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翻譯非「獨行俠」不能堅守

2021-01-07 晶報

上周,有兩位「90後」翻譯家在朋友圈先後刷了屏。一位是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出現在央視節目《朗讀者》中。另一位是90歲華誕的翻譯家文潔若,再版了她和丈夫蕭乾合譯的《尤利西斯》。

人人都知道文學翻譯,但學術翻譯卻一直游離於大眾視野之外。而在深圳,就「隱居」著一位學術翻譯界的「大牛」——深圳大學文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傳播學會副理事長何道寬。

作為國內引進麥克盧漢、跨文化傳播和媒介環境學的第一人,最近,河道寬的譯作精選20種、500萬字結為《何道寬譯文集》,擬於明年出版。不出意外的話,這將是國內第一部學術翻譯作品選集。

不負深圳這片沃土

晶報:您的譯作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發展及外語翻譯專業的拓寬功不可沒,可以講講您引進這些學術理論的初衷和體會嗎?

何道寬:1980年,我有幸成為新時期首批外派的交換學者,在完成指定的任務之餘,我選修「歐洲哲學史」和「跨文化傳播(交際)」兩門課程,因為歐洲哲學史是西方學術的基礎,跨文化傳播是嶄新的學科。歐洲哲學史使我拓寬視野,跨文化傳播使我接觸傑出的人文社科專家: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和跨文化傳播學之父愛德華·霍爾。霍爾通俗易懂,麥克盧漢難以讀懂。兩人都深深吸引我,因為他們的思想和學說對新時期的中國太重要了。我決心把他們倆以及更多美國人文社科專家引進中國。

由於學術譯著市場較小,我引進美國人類學經典的努力並不順利。成功出版的經典只有幾種:《裸猿》、《文化樹》、《超越文化》和《思維的訓練》,《人的鏡子》、《古今蠻族》、《無聲的語言》、《中國龍》和《中國觀察》都因出版社毀約而取消。

晶報:您1993年來到深圳大學工作,曾說退休之後才進入「從心所欲的學術巔峰期」,這是否與深圳的學術氛圍有關?在深圳的24年,給您的學術翻譯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何道寬:深圳這片沃土沒有辜負我的期盼,給我創造了較好的條件。退休之前,我編寫的幾種著作形成了研究、寫作、出版、教學「一條龍」的良好局面。屢獲省市社科獎和教學獎,當選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副會長、廣東省外國語學會副會長,獲深圳市政府津貼專家稱號。

我在2002年1月退休,全身心投入寫作和學術翻譯。這個學術巔峰期呈現出群峰疊翠的局面:每年100餘萬字的學術譯作,十餘篇論文和報刊文章,主持或參與主持幾種大師經典譯叢,當選中國傳播學會副理事長,受聘深圳翻譯協會高級顧問。2010年,中國翻譯協會授予我「資深翻譯家」稱號,這是人文學者夢想的最高榮譽。2009年,譯作《理解媒介》入選「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此為新聞傳播學惟一入選書。

截止到2017年初,我出版著作和譯作80餘種,逾2000萬字。去年,我出版譯作13種,約300萬字,譯作的質和量都很有影響力,受到學界和讀者的肯定,對中國傳播學乃至人文社科的發展作出了綿薄的貢獻,我感到很欣慰。

文化繁榮

離不開學術翻譯

晶報:文學翻譯歷來引人注目,但學術翻譯似乎比較冷門。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於外國學術書籍的需求與日俱增,學術翻譯的重要性是否也越來越重要?

何道寬:國家認定的「資深翻譯家」數以百計,就各門類的人數而言,外事翻譯、技術翻譯、文學翻譯、學術翻譯依次遞減,學術翻譯的「資深翻譯家」很少。相比而言,文學翻譯市場廣闊,讀者眾多,涵蓋社會各階層。

學術翻譯的直接影響面雖然狹窄,但人類的發展需要社會、經濟、科學、技術、人文社科等各門類、各層面的交流,學術翻譯是一座橋梁,對人類各層面的交流影響深遠。由此可知,文化繁榮、社會發展當然需要學術翻譯。

晶報:相比其它門類的翻譯,從事學術翻譯的人似乎少得多?

何道寬:學術翻譯「枯燥」艱辛,直接影響面小,非「獨行俠」不能堅守。學術翻譯家獨坐冷板凳、困守書齋,甘苦自知,卻又甘之如飴。學術翻譯面臨種種困境,包括政策、學術環境、人才建設以及輿論引導等方面,但一定要鼓勵翻譯精英,正確引導大眾認知。

學術的傳承需要政策支持

晶報:深圳越來越重視學術氛圍的打造,「深圳學派」在全國越來越有影響力,學術翻譯對於「深圳學派」的建設又有何種意義?

