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始建於秦朝,是一座具有獨特「城套城」風格的古城,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著甕城、城門、古街、古巷等,這些古民居群交織在一起,古樸典雅,像一座氣勢磅礴的歷史博物館。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一句「一生痴絕夢,無夢到徽州」使多少人對它魂牽夢繞。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徽州古城最值得遊覽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一、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位於徽州古城中心的陽和門東側,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由明代大學士許國衣錦還鄉時在家鄉歙縣建造,是國內罕見的大型石牌坊和全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八腳牌樓。這座牌坊有三絕:形式上呈口字形,在所有的牌坊中獨一無二為一絕;在許國生前就立坊為二絕;在石頭上仿木接榫為三絕。
牌坊四面八柱,石柱、梁坊、欄板、鬥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噸的整塊石料,且全部為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園石,雕飾鏤刻精美細膩,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成雙結隊的彩鳳珍禽,翱翔雕梁之間,一個個飛龍走獸,揚威於畫壁之中,十二隻倚柱石獅,神態各異,凸顯了徽派石雕的精湛技藝,是徽州石牌坊中傑出的代表。
二、鬥山街
鬥山街位於徽州古城內,因依靠鬥山得名,全長300多米,建於明清時期,是古城內保存最完好的一條古街,也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街道南北延伸,房屋座北朝南,臨街都是側面山牆,牆上馬頭高低錯落,加上門罩和石板路面,具有徽派街巷獨特的優雅風貌。
鬥山街內的建築多為清代徽商、仕宦的深宅大院,其中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見的木質牌坊—「葉氏貞節坊」等等。街區內小巷窄小幽深,曲徑通幽,信步閒庭其中遊街逛市,感覺非同一般。街頭攤販或沿街叫賣,或討價還價,輕聲軟語,都是最真實的平凡生活。
三、陶行知紀念館
陶行知紀念館位於徽州古城中和街,是1984年在崇一學堂老館基礎上改建的。新建部分與老館銜接,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是一座仿徽派建築。青瓦粉牆,高脊飛簷,花窗格門,徽派雕刻,匾額楹聯,曲徑迥廊,庭院花苑,頗具徽文化神韻。2.6米高的陶行知雕像屹立中央,展現了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高大形象。
紀念館展廳由瞻仰廳、放像廳、書畫廳和5個大展廳組成。紀念館設東西兩側大門,大門用青灰色水磨磚砌。門廳正中設陶行知全身漢白玉坐像,二樓為展廳,陳列陶行知生平介紹和有關文獻、實物,廳後為崇一學堂舊址。
四、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位於徽州古城中和街,為古徽州府治所所在,是古徽州最具符號意義的標誌性建築。早在隋義寧年間(617-618年),越國公汪華即以此為府衙,後幾毀幾建,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築規制,採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復,原建築僅保留著二堂。
徽州府衙雖整體有修繕,卻依稀可見當年興盛之景。府衙分儀門、正堂、二堂、知府廨組群,重現了明弘治年間一軸、五門格局,並與東譙樓、南譙樓和古城牆一起成為古城頗具代表性、震撼力的古建築群。整體建築氣勢雄偉,規模龐大,體現了徽派建築的精髓。在復建的府衙裡,每天還有為遊客表演的情景劇《三戒碑》。
五、太白樓
太白樓位於徽州古城西的練江邊上,地處太平橋西端,始建於唐初隋末,現存房屋乃明清所重建。據傳,唐天寶年間,這裡原是一個酒肆,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曾在這裡飲酒,後人為紀念此事,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登上太白樓還可以飽覽古城山光水色、古橋塔影。
太白樓為二層二進建築,歇山頂,高瓴重簷,翹角昂起,鰲魚騰尾。樓簷下懸「太白樓」三字匾額。樓下正面三開間,內牆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數方。照壁上方有一匾額「長天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畫像,兩側楹聯「四壁雲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樓內還有一個李白紀念堂,陳列著有關李白生平的書籍和各種古字畫、古硯、古墨、古歷、古屏風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六、南譙樓
南譙樓位於徽州古城十字街,始建於隋末,是當時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後歷代均有維修。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南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我們現在見到的南譙樓,是1997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的,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譙樓。
南譙樓為三重三開間,高約2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磚木結構,懸山頂,重簷高脊,紫牆青瓦。下為門厥,門闕寬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圍1米餘,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牆壁,用以支撐大梁。雖歷經風雨,多次修繕,但古制古風依舊,基本保持了木構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
對於徽州古城最值得遊覽的六個旅遊景點你怎麼看,歡迎發表意見和評論,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