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紅色旅遊融合發展顯活力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強渡烏江……貴州是紅軍長徵路上活動時間最長、活動區域最廣、發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如今,長徵留下的遺址遺蹟和歷史故事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近日,記者跟隨「我和我的祖國」紅色旅遊媒體採風團走進貴州,沿著紅軍走過的足跡探訪了貴州多元化旅遊發展之路。

 遵義:

打造有體驗感的紅色旅遊

提到長徵,遵義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1935年1月,中央紅軍克服艱難險阻進入遵義並召開了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遵義會議。如今,「紅色」是遵義這座城市的主題色。

「紅色旅遊是遵義最具代表性的旅遊名片。」遵義市委宣傳部部長鄭欣說,如今的紅色旅遊已不局限於看圖片、逛展覽,而通過「傳統+現代」的方式感受歷史。記者在遵義會議會址看到,展陳形式包括油畫、雕塑、展板、影像以及運用三維等身幻影成像、多媒體半景畫等。「創新技術形式結合紅色文化內容,遊客可更好地體驗到紅色旅遊的文化內涵和魅力。」遵義會議會址講解員說。

據介紹,遵義目前擁有不同級別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8個、紅色旅遊資源單體299個、紅色旅遊景區16個,佔貴州省紅色旅遊景區的1/3。「遵義充分發揮遵義會議會址、苟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紀念館、婁山關景區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優勢,不斷完善旅遊產品和業態,形成了『快旅慢遊』體系,並通過紅色旅遊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使周邊農業和服務業實現複合型發展,推動旅遊業井噴式增長。」鄭欣說。

據統計,2018年,遵義市紅色旅遊景區接待遊客450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97.33億元;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2312元、12265元,人民幸福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遵義不僅紅色資源豐富,綠色生態也十分養眼,我們要把紅色旅遊與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結合起來,不斷豐富遊客體驗,讓紅色旅遊品牌越來越響。」鄭欣說,如今,以重走長徵路、愛國主義教育為延伸的經典紅色旅遊產品和線路受到了眾多外地遊客青睞,遊客到遵義,不再是簡單參觀景區,而能通過各種旅遊體驗項目感受遵義紅色旅遊的魅力。

 畢節:

紅色旅遊引領村民致富

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林口鎮雞鳴三省村位於川、滇、黔三省交界處,有「雄雞一鳴、三省皆聞,一步踏三省」的美稱。1935年2月5日,著名的「雞鳴三省」會議在此召開,這是遵義會議的延續和補充,為長徵勝利提供了組織保障。

「2015年景區未建設以前,雞鳴三省村在家務農人數約380人,人均純收入3400元。2016年景區開建後,本村戶籍常住人口約1600人,年人均純收入超5800元。」雞鳴三省村支書常勇介紹,光是景區建設工地就解決臨時就業200餘人,一期工程在2018年6月建成開放後,固定解決30餘人就業。

「2015年底,廈蓉高速建成通車,林口鎮出口距雞鳴三省村就十幾公裡。交通狀況改善讓七星關區決定投資23.58億元打造雞鳴三省紅色旅遊景區,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畢節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甘德富介紹,雞鳴三省紅色旅遊景區分三期完成,項目總用地3975.7畝,分為入口服務中心、峽谷體驗區、山林生態區、文化休閒區四大塊,目前一期工程的入口服務中心、旭日東升、錦繡江山、雞鳴聖地4個重點項目已完工。

一業帶百業。記者實地探訪中了解到,雞鳴三省村圍繞旅遊發展成立了貴州三省緣旅遊服務公司,帶領32戶群眾(其中貧困戶24戶)開餐廳、辦養兔場;返鄉創業的村民陳曦領頭成立了紅色一家親農業發展公司,帶領22戶群眾投資180餘萬元發展種養業,辦起農家樂。「種十畝沃柑不夠,我還想種點葡萄、李子,搞點大棚蔬菜,烤點包穀酒留在吊洞裡,讓客人來吃得更好。」村民陳朝軍說。

「雞鳴三省景區已經成為三省交界幹部群眾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平臺,尤其在周末和節假日,遊客很多。」甘德富說,隨著景區二期工程建設的推進,這裡人氣越來越旺,旅遊對農業和三產的帶動作用也越來越大。

 赤水:

全域旅遊激發紅色聖地新活力

赤水市是貴州省委、省政府劃定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1929年,貴州省第一個地方黨組織——「中共赤合特支」在此誕生,1935年,中央紅軍在此留下了「四渡赤水」經典戰例。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首批71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赤水名列其中。

