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是學術成果嗎?

2020-12-17 南風窗

在學術研究的評價體系中,翻譯屬於「有則更好,沒有卻也無妨」的範疇。

從作品體現的學術價值來看,我們更傾向於認定學術論文的價值高於學術專著,學術性寫作價值高於普及性著作,而這三者的價值都高於學術翻譯,無論是研究生畢業、教師職稱評定還是各項獎章榮譽,都與學術翻譯無關。而且不僅我國如此,世界各國也鮮有將學術翻譯視為學術成果的狀況。

但從學術研究和傳播的實際情況來說,學術翻譯的地位則要遠遠高於「官方」或「傳統」對它的看法。我們不必詳細列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史哲研究中前沿譯作所帶給我們的衝擊和影響,也不用細說諸多翻譯引介而來的基礎性教材對於我們知識體系與學科發展的貢獻,單舉一例其實就可以讓我們明白翻譯在我國當下學術研究中的重要性——這就是商務印書館自1981年推出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這套叢書至今已出版總計700餘種譯作,領域包括哲學、政治、法律、社會學、歷史、地理、經濟學、語言學等等,是我國現代出版史上規模最大、最為重要的學術叢書。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精通英語、日語、法語、德語的可能,但在大學時光裡基本都有一段時間是在這套叢書泛黃的紙張上圈圈點點。

在許多人看來,學術翻譯並未得到學術評價體系的認可無可厚非。因為翻譯是一種轉述,雖然不乏創造性但畢竟不屬於原創作品,這與譯者自己的文字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翻譯是一種鏡鑑,它為我國學術研究提供某種視角或方法上的啟發,而非直接推動我們自身的學術發展。再者,翻譯具有普及性質,它面向大多數不具備外文閱讀能力的讀者,而具備語言能力的合格研究者不以翻譯作為其主要閱讀、研究材料。

這種對於翻譯的看法頗具代表性,而且某種程度上是我們當下的主流認識。但是,將學術翻譯拒之於學術領域之外的結果我們真的能承受嗎?

從最直觀層面看,學術翻譯不算做成果,優秀的學者難有時間和意願投入到其中,使得該領域的準入門檻低且缺乏競爭,這導致了當下學術翻譯的兩個普遍現狀:

一個是學術翻譯基本上成為研究生撰寫論文時的調劑或副產品,具有「練手」性質;另一個是學術翻譯往往由教師帶領學生作為團隊作品完成,這一環節中學生的署名權、稿費獲得情況以及師生分工等問題非常複雜。這些狀況導致學術譯作的質量魚龍混雜,無法成為可靠的知識來源。

從整個市場機制來說,學術翻譯著作出版成本高昂但銷量普遍不理想。成本收益不匹配導致學術翻譯的稿費長期處於低水平狀態—當然,這裡的「低」更多指的是相對於譯者保質保量認真工作的付出而言的。這樣就使得翻譯本身成為譯者養家餬口工作之餘的零工,似乎做翻譯成為了消耗情懷,我們似乎也難以苛求譯著的質量。

從學術長遠發展來說,翻譯的過程同時是豐富、發展漢語詞彙句式表達的過程。讓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晦澀的理論「說」漢語或英語,其目的不僅僅在於讓漢語或英語讀者能夠讀懂他們,還在於潛移默化中讓一個民族逐漸具備理解異質文明的心靈。

對於翻譯的輕視,勢必導致我們對於用母語表述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輕視,長遠來說壓抑了母語的發展以及作為優勢學術語言的可能。

