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發揮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遊 華屋村人均純收入達1.36萬元

2021-02-07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

江西發揮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遊

守護好山水 守望好日子(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報記者 林小溪 祁嘉潤 閆伊喬

華屋村史館前,向右,是7套歪斜的土坯老屋,逼仄狹窄;向左,是66幢嶄新的客家小樓,黛瓦白牆。村民早已遷入新房,老屋則被完好保留,為的是「讓後人知道,好日子來之不易!」

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鄉華屋村,遠近聞名的「紅軍村」。在革命老區江西,許多像華屋村一樣的遠山小村,曾經飽受貧窮困擾,如今邁步小康。

紅色搖籃,華屋村處處皆「華屋」

嶺上蒼松挺拔,後山遊人如織,村民華小英聲情並茂講述著「信念樹」的故事。86年前,17名年輕後生參加紅軍,臨行前栽下17棵松樹,相約革命成功後省親故裡。樹猶在,人未歸。17棵青松在鄉親們的呵護下枝繁葉茂,不屈不撓的精神在華屋人血液裡流淌,他們從未停下奮鬥的腳步。

改革開放以來,紅都瑞金的變化翻天覆地,但由于田少地薄、資源匱乏、勞動力短缺等原因,華屋村一度很貧困。

2012年,隨著《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華屋村推進整村改造,66幢具有濃鬱客家風情的新民房拔地而起,紅軍祠、信念亭、村史館、長徵體驗路相繼落成。錯落有致的新居取代透風漏雨的土坯房,潔淨的自來水取代渾濁的土井水,平坦的柏油路取代曲折泥濘的鄉間小道,煥然一新。

用好紅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村民們開起土菜館,華小英擔任主廚。「沒成想,餐前泡菜比主菜還受歡迎。」華小英開辦泡菜工坊,建起蔬菜合作社,並註冊商標。通過「景區直銷+電商」模式,華屋泡菜走向全國,月均銷售額達六七萬元,帶動一批貧困戶增收致富。

「合作社為菜農兜底保障,每月增收近千元。」說起華小英和她的合作社,建檔立卡貧困戶華割禾連連稱讚。爽口的豆角、脆嫩的黃瓜……滿足了人們的味蕾,更浸透著華屋村的變遷。

聽一段紅色故事,品一桌客家菜餚,住一晚山村民宿,已成為華屋村的熱門旅遊攻略。2019年,華屋村人均純收入達1.36萬元,是2011年的6倍多。

綠色家園,泮溪村禿山變「氧吧」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泮溪湖風光旖旎,因湖得名的泮溪村透著靈秀之氣,幢幢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泮溪位於國家4A級景區梅嶺獅子峰內,距南昌市區僅20多公裡,遊客絡繹不絕,停車場總是滿滿當當。

「泮溪村的生態與區位優勢明顯,但過去卻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南昌市太平鎮泮溪村第一書記郭紀徵說,當地山多地少,過去因過度採伐破壞了竹林,水土流失嚴重,湖水渾濁不堪,村民守著水源還要繞遠挑水。全村1200餘人,外出務工的青壯年一度達800餘人。近年來,村民們逐漸意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恢復生態、發展旅遊成為普遍共識。

給生態加綠,為小康增色。泮溪村民下定決心封山育林,自籌資金購買苗木。山綠了,水清了,村子美了,泮溪成了遠近聞名的天然氧吧。「村在景中建,人在畫中行,遊客不請自來。」村民楊庚金牽著匹駿馬樂呵呵地說。

楊庚金老伴去世早,孩子有殘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靠低保過活。景區興建跑馬場後,村裡安排他投草餵料、牽馬巡遊,參與分紅,楊庚金「馬」上脫了貧,攢下一筆積蓄,加上政府給的1.5萬元補貼,他拆了老屋,建起一棟60多平方米的磚瓦房。

守護好山水,守望好日子。目前,泮溪村發展農家樂30餘家,旅遊從業人員500餘人,旅遊年綜合收入5000萬元以上。2019年11月,泮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28人全部摘帽,全村人均純收入超15000元。

古色村落,長塘村老屋成「網紅」

粉壁黛瓦馬頭牆,曲杆迴廊小軒窗。傍晚時分,井岡山市拿山鎮長塘村炊煙嫋嫋,夕陽為這座百年古村灑上一抹金黃。

「上菜了!大夥快進屋坐。」村民胡豔梅熱情地招呼著遊客,她是長塘古韻度假村的服務員。「前些年,甭說擺席待客,順著牆邊走,都害怕被掉落的瓦片砸到。」胡豔梅說。長塘古村已有500多年歷史,是一座具有徽派特色的明清古建築群村落。老屋年久失修,村裡也無力維護,只得任其荒廢。

