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宣布「上帝」之死後,福柯又宣布「人」也死了

2020-12-12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西方現代文化陣營裡,有兩位頗具傳奇色彩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獨特而深刻,他們的生活也很有意思,一直以來,他們就是西方文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兩位大思想家分別是德國的尼採和法國的福柯。

尼採的大名如雷貫耳,因他否定了上帝,鼓吹超人哲學。福柯是尼採之後,另一位極具顛覆意義和革命色彩的哲學大師。

在西方現代思想界,福柯的影響之大,和尼採不相上下,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後的西方後現代文化,一併把尼採和福柯視為精神導師。

尼採暫且不表,下面說說福柯的生活和思想。

福柯1926年出生於法國一個普通鄉村家庭。他父親是個醫生。福柯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從此踏上學術之路。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是法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福柯在這裡接觸到許多西方思想大牛,像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現象學大師胡塞爾,權力意志哲學家尼採,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梅洛龐帝等。其中,福柯最感興趣的是梅洛龐蒂的存在主義。

福柯對存在主義思想的深入了解,也為他後來徹底否定存在主義,充當存在主義的掘墓人,奠定了理論基礎。

福柯起初對馬克思主義很感興趣,所以在巴黎師範期間,他曾是法國共產黨員,後來因不滿史達林的政策而退出共產黨。

1954年以後福柯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擔任法語教師,並開始撰寫博士論文,即他的成名作——《瘋癲與文明》。1960年,《瘋癲與文明》在德國得以完成。

這篇論文不僅幫助福柯順利獲得博士學位,而且被評為當年哲學學科最優秀論文。更有意義的是,《瘋癲與文明》是福柯成名之作,奠定了這位學術新星在法國思想界的特殊地位。

有人說這是一本在厚度和深度上都令人乍舌的大書。《瘋癲與文明》研究的問題及表達的思想,基本上確定了福柯思想的研究主題和立場:

一、關注邊緣問題,關注邊緣人物或非正常人的生活命運,像瘋子、監獄中的犯人、麻瘋病人。

二、思考權力的深層結構及其運作機制,探尋社會或文化權力的內在規訓形式。

三、西方誕生的諸多知識學科如精神病學、心理學、犯罪學等都和權力懲戒密切相關。

在《瘋癲與文明》中,福柯始終把前人所忽視歷史邊緣人物作為考察對象。

在福柯眼中,像瘋子、監獄犯人等非正常人或邊緣群體,一直被埋沒在歷史塵埃中,他們始終被各種權力嚴格規訓和嚴密控制,被各種科學話語跟蹤研究和監管,從來沒有人同情他們,理解他們,更沒有人站出來替他們說話。

福柯認為,這裡面隱藏許多權力和知識問題,絕非尋常,需要進行深入反思和探究。

福柯提出的話語權力理論、知識考古學、身體美學以及西方性文化研究,都貫穿著這種理性批判立場。

在20世紀60年代,福柯陸續發表一系列重量級著作,知名度也急劇上升。諸如,1963年發表《尼採、弗洛伊德、馬克思》,1966年發表引起極大反響的《詞與物》。

1970年12月2日,對福柯來說是個極具紀念意義的日子。就在這一天,福柯終於站上法蘭西學院高高的講壇,正式擔任法蘭西學院思想體系史教授。這一年福柯剛好44歲。

70年代的福柯,一直利用自己的社會聲望積極參加各種社會運動或政治運動。

比如他曾參加支持改善犯人人權狀況的抗議活動;與薩特一起參加聲援監獄暴動犯人的示威遊行;他還冒著生命危險趕赴西班牙,抗議弗朗哥對政治犯的死刑判決,等等。

福柯參加這些社會政治活動的目的,是想深入思考各種權力形式的深層結構,以及權力運作的監禁和懲戒機制。

所有這些理性思考和社會實踐,共同構成了福柯70年代發表的著名著作《規訓與懲戒》的研究主題。

福柯最後寫作的著作是《性史》第一卷《求知意志》。在他看來,他寫作《性史》的目的是探究西方性觀念在文化發展中的歷史變遷。

本來,針對西方性文化研究,福柯最後計劃寫作四卷:《求知意志》、《快感的享用》、《自我的呵護》、《肉慾的告贖》。可惜的是,他的願望再也無法實現。

1984年6月25日,福柯因患愛滋病在巴黎病逝,終年58歲。一代現代思想學術巨星突然隕落。

福柯感染愛滋病的原因和在美國的生活有關。他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研究之時,曾加入舊金山一個同性戀社群,在這個社群的一次活動中,無意中感染上愛滋病。