作者 | 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生趙英男

編輯 | 曹檸

排版 | GINNY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猜你還想看

圍觀

被性侵後,這個美國女孩的遭遇令人心寒

故事

專訪劉傳健,還原「中國機長」背後的真實故事

相關焦點

  • 尷尬的學術翻譯現狀:有則更好,沒有也無妨,難以算做學術成果
    在許多人看來,學術翻譯未得到學術評價體系的認可無可厚非。然而,對於翻譯的輕視,勢必導致我們對於用母語表述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輕視,長遠來說壓抑了母語的發展以及作為優勢學術語言的可能。
  • 論專業學術翻譯的重要性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以及嚴謹性。按照研究的學科,可以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論文。目前,國際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英語來實現。行業內的知識成果共享,都必須轉化為英文稿件才能實現。
  • 沈語冰:翻譯也是一種研究——「重識」學術翻譯
    將國外學術著作翻譯到國內這方面,越來越多經不起推敲的二、三流學術著作被推介到國內,大量低水平的翻譯文本充斥圖書市場,而翻譯在學術成果的認定上越來越被邊緣化;就國內學術經典外譯方面而言,亦存在翻譯效果良莠不齊以及如何推介的策略問題。作為國內西方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翻譯領域的重要人物,沈語冰教授及其諸多學生的翻譯實踐已為國內貢獻了相當有分量且數量可觀的翻譯作品。
  • 教育科學出版社學術外譯成果在滬發布
    本次發布的學術外譯成果,是從這些「家藏」中精挑細選的代表作。這些著作將一種開闊的文化研究視野引入教育研究,形成了把握教育文化生活的獨特視角,開闢了中國文化與教育史研究的新路徑。這系列研究成果體現了研究的前沿水準、創新價值和國際視野,表明了作者團隊建構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寶貴努力。
  • 學術翻譯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進一步查驗檢索結果得知,絕大多數論文闡述的是學術著作的外譯漢問題,有兩篇綜述性論文比較清晰地勾勒出了當時學術翻譯研究的成果概貌。其一是陳生梅對於1991—2010年來學術翻譯研究的回顧與評析。她將此20年間的研究成果歸納為4個主要類型:針對學術翻譯質量問題的思辨性論文、對一門學科或領域內的學術翻譯原則及規範進行研究的論文、涉及術語翻譯問題的論文和從宏觀出發探討學術翻譯問題的論文。
  • 語言服務| 學術翻譯服務
    本公司目前提供專業的【學術翻譯】服務。            又要教學,又要科研,是不是時間不夠?      項目快截至到期,是不是文章還沒有落實?      科研團隊人員語言水平有限,是不是造成一定困難?      想發表論文,想把自己的專著變成英文,又為英語問題發愁?
  • 因為熱愛,甘做學術翻譯的「獨行俠」
    這恰恰也折射出深圳文學翻譯和學術翻譯存在一定的短板,畢竟在這座城市專門從事文學翻譯和學術翻譯的人極少。 究其原因,遠洋認為,這是因為整個社會對文學翻譯和學術翻譯的認識和重視不夠。 遠洋指出,有些大學很多年前就開設了創意性寫作專業和文學翻譯甚至詩歌翻譯課程,引進詩人、作家當研究生導師,建立有駐校作家(詩人)制度,然而深圳在這些方面還是空白,諸如大學沒有外國文學研究所,專業技術人員評定和晉升職稱時,文學翻譯作品不算學術成果。
  • 人物||讓學術研究與學術翻譯相互增益 ——訪浙江大學教授龐學銓
    近年來中外學術成果交流的需求,催生了一大批世界學術名著的大量譯介,這項工程也吸引了眾多從業者。甚至有業內人士揶揄,「只要學過外語就可以從事學術翻譯,即使不懂外語的人都可以通過機器翻譯輔助完成。」另一方面,因為一些科研機構不認可學術翻譯作為科研成果,致使一些專業學術工作者不願涉足學術翻譯。  縱觀當前繁榮的學術翻譯成果,也是良莠不齊。
  • 學術成果評價的新視野
    學術成果評價工作能夠為學術研究和科研管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對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量化評價佔主導地位的現狀,不僅導致了學術成果的「數量激增」與「高水平成果稀缺」的尷尬反差,也影響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尤其是利用「核心期刊」開展學術評價的問題,近年來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有多個「學術核心期刊表」,在全國大多數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核心期刊論文的發表數量成為考核的「硬指標」。
  • 把生活升華為學術 把學術翻譯為實踐
    作為一個長期研究家庭的學者,沈奕斐把學術翻譯為實踐,把那些靠譜的研究傳播開來, 講清問題背後的來龍去脈,講清各種研究的長處和局限,講清方法背後的「道」和可操作性的「術」,也許這樣能更好地幫助那些委屈的、想不通的、努力的父母。家長常常說:道理我都懂,可就是不知道怎麼做。但真實的情況可能是父母連這個道理都沒有真正弄明白。
