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瑞金6月27日電(記者 宋心蕊) 「2012年4月,當時的國家發改委杜鷹副主任來這邊調研時當場承諾:我們要用八年的時間,來還欠下華屋八十年的債。」瑞金市葉坪鄉黨委宣傳委員陳華明這樣回憶道。在他的身後,左邊是一片正在建設中的青磚白瓦獨棟小樓,右邊則是幾間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低矮破敗的土坯房。今天,中央新聞單位赴贛州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第三小組的記者編輯們來到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村,親眼見證《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實施兩年來,這個遠近知名的貧困村發生的重大變化。
蘇區革命時期,華屋許多家庭節衣縮食捐資捐物捐存款,青壯年勞動力踴躍參加紅軍,卻因為物質資源嚴重透支和人才資源的嚴重缺失埋下了貧困的種子。近年來,許多華屋青年因家境貧困輟學外出打工,但因為文化水平較低無法獲得高收入,而留守在村子裡的人面對貧瘠的耕地也一籌莫展。整個村莊119戶人家中有103戶蝸居在土坯房裡,所有的家庭都沒有車、沒有燃氣灶、沒有空調和衛生間。其中有八九十戶甚至沒有電飯煲和電視機。2012年4月,中央和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來到華屋後,被貧窮落後的狀況震驚,當場許下了「八年來還八十年債」的承諾。6月底,「若干意見」正式出臺,明確提出要優先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加快完成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農村道路建設等任務。這股蘇區振興發展的東風也很快吹到了華屋。
78歲的胡冬娣是紅軍烈士華質彬的兒媳婦,她的丈夫因病早逝,兒子華海生曾經娶妻,妻子卻因為無法忍受華屋的貧困丟下年幼的孩子一去不歸。胡冬娣和兒子、孫子三代人多年來一直擠在不足30平方米的土坯房中。2012年下半年,華屋成為了土坯房改造示範點,政府補貼、貼息貸款、社會捐助……在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下,胡冬娣家的新樓房開工建設。「若干意見」實施一年後,在外鄉打工的孫子帶回了孫媳婦。又過了一年,重孫子也呱呱墜地。再過幾個月,胡冬娣一家人就可以喬遷新居,如今的老人「整天都是滿臉笑容」。
不僅要住新房子,還要找到新路子。在「山上種油茶毛竹,田間種菸葉山藥,房前屋後養蜂養土雞養生豬」的產業綜合發展思想指導下,華屋百姓正在親手推開致富大門。幹部們「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下鄉、村裡成立了特種農產品合作社、在家的老人婦女們開始養殖蛋雞……土特產品統一收購、包裝、銷售,提高效益。這種「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也獲得了好評。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僅有43戶家庭的華屋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都投身革命。當時村裡的17位青年在報名參加紅軍時,每人親手在後山栽下了一棵松樹,表達對中國革命必將勝利的堅定信念。這17人在後來的長徵路上全部壯烈犧牲,屍骨難尋,而這些「信念樹」如今已經亭亭如蓋,成為烈屬們祭奠親人的唯一遺物。在這片「紅軍烈士信念林」的掩映下,華屋百姓們的新房正拔地而起,向逝去的先人講述著後代們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