大家看,福柯的生活經歷是否就像他的思想一樣,即特立獨行,又耐人尋味。

前面已經對福柯思想做了簡要介紹,下面再補充兩點。

第一,福柯的學術貢獻和影響。

福柯被西方學術界公認為現代思想界之頂級思想家。他的研究領域非常寬泛,像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等。

福柯的學術研究屬於典型的跨學科思維,他將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文化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和問題,聯繫起來綜合考量,力求探尋歷史和知識、權力和知識、知識和話語、話語和權力的內在關係。

福柯的這種跨學科思維,頗具開創意義和超前性,代表了西方文化研究的未來趨勢,即從古典封閉型的邏輯思辨,像黑格爾辯證法,轉向一種更加開放和綜合、更具實證意義的研究方法。

如20世紀70年代後產生的後現代主義,大多採取這種跨文化方法,像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文化研究等。

由此,福柯對那種貼標籤的做法頗為反感,他對別人說,他從來沒有什麼固定的研究方法。比如有人稱他為結構主義者,因他的知識範型理論明顯帶有結構主義痕跡。但也有人稱他為後結構主義者,像他對權力話語關係的考察明顯帶有後結構主義特點。

無論如何,福柯的研究對象始終在變化,他的研究方法也遊移不定,很難呈現出筆直、清晰的思想軌跡。

打個比方,福柯就像一位滑旱冰高手,他視野開闊,眼光靈活,在人群的各個角落自由穿行。他的思想閃展騰挪,不斷跳躍,行蹤不定,很難讓人抓到某個固定支點。這既展現出福柯本人的才華和靈氣,也顯示出其思想方法的創造性和顛覆意義。

第二,福柯宣布「人」之死。

福柯提出這個口號,主要是否定西方思想界長期流行的思維方法,即執著於探尋人的本質和主體性,把人的抽象本質——大寫的人的理性,作為終極知識目標。

福柯認為這種思想努力是一種虛構和妄想,用尼採的話說,是一種知識隱喻,永遠無法達到目標。

福柯把批判的矛頭首先指向他曾經迷戀的存在主義,像梅洛龐蒂、薩特等人。

在福柯看來,人的抽象理性並不存在,具有創造能力的大寫的人也不存在;生活的意義、文化的意義並非出自人的自由創造。

諸如薩特、海德格爾、康德、黑格爾等思想家,他們強調的人之本質、人的自由理性只是一種理論建構,並無真實存在。

一句話,西方傳統文化中那個一直站立著的大寫之人,已轟然倒下,人已死亡!

在福柯看來,既然人已死去,還有什麼東西是真實的存在呢?還有什麼東西比人的存在更根本,更具決定意義呢?

福柯認為,是結構,是無所不在的結構。正是這種和語言有關的隱秘結構,才是生活世界的根本,是文化現象背後的秘密。比如,福柯在《詞與物》一書中提出的知識範型理論,所採用的就是結構主義方法。

注意,福柯眼中的結構不是通俗意義上的結構,像房子結構、文章結構等客觀之物。福柯理解的結構來自於人的心靈創造,是人的精神意識像創造語言一樣,獨立創造出來的普遍性結構模式。

這種神秘的結構已涉及到西方現代文化的另一個重大轉向——語言學轉向。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和抽象,在此不再多說。

總之,自從尼採宣布上帝之死後,福柯又喊出人之死的口號。他們兩人的思想聯合起來,共同匯聚成一股非常強悍的文化力量——西方後現代主義。整個西方文化的後續演變,始終受到這股力量的引導和推動。

