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 做對「懶」爸媽, 養出省心娃》一書是復旦大學沈奕斐博士,通過對近1000個家庭案例進行分析,在多年的中國家庭關係和家庭教育研究的基礎之上,結合哈佛大學多元智能概念和猶太家庭教育理念,提出的優勢累積教育法。
家庭教育有一個特點,就是延遲性。如果家庭教育不當,其帶來的後果並不會馬上暴發, 比如在孩子0~10歲累積的問題很可能在孩子青春期集中暴發。家庭教育問題的隱蔽性和延遲性使得很多家長無法及時調整,等到問題發生的時候,已經非常嚴重了。因為教育引發的慘烈家庭悲劇很多,家庭教育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那後果真的太嚴重了。而預防問題的發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真的太重要了。
現代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做父母是需要學習的」,會看很多育兒文章。但是很多「專家」講座都會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在講完現狀有多糟糕後,強調「愛」「平等」「放手」等概念,可是這些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如何更全面地認識這些概念已經沒有版面或時間展開了;另一種傾向是告訴大家家庭教育中有關「術」的東西,比如直接就告訴你如果孩子拖拉怎麼辦,怎麼培養孩子的某個學習習慣等,而對這些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沒有進行討論。
作為一個長期研究家庭的學者,沈奕斐把學術翻譯為實踐,把那些靠譜的研究傳播開來, 講清問題背後的來龍去脈,講清各種研究的長處和局限,講清方法背後的「道」和可操作性的「術」,也許這樣能更好地幫助那些委屈的、想不通的、努力的父母。
家長常常說:道理我都懂,可就是不知道怎麼做。但真實的情況可能是父母連這個道理都沒有真正弄明白。《做對「懶」爸媽,養出省心娃》把這個「道」講透,能改變家長的認知,同時又給父母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從而真正提升父母的能力。通過近1000個家庭的各種案例分析和諮詢也證實了各種方案的可操作性。
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在中國4個省對4萬名父母和孩子(2萬名父母親,2萬名孩子)做了一項調查,其中一個發現是:上過學前班跟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孩子,沒有多大區別, 甚至在成績優秀的小學生裡面,沒有上過前班的比上過的要多10.89%;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孩子裡面,上過學前班的比沒有上過的多10.89%。因為過早學習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對立情緒,還沒有進學校就恐懼學習了,也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書中提出學前班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沒有幫助, 還可能有副作用。孩子到一定年齡,比如12歲以上,學習技巧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那個時候,孩子只要自己有興趣就能突飛猛進。
除理念、操作方法外,作者也望結合自己多年來的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把生活背後的規律總結出來,變成學術成果;把好的學術成果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讓更多人知道。在中國逐步進入小康社會後,每個家庭都可以是幸福的,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快樂成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