近年來,赤水以全域旅遊為契機,聚焦紅色主題,探索出一條多業態跨界疊加、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在赤水丙安古鎮,村民王明龍依靠金釵石斛、竹蓀等當地特色植物每年能有幾萬元收入。「過去,石斛、竹蓀只能賣給當地人,銷量有限,現在有了紅色旅遊帶動,產品不愁銷路,銷量大增。」王明龍說,丙安古鎮每到夏季會迎來旅遊高峰,特別是2008年開放了紅一軍團陳列館、耿飈將軍紀念館以後,每月有不少旅行團到此旅遊。

「目前的丙安古鎮有100餘家商戶從事旅遊紀念品銷售,收入大大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借紅色旅遊的東風脫了貧,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丙安鎮鎮長袁富莘說,除了紅色旅遊體驗,丙安古鎮風韻同樣讓人著迷——吊腳樓、懸空樓、虛腳樓、無底樓、獨柱高腳樓,參差排列、錯落有致,保存完整,古風濃鬱。

據赤水市市長譚海介紹,近年來,按照「全景赤水 全域旅遊」的發展思路,以赤水丹霞旅遊區的大瀑布、佛光巖、燕子巖以及四洞溝、竹海、丙安古鎮六大主景區為支點,赤水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撬動全域旅遊發展,目前全市已有白馬溪、生命谷、望雲峰、戈千崖等14個成熟的民營景區景點,共計30個景區景點投入市場,不同特色的旅遊業態讓赤水旅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貴州紅色旅遊煥發時代生機
    本報訊 (記者 趙相康)「五一」小長假結束,在近期針對文化旅遊行業復工復產出臺的系列措施後,貴州旅遊迎來復甦,特別是紅色旅遊,受到省內外遊客熱捧,紛紛開啟「信仰」之旅、「朝聖」之旅。貴州是紅色文化資源富集省份,也是中央紅軍長徵途中活動時間最長、活動區域最廣、發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
  • 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⑤|七星關區雞鳴三省旅遊景區:打造紅色文化...
    探索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美麗鄉村」建設的「花茂路徑」、特色產業發展的「杉坪路徑」「三變」改革推動的「娘娘山路徑」、景區帶動的「赤水路徑」、民族文化創新的「西江路徑」、網際網路助推的「好花紅路徑」以及產業融合的「雲谷田園路徑」等鄉村旅遊扶貧模式,在貴州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
  •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近年來,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新橋鄉東部山區的革命老區基點村嶺下村立足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和生態優勢,走出了一條以紅色旅遊帶動生態鄉村遊、進而促進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之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要求,為「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改革發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 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十三五」文旅融合激發發展新活力
    「十三五」期間,臨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資源,突出文旅融合發展,創新文旅發展新業態,「親情沂蒙」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文旅發展新活力進一步被激發。遊客在景區遊玩。(資料圖)市民在臨沂市博物館體驗拓片製作過程。
  • 【我們的十三五】莊浪:文旅融合綻放發展新活力
    ,提出了「建設梯田產業強縣,打造文化旅遊名縣」的重大戰略部署。持續加快文化旅遊業發展步伐,文化旅遊業發展基礎條件日趨完善,文化旅遊業對全縣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促進作用日漸凸顯。【我們的十三五】專欄今天播出《文旅融合綻放發展新活力》。
  • 江口縣:融合發展促進全域旅遊升級
    梵淨冬韻 白江平 攝作為旅遊資源富縣,近年來,江口按照「旅遊統籌、景城一體、全域推進」的思路,秉持「旅遊+」發展理念,推進旅遊與相關產業和領域的融合,打造一批融合發展示範項目,拓展江口旅遊發展新空間,江口「旅遊+多產業融合」之路步履堅實。
  • 文化與旅遊要融合發展
    旅遊則是文化實現教化功能與娛樂功能的重要載體,是發掘、弘揚、優化、保護和豐富文化的有效途徑。以文化為內容、旅遊為平臺的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是世界旅遊發展的大趨勢和旅遊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巴黎、倫敦、北京、西安、杭州等中外許多地方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旅遊與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旅遊產品就越精粹,旅遊吸引力就越強,旅遊經濟就越發達。
  • 雒樹剛: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文化更富活力 旅遊更富魅力
    在未來日子,我們在提升文化和旅遊的服務品質方面又要怎麼做呢?[  文化和旅遊部部長 雒樹剛:  謝謝記者的提問。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我們深深體會到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使旅遊的品質得到提升,旅遊使文化得以廣泛傳播。
  • 雒樹剛: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要求,為「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遊改革發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 贛州以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遊
