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升華為學術 把學術翻譯為實踐

2020-12-17 中國航空新聞網

中國航空報訊:《 做對「懶」爸媽, 養出省心娃》一書是復旦大學沈奕斐博士,通過對近1000個家庭案例進行分析,在多年的中國家庭關係和家庭教育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哈佛大學多元智能概念和猶太家庭教育理念,提出的優勢累積教育法。

家庭教育有一個特點,就是延遲性。如果家庭教育不當,其帶來的後果並不會馬上暴發, 比如在孩子0~10歲累積的問題很可能在孩子青春期集中暴發。家庭教育問題的隱蔽性和延遲性使得很多家長無法及時調整,等到問題發生的時候,已經非常嚴重了。因為教育引發的慘烈家庭悲劇很多,家庭教育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那後果真的太嚴重了。而預防問題的發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真的太重要了。

現代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會看很多育兒文章。但是很多「專家」講座都會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在講完現狀有多糟糕後,強調「愛」「平等」「放手」等概念,可是這些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何更全面地認識這些概念已經沒有版面或時間展開了;另一種傾向是告訴大家家庭教育中有關「術」的東西,比如直接就告訴你如果孩子拖拉怎麼辦,怎麼培養孩子的某個學習習慣等,而對這些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沒有進行討論。

作為一個長期研究家庭的學者,沈奕斐把學術翻譯為實踐,把那些靠譜的研究傳播開來, 講清問題背後的來龍去脈,講清各種研究的長處和局限,講清方法背後的「道」和可操作性的「術」,也許這樣能更好地幫助那些委屈的、想不通的、努力的父母。

家長常常說:道理我都懂,可就是不知道怎麼做。但真實的情況可能是父母連這個道理都沒有真正弄明白。《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把這個「道」講透,能改變家長的認知,同時又給父母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從而真正提升父母的能力。通過近1000個家庭的各種案例分析和諮詢也證實了各種方案的可操作性。

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中國4個省對4萬名父母和孩子(2萬名父母親,2萬名孩子)做了一項調查,其中一個發現是:上過學前班跟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孩子,沒有多大區別, 甚至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裡面,沒有上過前班的比上過的要多10.89%;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裡面,上過學前班的比沒有上過的多10.89%。因為過早學習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對立情緒,還沒有進學校就恐懼學習了,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書中提出學前班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幫助, 還可能有副作用。孩子到一定年齡,比如12歲以上,學習技巧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那個時候,孩子只要自己有興趣就能突飛猛進。

除理念、操作方法外,作者也望結合自己多年來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把生活背後的規律總結出來,變成學術成果;把好的學術成果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讓更多人知道。在中國逐步進入小康社會後,每個家庭都可以是幸福的,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快樂成長的環境。

中國航空報訊:《 做對「懶」爸媽, 養出省心娃》一書是復旦大學沈奕斐博士,通過對近1000個家庭案例進行分析,在多年的中國家庭關係和家庭教育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哈佛大學多元智能概念和猶太家庭教育理念,提出的優勢累積教育法。

家庭教育有一個特點,就是延遲性。如果家庭教育不當,其帶來的後果並不會馬上暴發, 比如在孩子0~10歲累積的問題很可能在孩子青春期集中暴發。家庭教育問題的隱蔽性和延遲性使得很多家長無法及時調整,等到問題發生的時候,已經非常嚴重了。因為教育引發的慘烈家庭悲劇很多,家庭教育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那後果真的太嚴重了。而預防問題的發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真的太重要了。

現代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會看很多育兒文章。但是很多「專家」講座都會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在講完現狀有多糟糕後,強調「愛」「平等」「放手」等概念,可是這些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何更全面地認識這些概念已經沒有版面或時間展開了;另一種傾向是告訴大家家庭教育中有關「術」的東西,比如直接就告訴你如果孩子拖拉怎麼辦,怎麼培養孩子的某個學習習慣等,而對這些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沒有進行討論。

作為一個長期研究家庭的學者,沈奕斐把學術翻譯為實踐,把那些靠譜的研究傳播開來, 講清問題背後的來龍去脈,講清各種研究的長處和局限,講清方法背後的「道」和可操作性的「術」,也許這樣能更好地幫助那些委屈的、想不通的、努力的父母。

家長常常說:道理我都懂,可就是不知道怎麼做。但真實的情況可能是父母連這個道理都沒有真正弄明白。《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把這個「道」講透,能改變家長的認知,同時又給父母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從而真正提升父母的能力。通過近1000個家庭的各種案例分析和諮詢也證實了各種方案的可操作性。

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中國4個省對4萬名父母和孩子(2萬名父母親,2萬名孩子)做了一項調查,其中一個發現是:上過學前班跟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孩子,沒有多大區別, 甚至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裡面,沒有上過前班的比上過的要多10.89%;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裡面,上過學前班的比沒有上過的多10.89%。因為過早學習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對立情緒,還沒有進學校就恐懼學習了,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書中提出學前班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幫助, 還可能有副作用。孩子到一定年齡,比如12歲以上,學習技巧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那個時候,孩子只要自己有興趣就能突飛猛進。