所以,福柯和尼採一樣,他們兩人都成了西方現代文化的造反派和革命家。

相關焦點

  • 福柯 人的三種二重性
    福柯對這種人類學表達了敵意和厭倦,他希望埋葬人學,為了從19 世紀的人類學沉睡中喚醒思想,福柯訴之於尼採的努力:「通過一種哲學批判,根據某種形式的生物主義,尼採重新發現了人和上帝的相互歸屬之處,在此,上帝之死和人的消失是同義的,超人的許諾首當其衝地表明人的瀕臨之死。據此,尼採將未來作為許諾和任務提供給我們,他標誌著當代哲學能進行新的思考的起點,而且他無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引導著當代哲學的前行。
  • 尼採:上帝死了
    尼採把虛無主義的解釋綜合概括在一句中:「上帝死了!」或許人們認為這句話表達了尼採這個無神論者的一個意見,從而只不過是個人發表的意見,因此是片面的,由於這個緣故,它也是很容易反駁的:反駁它,我們只需要提出,今天到處都是大量的人在上教堂,並且基於一種基督教式的上帝信仰來承受生活的困苦磨難。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一本為所有人而又不為任何人的書「上帝死了」是尼採最為瘋狂的名言之一,這句話出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採在《瞧!這個人》裡寫道:「在我的著作中,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代表我自己。我以這部著作給予人類以前所未有的極其偉大的贈禮。」
  • 「人之死」:福柯《詞與物》的主旨及其哲學意蘊
    肇始於尼採「怪異」思想的現代哲學仍然徘徊在這兩條路徑上而不得抽身。(ibid,pp. 546-547)而福柯的歷史存在論則嘗試通過探求基於思想與話語的統一性之上的「主體真相」來走出這個理論困境。「人之死」成了福柯反人類學主體主義的宣言。
  • 讀米勒的《福柯的生死愛欲》
    在福柯看來,人們對精神病患者的態度是「社會管制的一種陰險狡詐的新形式」。1966年,他在第二本著作《詞與物》(也有中文譯本)裡宣布人很快就要消亡:「恰似一張埋沒在海邊沙礫裡的面孔。」米勒覺得福柯的這句話有如尼採之宣布「上帝死了!」他的引人注目正在於此。  1975年福柯的《規訓與懲罰》在法國出版,在這本書裡他表達了自己對現代監獄的看法:現代監獄謙和地體現了一種強制。
  • 在福柯「人之死」的宣告背後,拉康處在什麼位置?
    1966年福柯《詞與物》出版,巴黎書評報刊以「人死了」的醒目標題高調推介此書,這本詰屈聱牙的哲學著作風行一時,「在海灘上,無論是真的閱讀還是裝模作樣,人人都在身邊放一本《詞與物》」。在尼採的「上帝死亡」之後,福柯「人的死亡」成為又一個振聾發聵的哲學宣言。但到底是什麼是「人之死」?
  • 那個名為上帝的傢伙死了
    其實,在《悲劇的誕生》寫作前後,尼採在別的手稿中已經相當明確地表達了「上帝死了」的思想,如此寫道:「開始死亡的意志(正在死去的上帝)崩裂為個別性,它的追求永是失去了的統一,它的結局永是持續的崩潰。」「不是我們死於宗教之手,就是宗教死於我們之手。我相信古日耳曼箴言:『諸神必死』。」
  • 尼採、福柯的生日 | 照亮前路的思想,可以有多「瘋狂」?
    福柯與他的精神教父文 | 詹姆斯 · 米勒來源 | 《福柯是生死愛欲》原載 | 文景(ID:shijiwenjing)在你必須跨越的生命之河上,沒人能夠替你搭橋,只能靠你自己——尼採——汪民安2叔本華-尼採-福柯:人如何成為自己令福柯著迷的那本書,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是尼採自己在為弄清他是誰,人還會變成什麼而苦苦思索時留下的一種直接副產品。
  •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
    尼採是一位既偉大又危險的思想家,他被評價為西方思想史上公認的「第一號危險人物」。這樣的稱謂作為缺乏哲學傳統的中國人而言,實在是不好理解,中國思想起源於《易經》,在「周禮框架下」達到巔峰所有思想都追逐實用,在中國任何實用都離不開「仁義」的內核,所有的解釋彈性也被這兩個字框死,這也就是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的最大區別。
  • 莫偉民:「人之死」/《詞與物》的主旨及其哲學意蘊
    肇始於尼採「怪異」思想的現代哲學仍然徘徊在這兩條路徑上而不得抽身。(ibid,pp. 546-547)而福柯的歷史存在論則嘗試通過探求基於思想與話語的統一性之上的「主體真相」來走出這個理論困境。「人之死」成了福柯反人類學主體主義的宣言。
  • 切格瓦拉很狂的語錄,跟尼採這句「上帝死了」有的一比,振奮人心
    尼採說「上帝死了」,沒讀懂的人都會說他很狂妄,讀懂的人都知道尼採這句名言的深意是富有哲理的,就是想告知人類,世界上是沒有上帝的,是想讓人不要信神,要信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主導自己,改變自己。
