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騰訊視頻出品的自製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第二季)話題不斷,成為了今年繼《脫口秀大會》《樂隊的夏天》之後的不二熱度。現場四位嘉賓導演透過參賽演員們對知名影視劇作品片段的重現,對演員進行分級考核、評定和選拔,以淘汰制的方式選拔出最後的優勝者。參選演員的範圍涵蓋了新入行的青年演員、選秀明星、網絡紅人、資深知名演員、主持人等等。如此寬泛的參選者,似乎早已為節目未來的走向和基調埋下了伏筆。又或者說,在自媒體盛行和人為造星造流量的今天,「演員」作為「從事表演藝術的專業人員」,已經永遠地走下了神壇,略等同於有顏值、有流量、有資本、有話題、有知名度的一切自然人。
這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做演員,但好演員卻鳳毛麟角的時代。不論是從舞臺演出還是影視作品的角度看,除去個別以實力徵服觀眾的參選者,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演員請就位》所展示的恰恰是表演者的嚴重缺位。只不過,這種缺位經過熱議話題的包裝和綜藝節目精心設計的各種環節,少去了一些突兀與牽強,讓大部分觀眾更易於以「經驗尚淺、需要時間積累和沉澱」接受節目內容。但不容爭辯的誤讀已經根深蒂固:人人都可以成為演員。借用節目中嘉賓導演趙薇的口號「表演無矩」加以延伸:作為職業的表演真的可以無矩嗎?我想作為從影二十餘載的趙薇而言,她所謂的「無矩」一定是建立在已經成為專業演員、掌握基本專業技能、真正形成表演風格的基礎之上的無矩不設限,這無疑是所有藝術從業者的終極目標。但很遺憾,我們在節目中看到的很多所謂「演員」參選者,把無矩理解成了不知矩,並且樂在其中,身體力行。「矩」是曲尺,是法度,任何一種職業,不可能無矩。如果有,那是天賦異稟的極少數。真正的表演者,無一不是天分和不懈訓練的集成。
早在《演員請就位》之前,就已經先有了類似演員競選真人秀的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除去從舞臺化表演到影視化呈現以及賽制上的區別,這兩檔綜藝節目在內容上並無本質區別:都是讓有知名度(或大或小)的演員/明星/公眾人物,重新復刻在廣大觀眾中有辨識度和影響力的影視劇作品。此設置的真正用意,無非是為了製造對比和差異化討論。通盤看下來,能夠達到或者超出原作品質量水準的片段少之又少,大多數都成了襯託和彰顯原表演者和原作的反面教材。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播放過半後,不難發現,在很多復排的影視劇片段中,我們聚焦的扮演主要角色的參選演員們和那些來自原片的不知名助演們,存在著嚴重的劇本理解的脫節和演技上的差距。
沒有一滴水可以脫離海洋而存在,對於一個完整的表演和角色而言,亦不可能脫離整部劇作,單獨存在於某個十餘分鐘的片段裡。如果僅憑區區幾頁斷章的劇本選段,在數小時裡就能融匯所飾演角色的精魂,那麼演員的誕生當真可以在一場綜藝裡完成。這是對表演的量販,也是對表演的曲解。在舞臺上,每個人傾注心力所完成的自我表達和宣洩都無可厚非,畢竟生活即戲劇;但在眾人狂歡之後,留下的卻是對表演藝術的嘆惋和唏噓。從這個意義上看,《演員請就位》無疑又有了對行業的警醒。
如果節目為了專注表演的意義而存在,那麼就不會出現評委間爭執、評委受節目組影響和要求選拔演技不佳者勝出、真正的好演員慘遭淘汰等一系列實與節目立意無關的話題。試問:作為觀眾的我們、作為評委的導演、作為演員的參選者,在節目中完成的是表演,還是秀?我們所觀的是表演本身,還是一場假以切磋演技的外衣而編設的真人秀?無非這一次,真人秀的主體從素人換成了明星,真人秀的內容從明星日常換成了專業競技?
電視、網絡具有娛樂性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們也許一點也不擔心其對我們的文化造成的威脅。我們從中放鬆,感到歡悅和開心,我們也漸漸能分清真假,去粗取精。「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於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表演。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作者 大禹
編輯:李靜 金力維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