除理念、操作方法外,作者也望結合自己多年來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把生活背後的規律總結出來,變成學術成果;把好的學術成果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讓更多人知道。在中國逐步進入小康社會後,每個家庭都可以是幸福的,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快樂成長的環境。

相關焦點

  • 學術翻譯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這樣才能「有效地將國外翻譯研究的理論話語融入我國翻譯研究的話語體系」。[12]95另外有學者結合具體文本來分析學術翻譯的策略等問題。文軍等通過詳細記錄、反思一項真實的學術翻譯實踐過程,從微層面闡釋學術翻譯中如何理解、表達、校對等具體問題,從中歸納出「學術論文翻譯的簡要譯述模式」,並建議在MTI教學中將翻譯實踐和翻譯述評相結合。[13]  第二類:術語辨析類。
  • 在學術翻譯中學會「對話」
    這樣的生活周而復始,一直從本科階段延續到研究生階段:從一開始有很大興趣,但卻因功底不夠耽於發言,到之後逐漸掌握技巧,不斷融入討論,再到「熱烈後的冰冷」,認為活動「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最後則是歸於平淡,當JRG和翻譯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時,我才隱約發現自己已經被JRG和翻譯改變了許多。
  • 人物||讓學術研究與學術翻譯相互增益 ——訪浙江大學教授龐學銓
    近年來中外學術成果交流的需求,催生了一大批世界學術名著的大量譯介,這項工程也吸引了眾多從業者。甚至有業內人士揶揄,「只要學過外語就可以從事學術翻譯,即使不懂外語的人都可以通過機器翻譯輔助完成。」另一方面,因為一些科研機構不認可學術翻譯作為科研成果,致使一些專業學術工作者不願涉足學術翻譯。  縱觀當前繁榮的學術翻譯成果,也是良莠不齊。
  • 翻譯是學術成果嗎?
    從作品體現的學術價值來看,我們更傾向於認定學術論文的價值高於學術專著,學術性寫作價值高於普及性著作,而這三者的價值都高於學術翻譯,無論是研究生畢業、教師職稱評定還是各項獎章榮譽,都與學術翻譯無關。而且不僅我國如此,世界各國也鮮有將學術翻譯視為學術成果的狀況。
  • 沈語冰:翻譯也是一種研究——「重識」學術翻譯
    將國外學術著作翻譯到國內這方面,越來越多經不起推敲的二、三流學術著作被推介到國內,大量低水平的翻譯文本充斥圖書市場,而翻譯在學術成果的認定上越來越被邊緣化;就國內學術經典外譯方面而言,亦存在翻譯效果良莠不齊以及如何推介的策略問題。作為國內西方藝術史和藝術理論翻譯領域的重要人物,沈語冰教授及其諸多學生的翻譯實踐已為國內貢獻了相當有分量且數量可觀的翻譯作品。
  • 探討學術翻譯批評的現狀和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是較早關注學術翻譯及其批評的,《中國譯學大辭典》所立的「學術翻譯」詞條就來自您2008年的文獻。有「學術翻譯」,就應該有學術翻譯批評,請您談談學術翻譯及其批評的有關情況。學術翻譯及其批評之所以滯後,主要是因為它對於譯者和譯評者的要求都比較高。當然,也有一些導向和觀念上的問題。  從翻譯實踐上講,進行學術翻譯就意味著要有深度,畢竟「學術」是「有系統的、較專門的學問」。學術常以學科和領域劃分。根據我國譯者隊伍的實際,外語人在某個領域的專門知識一般比較欠缺,而作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外語又比較薄弱。
  •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中,學術翻譯就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黃旦,丁未,2005;黃雅蘭,2019;劉海龍,2006;Qiu,2016)。特別是,傳播學就是經由1980年代以來的「西學東漸」之旅,才得以真正進入中國。對此,可從兩方面來評價學術翻譯的影響軌跡。一方面,學術翻譯要進入乃至鑲嵌到中國的「在地」學術語境當中。
  • 全國民族語文翻譯學術研討會在松桃召開
    本報訊 (郭進) 8月2日,第十七次全國民族語文翻譯學術研討會在松桃自治縣召開。國內80多位民族語文翻譯專家、學者,圍繞民族語文翻譯與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開展學術交流。本次學術研討會共收到各地遞交論文130多篇,涉及少數民族典籍翻譯、同聲傳譯、黨政文獻、雙語教學、翻譯實踐、機器翻譯、新詞術翻譯、文學翻譯、廣播影視翻譯,「一帶一路」翻譯服務等。據了解,近年來,松桃自治縣高度重視民族語文工作,大力推進漢語、苗語「雙語」教學,出版《苗文課本》,2006年被國家民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苗族語言環境建設示範區。
  • 學術與實踐結合的現實、原則與境界
    4月26日,劍橋大學博士、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衛田副教授就「學術與實踐的結合」話題做了直播分享,這是本次跨度長達5個星期的復旦商業知識案例直播課的最後一課,同時,也開啟了青年學者學術研究道路的第一課。
  • 融通中外翻譯學術話語體系
    創新發展翻譯理論研究我國翻譯理論研究隨著翻譯事業的發展不斷拓展、深化,國內翻譯界在理論、方法創新上也做出了很多有益嘗試。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李長栓提出,應以「信」「達」「切」作為指導翻譯實踐的標準。該標準綜合各家理論,是翻譯「目的論」的中國化。