    將寧都縣作為井岡山至瑞金紅色旅遊熱線上重要旅遊目的地和贛南紅色旅遊「金三角」(瑞金—寧都—興國)的重要一極來打造,制訂了《寧都縣紅色旅遊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了促進紅色旅遊發展的相關政策,打造紅色旅遊整體形象。  紅色是寧都寶貴的財富。
  • 典型帶動 引領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
    發展紅色旅遊,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各地在推動紅色旅遊發展過程中,湧現了一批有亮點、可推廣的經驗做法。今年5月以來,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開展紅色旅遊發展典型案例徵集展示活動,遴選出了60個紅色旅遊發展典型案例,目前正通過多個平臺進行展示。
  • 遵義:釋放城市紅色「夜活力」
    多彩貴州網訊 (張莘偉 唐宇)隨著旅遊消費的日益多元和旅遊供給的提質挖潛,夜間旅遊成為旅遊市場的一大特色。在遵義紅花崗區,愈發豐富的「夜遊」項目為城市夜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感受紅城的無限魅力,促進文化旅遊產業進一步融合發展。
  • 「九州交旅寶」交通旅遊綜合服務平臺(黔東南州)開啟貴州交旅融合...
    12月17日,記者從「九州交旅寶」交通旅遊綜合服務平臺(黔東南州)試點項目媒體通氣會上了解到,「九州交旅寶」平臺以黔東南州為試點,在「智慧貴州、數字貴州」總體方針的指導下,通過整合黔東南州最優質的交通和旅遊資源,讓遊客使用一個二維碼(「九州交旅寶」二維碼)就可實現在黔東南州景區景點遊覽
  • 南豐縣文化旅遊深度融合迸發新活力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撫州訊 通訊員鄧 遙、袁 智報導:近年來,南豐縣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生態優勢,圍繞蜜橘、儺舞、曾鞏、白舍窯、古城五張文化名片,以文化搭臺、旅遊唱戲,大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使全域旅遊迸發新活力。
  • 對我省打造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地的幾點思考
    我們認為,《規劃》中提到的打造四大文化旅遊示範區、發展海洋旅遊、打造紅色旅遊精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打造「好客山東」服務品牌等五個方面很有可能打造成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地。除此以外,大力發展醫養健康產業、打造「好品山東」產品品牌、促進黃河流域(山東段)文旅高質量發展等三個方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打造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地方面體現山東智慧,成為「山東模式」。
  • 2020年度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揭曉
    央廣網長春12月28日消息(記者劉源源)正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第五屆吉林雪博會及第八屆中國旅遊產業發展年會上,發布了《2020中國旅遊產業影響力報告》,同時揭曉了2020年度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
  • 吉安市城投提質增效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近年來,吉安市大力實施「全景吉安、全域旅遊」「文化強市」等一系列發展戰略,確立了「全國紅色旅遊精品城市」「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和「全國知名的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發展定位。吉安市城投公司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發展文化旅遊項目,同時將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項目提質和綠化提升上,在惠民利民民生工程和綠化環境提升工程積極作為,通過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有力地提升了「紅色搖籃·山水吉安」的旅遊品牌形象,推動了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 綠維文旅:紅色旅遊開發的突破點(附案例)
    發綠維文旅認為,在旅遊開發運營的過程中,特別是針對革命老區的旅遊項目,要在深入挖掘、科學分析評價紅色旅遊資源的基礎上,合理有效地規劃、開發和經營紅色旅遊產品及線路,適當提高紅色旅遊的市場化程度,建立紅色旅遊、紅色教育的品牌體系。
  • 貴州銅仁萬山區謝橋街道:「三個植入」推動旅遊扶貧融合發展
    本報記者 李夢雲報導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謝橋街道通過「三個植入」推動旅遊扶貧融合高質量發展謝橋街道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立足實情,整合資源,深度發展鄉村旅遊,大力引進高新企業,帶動鄉村旅遊發展。以牙溪生態農場為基礎,把景區標準植入基礎設施全過程,租賃民用房屋用於民宿項目建設「深加工」,全面提高水資源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電源電壓,修繕城區至景區旅遊線路,全面提高電訊信號源,把人才、管理、經營等標準指數納入景區規劃核心範疇。
  • 讓紅色旅遊「紅」遍革命老區
    紅色革命的火種未曾熄滅。84年後的今天,紅軍戰士以血肉之軀譜寫的這首壯麗史詩,依然閃耀著奪目光輝,照耀著當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長徵之路。  8月27日,「70年 瞰四川」——第三屆全國主流媒體航拍四川大型採訪團走進雅安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探訪往昔印記,感受今日規劃發展,當地的紅軍文化及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們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