的老師,豐富各校的校本課程庫,實現共享模式。一年來,各校的課程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豐富,老師的積極性也越發高漲。
學區內實現家校共育
「魔術氣球」共建課程展示活動。
各種彩色的小紙條,捲成各式造型,貼在賀卡上,猶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衍紙畫是第一實驗小學的一門特色課程,由英語老師李霞開發。這門尚在不斷完善的特色課程,還邀來學區內其他老師參與共建。在共建中,老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合促進。
據介紹,學區內的4所百年老校,其實各有特色。學區成立後,各校結合課程建設需求和教師特長,每所學校每學年主導一門新建課程,帶動其他學校的老師一起開發。
學校發展,更離不開家校共育。學區內還努力建設家校共建課程,比如:學區組建了「家長志願者講師團」,為學生開設了「自理小能手」「弄堂小遊戲」等五大類20多小類學生選修課程。學區開展的家長學校聯盟選修課程班中,「家長自身素養的提高類」「科學育子方法與技能類」等四大類24小類家長課程選修項目,以提升各校家長的育兒理念和技能。不定期舉行的「親子軟陶」「親子花燈」「親子遊戲」等系列親子活動,也讓家長體驗到「不一樣的學校,一樣的精彩」。
走校打通學區活動
金山區第一實驗小學「經典悅讀 伴我成長」為主題的學區首屆讀書節上,學區內其他3所學校的學生也一起參與。
學區各校還毫不吝嗇地開放了各類優質教育資源。雷鋒體驗館是朱涇小學的特色場館,也是學區各校學生常去的場所。孩子們在玩雷鋒棋的過程中,寓教於樂;每年元宵節前夕,朱涇第二小學開放花燈探究區,組織「元宵佳節,花燈祈福」活動。第一實驗小學組織學區首屆讀書節活動,其他三校學生受邀共同參與,「童心跳蚤書市」「童心閱讀趣味競賽」讓孩子們流連忘返;新農學校組織了學區首屆科技節,孩子們走校體驗,融入到創意製作和科學體驗中。
「每學期由一所學校策劃一個特色主題活動,其他三校積極配合開展,通過融入式的平臺,鼓勵孩子們走校參與體驗。這種『一帶三合』的互動共融方式,探索打造學區課程聯動。」何園英說。
2014年起,金山區與徐匯、楊浦、閘北等,成為上海推進學區化集團化辦學4個試點之一。據透露,新學年裡,金山區還將成立亭林地區小學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