何道寬:深圳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名城,社會、經濟、科學、技術、人文社科全面發展,首先歸功於高層幾十年來的戰略舉措和政策設計。「深圳學派」建設已在紮實推進。但,毋庸諱言,學術翻譯是深圳學術建設的短板,需要重視。學術建設需要原創作品和翻譯作品兩翼齊飛,互相補充,不可偏廢。

晶報:深圳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上稍顯滯後,翻譯人才更是屈指可數。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何道寬:深圳引進的兩院院士已有十來人,深圳本土已開始並將繼續產生兩院院士。然而,在可預見的將來,深圳產生本土資深翻譯家的可能性很小。我衷心地希望,深圳市決策機構能大力支持學術翻譯,為培養本土國家級資深翻譯家營造良好環境。

相關焦點

  • 因為熱愛,甘做學術翻譯的「獨行俠」
    這恰恰也折射出深圳文學翻譯和學術翻譯存在一定的短板,畢竟在這座城市專門從事文學翻譯和學術翻譯的人極少。 究其原因,遠洋認為,這是因為整個社會對文學翻譯和學術翻譯的認識和重視不夠。「廣東省最先試點為作家評職稱,應該說為廣大作家做了一件大好事,但奇怪的是,自費印書可以算成果,但像在《世界文學》這樣的權威刊物發表的,或是在出版社出版發行、甚至在業界產生很大影響的翻譯作品卻不能算業績成果。這也反映出文學界本身對文學翻譯的認識問題,也就是說從制度上不承認文學翻譯屬於文學創作,是創造性勞動。如此等等,從事文學翻譯的人會越來越少。」
  • 包容和堅守:對翻譯爭議的期盼
    他在翻譯莫言作品中,採取了「連譯帶改」的方法,在《天堂蒜薹之歌》一書中,甚至對原著的結尾也改成了相反的結局。對此現象,支持方認為,「翻譯是多維的,不能宥於語言講對等忠實」,「翻譯是一種創造性叛逆」,「忠實對等的翻譯,是柏拉圖式的空想。」媒體上還有文章說,「忠於原著成為『走出去』的絆腳石。」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更成了這種主張的成功案例。
  • 學術獨行俠何炳棣--劉夢溪
    其生前愛憎分明,不憚於公開表達自己學術觀點和立場的特點,雖然和他對自己的研究和整個學術界的質量要求極高有關係,但也給他的個人形象帶來了很大爭議。當然,像他這樣學術造詣極高但在學術界爭議也極大的學者在老一輩學者中並不少見。在這種極具特色的學術獨行俠日益稀少的今天,不知道是因為學林江湖的生態變化,還是暗示了學術質量標準的不斷降低?
  • 庫班不滿「小牛」叫法,怒改名「獨行俠」,為什麼會翻譯成小牛隊
    庫班 在休賽期,小牛老闆對小牛隊的中文名稱表示不滿,他認為小牛的叫法體現不出小牛隊的真正的精神,於是發起了一場網際網路起名大會,其中達拉斯獨行俠、達拉斯烈駒和達拉斯狂馬的呼聲最高。最終通過網友的投票「獨行俠」脫穎而出,成為達拉斯新的中文隊名。
  • 王佐良先生的學術堅守之弦歌不輟
    如謂不信,王佐良先生的學術堅守之弦歌不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抗戰烽火燃遍九州之際,昆明、重慶等地卻是弦歌不歇,知識人在漫天風雨和炮火中依然在堅守著自己的本分,該讀書讀書,該治學治學!這是一幅怎樣的圖景?難怪費正清在訪問李莊之後會對中國知識精英在國難當頭時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而感佩不已:「我為我的朋友們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所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動。
  • 76人獨行俠交易評級:76人B+ 獨行俠B-
    但就像霍福德的交易一樣,霍福德的價值「貶值」是76人上一次操作的結果,而非這一次操作的失誤。我們不得不承認理察森在76人的表現相比於之前的貶值的,即使我們有理由認為理察森對其它球隊會自然而然迎來復甦,76人會在關於理察森的交易中付出選秀權也是不可避免的。76人最終只付出了一個次輪籤。而小庫裡又是一個十分適合76人的球員。小庫裡的投籃能力太棒了。
  • 論專業學術翻譯的重要性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以及嚴謹性。按照研究的學科,可以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論文。目前,國際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英語來實現。行業內的知識成果共享,都必須轉化為英文稿件才能實現。
  • 翻譯是學術成果嗎?
    從作品體現的學術價值來看,我們更傾向於認定學術論文的價值高於學術專著,學術性寫作價值高於普及性著作,而這三者的價值都高於學術翻譯,無論是研究生畢業、教師職稱評定還是各項獎章榮譽,都與學術翻譯無關。而且不僅我國如此,世界各國也鮮有將學術翻譯視為學術成果的狀況。
  • 為什麼東契奇不能歸獨行俠團隊所有?
    有了這樣一個「炸子雞」,獨行俠老闆,庫班笑了睡不著,很快從紐約尼克斯隊變成歐洲玩家波爾津吉斯,形成了歐洲版本的兩個巨人。2019-2020賽季,獨行俠球隊已經初步嘗到甜頭,球隊的戰績也在不斷攀升,一度攀升至聯賽前三名。
  • 為什麼庫班決定讓達拉斯小牛改為達拉斯獨行俠?
    達拉斯小牛這一名字在NBA進入中國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樣叫了,但在2018年1月卻改叫獨行俠了,一時間大家都有點不適應。這一次是只改了中文名,對於中國人來說名字非常重要,叫了一個人二十多年這個名字,突然他改名了,讓我們都不習慣了。我覺得小牛叫起來還挺親切,叫獨行俠倒是有點生疏。
