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播出後,立刻俘獲了一批節目粉絲。綜藝時長感人,高亮點不勝枚舉,但觀眾依然抓到了一個很大的槽點:「在近三個小時的觀看中,竟然都沒有多少人在關注演員的演技,實時相關熱議關鍵詞都沒離開過四位導演」。
對於演員演技的討論少算是一個遺憾,但並不是太嚴重的問題。我們要先明白這一檔綜藝是做什麼的,《演員請就位》這檔綜藝官方的簡介中明確指出,本節目歸屬導演選角真人秀,那麼剪輯的重心偏嚮導演並不奇怪。
真正詬病的地方,是宣傳團隊在話題營銷上做得比較失衡。郭敬明個人此次承擔了相當大一部分爭議點,播出後續熱搜不斷,掩蓋住了部分其他節目內容的閃光點。
陳凱歌和李少紅說得對,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演員請就位》也是以導演選角展開的綜藝,節目剪輯和發酵其實可以更多地展現導演對於一部戲的價值上,減少源於導演自身的話題比重。
所幸節目組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第二期有明顯好轉。除去營銷因素再來審視《演員請就位》,這應該算是一檔不錯的綜藝。
此次《演員請就位》用「戲齡」做為基礎身份牌,戲齡0-5年組,6-10年組,10-15年組和15年以上戲齡組,看起來像是根據資歷將演員劃為三六九等的噱頭,但從後面的內容裡可以看出節目組的「別有用心」:表演經驗是時間給演員沉澱後的禮物,但也不必輕視有天賦的新人,導演的機會是留給有天賦還肯努力的人。
在演員競演的環節中,儘可能還原的室內搭景,現場表演和現場剪輯畫面的對比等,觀眾體驗感引起舒適。
在節目之外,海報和文案誠意十足。陳凱歌的「你是角色,不是角兒」,李少紅的「不走心,就走人」,趙薇的「無懼表演,表演無矩」,郭敬明的「演技才是顏值」,四位導演的slogan一陣見血地點出導演風格和選角需求。而每位參加競演的演員,也根據個人特色搭配簡短有力的文案。
總的來說瑕不掩瑜,就目前而言《演員請就位》是一檔對得起評分的綜藝,希望接下來的節目質量能不負口碑。
從2017年的《演員的誕生》,到2018年《演員的品格》、《幻樂之城》,再到2019年的《演技派》和《演員請就位》,競演類綜藝關注度有漸漸上升的趨勢。儘管成品質量參差不齊,但至少發出了一個訊號,有更多人開始重視演技和影視作品的質量,對於觀眾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