  • 學術論文名詞短語式標題的翻譯原則
    學術論文是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創新見解或新成果的科學紀錄和總結。它是一種特殊的文本類型,主要提供給讀者的是語言的信息功能,以便在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和討論以及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標題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簡短精煉,突出文章的中心觀念和闡述內容。
  • 學術翻譯網站
  • 學術翻譯非「獨行俠」不能堅守
    一位是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衝,出現在央視節目《朗讀者》中。另一位是90歲華誕的翻譯家文潔若,再版了她和丈夫蕭乾合譯的《尤利西斯》。 人人都知道文學翻譯,但學術翻譯卻一直游離於大眾視野之外。而在深圳,就「隱居」著一位學術翻譯界的「大牛」——深圳大學文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傳播學會副理事長何道寬。
  • 徐敏慧:漢學家視野與學術型翻譯:金介甫的沈從文翻譯研究
    研究發現, 譯本選材的廣度和多樣反映了漢學家縱覽全局的研究視野, 前言和序言中的獨特關注點是史學家深入、獨到的研究成果的展示, 具體的翻譯方法則體現出研究者嚴謹周密、知識點必究的治學方法, 其學術型厚譯文本的策略凸顯了翻譯創造知識的功能。深入研究金介甫在沈從文譯介領域的貢獻可以為研究漢學家在中國文學文化譯介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提供很好的借鑑和實證支持。
  • 同迪多年經驗貼,論專業學術人工翻譯的重要性-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
    本網9月01日訊 目前,國際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英語來實現的。在行業中分享研究成果就必須翻譯成英文稿件,也就迫切需要學術論文的翻譯人員。但是在翻譯學術論文時,通常會遇到一些困難。畢竟,不同語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如果將一種語言的學術論文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學術論文,不僅存在語言差異,而且還存在文化差異。
  • 經濟學學術成果評價的根本準則
    學術研究可分為不同的學科或領域,如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滲透的領域等。從學術研究的發展歷史與沿革看,學術研究都應有明確的目標性、實驗性和超前性。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是學術研究成果的直接表現,它是對某一學科、某一領域專門問題的探討、分析、論證。
  • 融通中外翻譯學術話語體系
    創新發展翻譯理論研究我國翻譯理論研究隨著翻譯事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深化,國內翻譯界在理論、方法創新上也做出了很多有益嘗試。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李長栓提出,應以「信」「達」「切」作為指導翻譯實踐的標準。該標準綜合各家理論,是翻譯「目的論」的中國化。
  • 學術觀點 尤金•奈達:當代翻譯理論之父
    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和語言學家尤金·奈達(1914-2011).  奈達一生的主要學術活動都圍繞《聖經》翻譯展開。在《聖經》翻譯的過程中,他從實際出發,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最終成為翻譯研究的經典之一。
  • 蘇國勳老師鼓勵我做好學術翻譯工作
    正百無聊賴之際,同門宗澳兄邀請我運行一個主打學術翻譯的微信公眾號,一來可以發揚學術,二來可以順便賺點小錢。我略微考慮一下就應承了下來。承諾做出之後,我便開始去做具體的翻譯工作。我有翻譯學術論文的經歷,因此對這項工作還是頗有信心的。在翻譯過幾篇論文之後,我打算把我碩士論文寫作期間讀的一本書,卡爾·洛維特的《韋伯與馬克思》翻譯出來。
  • 雄安譯成Male Safety,學術翻譯不該這麼「雷」
    儘管多數專業的論文由中文撰寫,但很多人面臨論文摘要翻譯成英文的問題。實際上,不僅學生會為此感到困擾,一些學者也為論文的翻譯感到頭疼。最近,有網友發現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綠色金融與綠色雄安建設》一書封面上,將雄安翻譯成「Male Safety」,這一翻譯讓人啼笑皆非,也再次喚醒人們對學術翻譯的關注。目前,這本學術著作已經從銷售平臺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