活態保護古村落,宜遊宜居見鄉愁。2018年4月,井岡山市引進北京一家酒店管理公司,將22棟明清老宅打包租賃,先後投資200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修繕改造。長塘古村搖身一變,成為擁有53間客房、83個床位的精品民宿度假村。

百年古村「活」起來,群眾日子「火」起來。企業按照每棟每年3000—5000元的標準向村民交納房租,並向村委會支付每年不低於8萬元的分紅,「村企民」共享發展模式令村莊、企業、村民互利共贏。

「沒想到守著老房子,也能過上好日子。」胡豔梅高興地說。長塘古韻度假村生意紅火,房間已預定到年底。

相關焦點

  • 太原市婁煩縣峰嶺底村: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近年來,峰嶺底村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緊緊依託「高君宇故居」景區資源優勢,積極推進鄉村旅遊發展。此外,這裡還有觀音廟、娘娘廟以及北魏孝文帝在此生活的遺蹟等等,紅色旅遊加自然風光構成峰嶺底村得天獨厚的人文旅遊景觀,在省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完善基礎設施改變村容村貌峰嶺底村以紅色文化和景觀風光為主,同時兼具民風農俗、鄉村美食、康養旅遊等功能。
  • 發揮旅遊扶貧乘數效應,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讓更多的物流、資金流、人流和信息流源源不斷地流向貧困地區,充分發揮旅遊扶貧乘數效應,明顯提升特色旅遊產品品質,有效推廣鄉村旅遊品牌,對不斷鞏固旅遊扶貧成果,有效發揮旅遊產業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中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提升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脫貧能力與發展能力,亟待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力促進鄉村旅遊扶貧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釋放更大效能。
  • 關注| 赤峰市松山區老府鎮發揮資源優勢 推動鄉村旅遊工作
    戳上方藍字關注更多內蒙古旅遊信息!2018年,赤峰市松山區老府鎮黨委、政府立足資源優勢,搶抓先機,推動鄉村旅遊工作。由傳統農業社會保留下來的歷史、人文和自然資源,已成為老府鎮最具獨一無二的比較優勢。國家、自治區和市區關於發展旅遊的方針、政策也讓這個鎮敏銳地認識到,旅遊大眾時代的到來,必定使旅遊產業一業興百業旺,老府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國家、自治區和赤峰市發展旅遊的方針、政策,審時度勢,把老府鎮定位為旅遊生態型小城鎮,並把旅遊產業作為鎮域經濟長遠布局支柱產業來培育。
  • 「山上盡情玩 山下秀田園」 明月山發展鄉村旅遊富了百姓口袋
    人民網宜春9月18日電(張志斌)「我身體有殘疾,在山莊工作一年有一萬元左右收入,妻子也在這裡工作,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在宜春市明月山溫湯鎮田心村,像謝林泉這樣的村民成為了發展鄉村旅遊的受益者。
  • 福建寧德創新旅遊扶貧模式鋪百姓「致富路」
    1984年,該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6元,一度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經過30多年的「輸血」「換血」「造血」扶貧,現如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5696元。而這一切的變化,正是寧德市立足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抓住全域旅遊發展的機遇,科學規劃,精準定位,旅遊帶動脫貧的一個縮影。「家門口搞起了旅遊業,在家吃旅遊飯比出門打工掙得多。」
  •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禾木村
    通過規範化管理各經營企業,變短板為優勢,以旅遊尋致富,積極打造以旅遊為特色的禾木原始古村落。2018年接待旅遊人數75.97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5.19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萬元,同比2017年增收1500元,摘掉了自治區級貧困村的帽子,人均收入遠高於平原地帶人均收入,名列阿勒泰地區前列。
  • 深度貧困鄉變身全國文明鄉 卸甲坪人均純收入10年增長5.8倍
    2009年,該鄉人均純收入僅2800元,是省級重點插花貧困鄉鎮。為擺脫貧困,卸甲坪鄉立足本土溫泉資源和民族特色,依山就水打造全新旅遊新名片「夢裡山鄉」。同時,以葛根、山羊等為主導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全鄉幹群發揚戰天鬥地精神,40天修通黃楊公路。公路通了,企業來了。
  • 貴州:紅色旅遊融合發展顯活力
    如今,長徵留下的遺址遺蹟和歷史故事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近日,記者跟隨「我和我的祖國」紅色旅遊媒體採風團走進貴州,沿著紅軍走過的足跡探訪了貴州多元化旅遊發展之路。據介紹,遵義目前擁有不同級別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8個、紅色旅遊資源單體299個、紅色旅遊景區16個,佔貴州省紅色旅遊景區的1/3。
  • 讓文化旅遊資源優勢變發展優勢
    據介紹,文化旅遊產業是我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天府旅遊名縣建設將有利於促進我省文化和旅遊由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文化旅遊的供給力、四川旅遊的吸引力、巴蜀文化的影響力;有利於構建具有四川特色的文化旅遊產業體系,提升全省旅遊建設管理水平,培塑享譽國內外的縣域旅遊品牌;有利於夯實全省文化和旅遊大發展的基礎,激發縣域改革創新和轉型發展的活力。