  • 一分鐘帶你了解福柯及其思想
    福柯批判性地考察了這些有效的「人的科學」的「知識型」如何界定了各種「人的知識」,以及相應地又如何界定了「人」的概念,比如生物學中的「生命」、臨床醫學知識中的「病人」、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的人」等。然而,隨著尼採借著瘋子之口喊出了「上帝之死」,「人之死」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結果,因為激進歷史主義和激進的實證主義不僅會殺死形上學的上帝觀念和信仰的上帝,同樣也會殺死被各種「人的科學」所塑造起來的形上學的「人」的觀念。
  • 福柯的「話語與權力」及其傳播學意義
    福柯認為,「康德的作品是第一次一個哲學家從內部緊密地把自己作品的認識意義、對歷史的反思與特殊時刻的特殊分析聯繫在一起。對作為歷史差異的『今天』的反思以及把『今天』作為一種特殊哲學任務主旋律的思考是『什麼是啟蒙』的新穎之處。」②早在1967年,福柯在尼採的影響下就指出,「哲學的作用是分析作用。實際上,哲學已經不是去喜歡說永久存在的東西。[現在],哲學擁有更艱難和難以捕獲的任務:去說發生的事情。」
  • 福柯管電子監控,尼採做HR:這是一家不太正常的公司
    所謂善惡普世價值觀純粹是杜撰的;善惡普世價值觀不是創建的,而是從譜系意義上形成的,在《道德譜系學》中,尼採認為這種價值觀是歷史中的某個階段、由掌權的人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他人的。這難道不是「企業倫理」的最好定義嗎?
  • 福柯 把生命當作一件有待塑造的藝術品
    最後,他也是一個藝術家,對於福柯來說,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件有待完成的藝術品,人應該賦予生命本身以風格。福柯的學術思想與其風格化的生命樣式緊密相連。  尼採說,「作品原來都是其作者的個人坦白,都是一種無意識的,未被注意到的傳記」。在福柯看來,每一本書都是其個人經驗的產物。米勒的這本《福柯的生死愛欲》,遵循的就是這樣的宏旨。
  • 人死後有來生嗎?聲稱見過上帝的人堅信死後的生命和來世是真實的
    科學家們一直無法確定是否存在死後生命,但是有一些人聲稱他們已經知道了答案,基於他們驚人的、常常是非常離奇的瀕死體驗。而所謂瀕死體驗也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一般指的是由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但卻意外地重獲新生的人。
  • 科學革命與上帝之死
    依照其充足理由律,所有發生的事實都有一個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的理由,當然這些理由常常不能被人所知曉,但為全智的上帝所知曉。萊布尼茨由充足理由律出發,認定現存的世界是全善的上帝所可能創造的世界中最好的一個,所以上帝在創造之後就不再幹預世界。而且,上帝就是充足理由律的人格化,他是最高的理性存在,不會做任何沒有理由的事情。他一開始就制定了最好的法則,連他自己也不會違反。
  • 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他有很多名言,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他宣稱「上帝死了」,他批判理性主義,科學主義,他說「要重估一切價值」,他提出了「超人哲學」等等,而這一切的背後,尼採哲學思想的本質是:探尋生命的意義。探尋生命什麼意義呢? 接下來,我通過兩個方面來分享尼採的思想和觀點。首先,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 何乏筆:福柯的權力技術與美學修養
    《性特質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書系所引起的表面印象,似乎使人認為,生命權力與生存美學的關係基於性特質的觀念。假如性慾與生命權力密切相關,而且與性慾緊密聯結的「性解放」,皆無法脫離性特質的強制性,那麼《知識的意志》所呼籲的另類經濟,似乎在生存美學所包含之「非欲望的性活動」中才得以發展。
  • 為什麼尼採非常痛恨和反對基督教?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元素,自基督教徹底徵服歐洲人以後,西方人思考問題就再也離不開上帝了。在西方人眼裡,上帝是仁慈和平等的代名詞。《聖經》說:人人平等,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人和人之間應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這叫基督教的博愛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