  • 論專業學術翻譯的重要性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以及嚴謹性。按照研究的學科,可以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論文。目前,國際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英語來實現。行業內的知識成果共享,都必須轉化為英文稿件才能實現。
  • 學術觀點 尤金•奈達:當代翻譯理論之父
    根據奈達的翻譯理論,人們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譯文中再現原文的文化內涵。他的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其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描寫語言學階段、交際學階段和符號學階段。他的理論本質也從當初的描述性轉變成規約性。
  • 語言服務| 學術翻譯服務
    本公司目前提供專業的【學術翻譯】服務。            又要教學,又要科研,是不是時間不夠?      項目快截至到期,是不是文章還沒有落實?      科研團隊人員語言水平有限,是不是造成一定困難?      想發表論文,想把自己的專著變成英文,又為英語問題發愁?
  • 學術翻譯非「獨行俠」不能堅守
    這個學術巔峰期呈現出群峰疊翠的局面:每年100餘萬字的學術譯作,十餘篇論文和報刊文章,主持或參與主持幾種大師經典譯叢,當選中國傳播學會副理事長,受聘深圳翻譯協會高級顧問。2010年,中國翻譯協會授予我「資深翻譯家」稱號,這是人文學者夢想的最高榮譽。2009年,譯作《理解媒介》入選「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此為新聞傳播學惟一入選書。
  • 北航舉辦公示語翻譯學術報告
    北航舉辦公示語翻譯學術報告[ 2007-06-22 16:31 ]2007年6月1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言系邀請劉永利老師進行題為《公示語翻譯與全面改革開放》的學術報告。本次報告於當晚7:30在如心樓806會議室正式舉行,外語系部分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了報告會。在此次報告中劉老師主要針對我國各公共場所的公示語的翻譯問題與大家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 尷尬的學術翻譯現狀:有則更好,沒有也無妨,難以算做學術成果
    在許多人看來,學術翻譯未得到學術評價體系的認可無可厚非。然而,對於翻譯的輕視,勢必導致我們對於用母語表述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輕視,長遠來說壓抑了母語的發展以及作為優勢學術語言的可能。
  • 第六屆東北亞語言文學與翻譯國際學術論壇在大同大學舉辦
    6月10日,由東北亞語言文學與翻譯國際學術論壇組委會主辦,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承辦,大同市委外宣辦、許淵衝翻譯與比較文化研究院、美國學者出版社(American Scholars Press, USA)協辦的第六屆東北亞語言文學與翻譯國際學術論壇在大同大學舉辦。是日上午8點,論壇開幕式在大同大學新落成的教學實訓樓舉行。大同大學黨委書記常乃軍做簡短致辭。
  • 因為熱愛,甘做學術翻譯的「獨行俠」
    學術譯作是再創造 據了解,國家認定的「資深翻譯家」數以百計,就門類的人數而言,外事翻譯、技術翻譯、文學翻譯、學術翻譯遞減,學術翻譯的「資深翻譯家」很少。而深圳從事學術翻譯和文學翻譯的人不多,但從事外事翻譯、編務翻譯、商業翻譯的隊伍很強。2005年,深圳市政府外事辦外事服務中心、深圳大學、深圳報業集團和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聯合發起,創辦了深圳翻譯協會。
  • 「讓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
    聽到IEEE牽連美國對華為的禁令,要求撤銷華為專家參與期刊審稿,我真的很驚訝。這違背了我從業以來,一直被教育和所堅守的科技底線……」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海霞29日致IEEE主席的公開信受到廣泛關注。這源於IEEE29日被曝光的郵件,內容稱:「由於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IEEE將無法讓華為的同事在同行評審階段擔任期刊審稿人或編輯。
  • 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院長陳方若:打破學術怪圈 構建實踐、學術...
    長期以來,「實踐-學術-教學」是商學院遵循的一個經典的辦學邏輯。簡單來說,商學院研究的問題來源於實踐,通過學術研究將理論以教學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再由接受教育的學生應用到工作中影響實踐,形成學術和實踐的雙向互動。然而邏輯簡單,做起來卻非常困難。縱觀全球,商學院的現狀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