  • 幹群同心 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5年翻了一番
    成績單: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5480元提高到12600元,貧困發生率從18.4%下降到1.88%,群眾滿意度超過90%,黨政班子民主測評連續3年名列全縣前茅。  人民滿意「秘訣」:鄉黨委書記、鄉長帶頭訪遍全鄉農戶,為老百姓服務不分白天晚上。  學好用好「兩山論」,帶領幹部群眾走好生態路,靠著生態富。
  • 全域旅遊背景下金華鄉村旅遊發展的對策建議
    各地充分發揮「非遺」等民俗文化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品牌。通過「旅遊+農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如各地舉辦異彩紛呈的旅遊節慶,如源東桃花節、浦江葡萄節、蘭溪楊梅節等,充分發揮了果蔬採摘基地優勢,推廣富有特色的鄉土旅遊農產品。
  • 寧德福鼎嵛山鎮:立足海島生態資源 助推旅遊高質量發展
    福鼎市嵛山鎮旅遊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海島生態資源,保護好現有的海島生態環境,開發好海島生態資源,以生態宜居為抓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書寫嵛山生態旅遊高質量發展的美麗篇章。
  • 連江天竹村發展休閒旅遊有一套
    美麗鄉村「五朵花」  市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村一策」「因村施策」,是福州市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原則。依託各具特色的村莊本體,我市著力發展產業發展型、生態保護型、環境整治型、文化傳承型、休閒旅遊型等5種類型的美麗鄉村。
  • 普者黑景區「仙人洞」繪就鄉村旅遊新畫卷
    「發展鄉村旅遊不能丟了『根』,彝族傳統文化就是仙人洞村的『根』。」仙人洞村村民小組長範成元感慨道。仙人洞村位於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普者黑景區內,曾是一個貧困落後的彝族村寨。自2012年擔任仙人洞村村民小組長後,範成元便牽頭傳統文化保護,依託當地旅遊資源優勢,帶領村民走上文旅融合發展的好路子,繪就仙人洞村鄉村旅遊新畫卷。
  • 江西蓮花:發展生態旅遊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蓮花縣依託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現代農業、「生態+」旅遊,讓生態綠起來、老百姓富起來。海潭村地處蓮花縣六市鄉,距縣城約40公裡,是蓮花縣最偏僻的村莊之一,如今卻變成了蓮花縣享譽縣內外的「世外桃源」。
  • 砥礪奮進的五年:寧德創新旅遊扶貧模式擺脫貧困
    挖掘九鯉溪及沿線的楊家溪旅遊資源,「景區帶村」的扶貧模式,牽起赤溪村生態旅遊業,從而帶動農業發展。引進萬博華、杜氏休閒、耕樂源等旅遊企業,投資7800多萬元建設旅遊景區,七彩農場、生態蝴蝶園、九品蓮花塘、峽谷拓展運動等諸多旅遊項目陸續落地開發,遊客激增、人氣興旺,周邊群眾也盡享「景區帶村」旅遊扶貧模式的發展紅利。
  • 寧夏龍王壩村——鄉村特色旅遊讓小山村變身世外桃源
    龍王壩村位於紅色旅遊勝地——六盤山腳下,距離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城8公裡。2013年以前這裡還是一個荒涼偏僻的小村莊。顛簸的土路,連年的乾旱少雨,高山的阻隔,讓這個村莊掙扎在貧困中。當時村裡人均純收入在3000元以下,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村裡有大量留守兒童。
  • 合理利用特色資源,鄉村旅遊的六種發展類型
    為加快推進鄉村旅遊提質擴容,進一步發揮鄉村旅遊對促進消費、改善民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帶動作用,2018年10月發改委印發了《促進鄉村旅遊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年-2020年)》。方案就鄉村旅遊基礎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旅遊產品和服務、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旅遊發展、鄉村旅遊配套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實施標準。
  • 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淶水縣成果顯著
    四季聖誕小鎮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成果,該小鎮不僅為野三坡景區帶來了以北歐風情為主的多種文化色彩,而且填補了野三坡冬季旅遊項目的空白。它的建設實現了野三坡景區的西延南下功能,增加了野三坡的旅遊產品和內涵,延伸了野三坡的市場空間。  河北省淶水縣計鹿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原來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2015年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在縣裡有關部門的幫扶下,不少村民藉助冰雪旅遊發展起農家樂。
  • 鄉村振興擘畫「富而美」的新東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中國農村人口擘畫了美好藍圖。  東寧市「九山半水半分田」,有「塞北小江南」的氣候、生態優勢。2017年以來,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走在了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