  • 講座回顧 | 林德宏:堅守學術誠信
    2018年12月19日下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家林德宏教授在哲學系401會議室為研究生新生講授「堅守學術誠信」的主題講座,講座由哲學系黨委副書記孟振華老師主持,部分教師代表及其他年級部分研究生同學也參加了本次講座。
  • 《獨行俠》the lone ranger——美式江湖
    好萊塢向來有老帥哥帶小帥哥出道的規矩,比如《夜訪吸血鬼》裡的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只不過前者不幸被後者顏值碾壓;比如《十一羅漢》裡的喬治·克魯尼和馬特·達蒙;比如《獨行俠》裡的約翰尼·德普和艾米·漢莫……不過可惜的一點是,這部《獨行俠》並不賣座。
  • 海外中國研究學術翻譯工作坊:海外漢學翻譯的困境與啟迪
    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程章燦、上海外國語文學研究院教授張熠、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尹磊、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白照傑、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振紅、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力、臺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傅揚、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研究員李丹婕等19位教授、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著英語和日語的學術翻譯這一議題,先後就學術翻譯的選材及其相關的學術對話問題
  • NBA冷知識:為什麼達拉斯小牛改名為獨行俠?對球隊有何影響?
    當你第一次聽到「達拉斯小牛」和「達拉斯獨行俠」,你會認為哪一個隊名更好,相信很多人都能夠迅速給出答案,那就是後者。獨行俠隊在2018年之前,名字就叫做「小牛隊」,很顯然,「小牛」並沒能夠表達出球隊管理層與老闆所需要的意思,因為Mavericks翻譯過來,就是離開母牛的小牛,所以漸漸的,中國球迷也就默認「小牛」是達拉斯Mavericks的球隊中文名字。那麼為何庫班會想將「小牛」改為「獨行俠」呢?
  • 2018年庫班將球隊名小牛改為獨行俠,個中緣由很簡單,也非常直接
    不過在2018年,庫班將球隊用了多年的小牛換成獨行俠就讓人很費解了。庫班更換的球隊名僅僅是改了中文名稱,英文名還是之前的那個Dallas Mavericks。也就是說,這一次的改名是針對中國市場,所以準確的說,這並不算得上是改名字,只是改了中文的翻譯,那麼為什麼庫班要這麼做呢?
  • 小牛隊將中文隊名更改為達拉斯獨行俠隊 是營銷手段還是譁眾取巧
    雖然「獨行俠」更契合英文名「Mavericks」一詞的翻譯,但過去20年中,「達拉斯小牛」早已經深入人心,理智的中國球迷不會因為球隊改名而選擇「離開」。達拉斯獨行俠隊與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要比姚明登陸休斯頓火箭隊還要早。1999年,王治郅加盟尼爾森執教的小牛隊,成為加盟NBA的第一位中國乃至亞洲籃球運動員。丁彥雨航也曾代表小牛隊打過夏季聯賽。
  • 快船隊以獨行俠的方式擊敗獨行俠
    依靠東契奇的發揮,獨行俠在系列賽的第二場比賽中以127-114擊敗快船隊,扳平了系列賽。這不是剪板機的好消息,雖然獨行俠的東契奇和波爾都是第一次和季後賽,但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決心奪冠的快船隊不會在第一輪就被淘汰,所以他們必須重新獲得系列賽的主動權。
  • 學術期刊必須堅守社會擔當和政治使命
    作為以發表各個學科的學術性論文為主的學術期刊,不同於一般的大眾傳媒,它是一個特殊的傳播媒體,儘管學術期刊的讀者群特殊甚至有限,但它依然擔負著繁榮學術思想、引領社會發展方向和推動傳統媒體自身發展等重要職責。學術刊物固然首先要堅持其「學術性」的辦刊方向,但更要堅守學術期刊的意識形態底線思維,因為學術期刊與政治不是沒有關聯的,有時甚至聯繫是緊密的。
  • 堅守學術精神須從最基本的編輯工作做起
    這部分編輯本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有自身的研究領域和相當的學術能力。其中不少人已發表過學術論文,在學術界有一定知名度,所以他們在編輯學術稿件時常常能與其專業背景、專業知識發生耦合,激發他們的學術靈感,促進他們的學術研究,產生正向作用。然而,高校學術編輯在工作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首先,職稱晉升空間受限。一是職數限制。
  • 在學術翻譯中學會「對話」
    五年來,我逐步適應了一種JRG式的生活:每周一個晚上兩小時的活動結束之後,我在自習室重新回看活動時的討論記錄修訂自己的翻譯並查找資料解決討論時的遺留問題;之後抽一個半天對下周的翻譯文本進行「毫無感情」地「盲翻」,也就是憑讀英文的第一直覺形成中譯初稿;再之後另選一個半天對照英文逐字逐句校對初稿,將仍不能形成確定中文翻譯的地方標紅;最後仍是選一個半天,通過參考各類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