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的徽州就是現在的安徽省皖南的歙(音「社」)縣,位於黃山風景區南麓,是一座山川秀麗、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徽文化的發源地和徽商的發祥地。徽州古城始建於秦朝,現今的形制為清代重修的。東西南北各有城門一座,其中西門的兩座譙樓是清代的遺存。如今,徽州古城是「古徽州文化旅遊區」的一部分,為5A級景區,又是我國四大古城(平遙、麗江、閬中和徽州)之一。
徽州古城當然有門票,但如果隻身一人,沒背包,直接從正門大大方方往裡走,估計沒人出來攔你。即便是攔你,你說朋友在這裡開店,估計也會放你進去。如果走那幾處側門,估計沒人攔你。
古城內的徽園是1999年興建的一批仿古建築,實際上是商業街區。這些仿古建築按照老街的前店後坊,底店上宿的式樣建造,並建造了數座騎街樓。不過古城裡多了這一類建築,古城也就不「古」了。
古城中的大街小巷(包括府衙內)都是鋪設的預製磚,一下子古城的原貌蕩然無存。街市的商鋪出售著千篇一律的旅遊紀念品,少有徽派的特色。整座古城外包裝感覺很古,由城牆包圍著,城內卻是嶄新的建築,讓人感覺不舒服,有種被騙的感覺。
其實不然,有幾條街巷保留了原始狀態,如中山巷,鬥山街等。中山巷3號,當年這裡曾囚禁葉挺將軍,如今這裡是私宅,不允許進內參觀。中山巷也是一條保護得很好的古巷,巷內的「世科」牌坊是三百年的清代遺存。城內還有好多明清遺存,只要作好功課,一件件地去找,自有樂趣,也會改變對古城的認識。
葉氏貞節木門坊,明朝的遺存,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橫梁上有墨寫的「旌表江萊甫妻葉氏貞節之門」字樣隱約可見,上面的「聖旨」牌也依然可見,都是清朝乾隆年間維修時題寫。相傳當年朱元璋躲避元兵,在江萊莆窗下的廢墟中躲藏了七天七夜,葉氏每天為其送飯。朱元璋當了皇帝後,不忘葉氏救命之恩,便賜建這座牌坊給葉氏。
古城最著名的的景點莫過於許國石坊,這是一座明代的遺存,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十足珍貴,價值連城。許國石坊又稱大學士石坊,這是一座八腳牌坊,用茶園青石建造。這種四柱三樓的八腳沖天式石坊全國獨一無二,體現了古徽州石坊建造和雕刻技藝的精湛。許國是明朝重臣,因平定雲南邊境之亂,皇帝特賜許國返鄉建造牌坊,光宗耀祖。
當今有許多原本不錯的古城改造成嶄新的「古城」,成了仿古建築商業街,這種模式的弊端漸漸顯現。改造後的徽州古城尚有鬥山街牌坊、黃氏節烈門樓、哈蟆井、重光坊、三眼井、曹氏二宅、打箍井等明清遺存,隱藏在幾條老巷中,但遊客大多都不知道。在一些熱門地點或街口做一些相關介紹,引導遊客去遊覽,自然就會改變對古城的認識。
這座現代雕塑九龍壁放在古城裡並不能給遊客帶來美的享受,因為它跟古城不搭邊兒,顯得格格不入。
南譙樓位於徽州 古城十字街,原建於隋朝,現在是1997年 新建 的。 南譙 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 南譙 樓傳向四面八方的。
徽州府衙最初是建於元末明初,後來屢毀屢建,最近一次是在2009年,按明朝時的形制重建,2012年建成開放。徽州府的正門也叫譙樓,譙樓有點很特別,4.5米寬的城門是方形的,這種城門很少見,似乎只在這裡見到。城門洞左右各有13根粗1米的木柱,木柱呈10度左右的斜度靠著牆壁,支撐著門頂和門樓,實屬少見。
府衙的主建築是公堂,公堂前兩側建有「息民亭」,據說是為原告,被告各自建一座。我也是醉了,古時的官老爺真是操碎心了。
府衙的大堂「明鏡高懸」,是審案和發布詔書的地方。府衙裡每天都有審案的精彩表演,吸引大批遊客觀看。
北大街有處老字號的老徽州燒餅,可買點嘗嘗鮮,味道不錯。歡迎關注百家號本號,獲得更多的旅遊諮詢。本號所撰寫的圖文絕大多數都是本人的親身經歷和體驗,相信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