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上帝死了

2020-12-17 文思匯談
尼採

尼採的思想自以為是以虛無主義為標誌的。「虛無主義」這個名稱表示為尼採所認識的、已經貫穿此前幾個世紀並且規定著現在這個世紀的歷史性運動。尼採把虛無主義的解釋綜合概括在一句中:「上帝死了!」

或許人們認為這句話表達了尼採這個無神論者的一個意見,從而只不過是個人發表的意見,因此是片面的,由於這個緣故,它也是很容易反駁的:反駁它,我們只需要提出,今天到處都是大量的人在上教堂,並且基於一種基督教式的上帝信仰來承受生活的困苦磨難。然而,問題依然是,尼採講的這句話是否只不過是一位思想家的乖張的觀點,並且這位思想家最後還瘋掉了。有待追問的還是,是否尼採在這裡倒是表達出被形上學所規定的西方歷史範圍內總是已經未曾明言地被道說的這句換。在發表任何一種話的本來意思。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嘗試來思考「上帝死了」這句話的本來意思。因此,我們最好排除我們在面對這樣一句可怕的話時很快就會冒出來的所有倉促意見。

尼採是在1882年出版的著作《快樂的科學》第3卷中首次表達出「上帝死了」這句話的。隨著這部著作,尼採開始走上了他的道路,去形成其形上學的基本立場。在這部著作之後,尼採出版了另一部著作,《查拉圖斯特如是說》。從這以後,尼採致力於寫作他所計劃的主要著作,為之殫精竭慮而徒勞無功。計劃中的主要著作最終未能完成。這部主要著作暫時被冠以《權力意志》的書名,並且還有一個副標題:「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

早在青年時代,尼採就相信上帝死了和諸神垂死這樣一個怪異的思想。在起草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時,尼採就在一個筆記中這樣寫道:「我相信原始日耳曼人的話:一切神都必然要走向死亡》。」青年黑格爾在《信仰與知識》一文的結尾處說道:「新時代的宗教賴以建基的那種情感——就是:上帝本身死了……」黑格爾的話所思考的東西不同於尼採的話所思考的。不過,兩者之間有著一種根本性的聯繫,這種聯繫隱藏在一切形上學的本質中。帕斯卡爾從普魯塔克那裡引來的話「偉大的潘是死去了。」

尼採在《快樂的科學》中「瘋子」一節中這樣寫道:「瘋子。——你們是否聽說過哪個瘋子,他大白天點著燈籠,跑到市場上不停地喊叫:」我尋找上帝!我尋找上帝!「——由於那裡剛好聚集著許多不信上帝的人,所以他引起了一陣哄然嘲笑。怎麼搞的!他失魂了嘛?其中一個說道。他是不是像小孩一樣走錯了路?另一個說。還是他迷失了自己?他害怕我們嗎?他在夢遊嗎?人們議論紛紛,哄然大笑。這個瘋子突然闖進人群之中,並張大雙眼瞪著大家。

」上帝哪裡去了?「他大聲喊叫,」我要對你們說粗話真相!我們把它殺死了——你們和我!我們都是兇手!但我們是怎樣殺死上帝的呢?我們又如何能將海水吸光?是誰給我們海綿去把整個地平線擦拭掉?當我們把地球移離太陽照耀的距離之外時又該做些什麼?……曾經時這世界上最萬能的他現在已倒在我們的刀下……「

如尼採所說,上帝已經死了。

相關焦點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一本為所有人而又不為任何人的書「上帝死了」是尼採最為瘋狂的名言之一,這句話出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採在《瞧!這個人》裡寫道:「在我的著作中,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代表我自己。我以這部著作給予人類以前所未有的極其偉大的贈禮。」
  • 切格瓦拉很狂的語錄,跟尼採這句「上帝死了」有的一比,振奮人心
    尼採說「上帝死了」,沒讀懂的人都會說他很狂妄,讀懂的人都知道尼採這句名言的深意是富有哲理的,就是想告知人類,世界上是沒有上帝的,是想讓人不要信神,要信自己,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主導自己,改變自己。
  • 尼採宣布「上帝」之死後,福柯又宣布「人」也死了
    這兩位大思想家分別是德國的尼採和法國的福柯。尼採的大名如雷貫耳,因他否定了上帝,鼓吹超人哲學。福柯是尼採之後,另一位極具顛覆意義和革命色彩的哲學大師。在西方現代思想界,福柯的影響之大,和尼採不相上下,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後的西方後現代文化,一併把尼採和福柯視為精神導師。
  • 那個名為上帝的傢伙死了
    這段話準確地說明了「上帝死了」命題與虛無主義運動的關係:如果說「上帝」是「超感性事物」即形上學的主導觀念,那麼,「上帝死了」就是虛無主義運動的主導觀念。 早在中學時代,尼採閱讀了大衛·施特勞斯的《耶穌傳》,他對基督教上帝的信仰就已經動搖。
  • 西方思想「頭號危險人物」尼採,為什麼說上帝已死?
    尼採是一位既偉大又危險的思想家,他被評價為西方思想史上公認的「第一號危險人物」。這樣的稱謂作為缺乏哲學傳統的中國人而言,實在是不好理解,中國思想起源於《易經》,在「周禮框架下」達到巔峰所有思想都追逐實用,在中國任何實用都離不開「仁義」的內核,所有的解釋彈性也被這兩個字框死,這也就是中國思想與西方思想的最大區別。
  • 致思考者們(一)——尼採(上)『上帝已死』?
    想要了解尼採就必須從那一句最著名的呼喊『上帝已死!』說起。但這一句話常常背負了太多的誤會——如果你讀過上面那一段翻譯過的原文你就會更深的體會到這一句是聲嘶力竭的控訴,是肝腸寸斷的吶喊,是法庭上被害者親屬伸張不了正義時的捶胸頓足;可其他人們,卻把這場『審判』當成了『弒神成功』的慶功宴,喧譁的笑聲與喜悅早就淹沒掉了這個瘋子後續的自言自語。那麼『殺死上帝』究竟指的什麼?
  • 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他有很多名言,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他宣稱「上帝死了」,他批判理性主義,科學主義,他說「要重估一切價值」,他提出了「超人哲學」等等,而這一切的背後,尼採哲學思想的本質是:探尋生命的意義。探尋生命什麼意義呢? 接下來,我通過兩個方面來分享尼採的思想和觀點。首先,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 科學革命與上帝之死
    柯瓦雷認為,在價值和事實分離的過程中,問題的關鍵是上帝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在當時一個類似於機械鐘的世界中,存在著兩位可能的上帝的角色,一位是工作日的上帝,另一位是安息日的上帝。所謂工作日的上帝,既牛頓描繪的上帝,他需要不斷地修理和啟動世界這個大鐘,防止它陷入混亂或者停擺。
  • 尼採:一個被認為是「瘋子」的人,預言了戰爭的到來
    他被人帶出來,別人問他,他總是說:「教堂若非上帝的陵寢和墓碑,還算什麼玩意呢?」——尼採尼採這就是尼採在《快樂的科學中》借瘋子之口說出的「上帝死了」的結論。上帝死了,魔鬼還存在嗎?尼採為何被人稱為瘋子呢?
  • 關於尼採,絕世的詩人
    在傳統的印象之中,尼採是一個影響後世的偉大哲學家,人們都是去關注了他的思想,沒有在意他這些流光溢彩的文字,更或者說,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瘋子,一個自大狂妄的狂人,他的哲學思想更是被希特勒所推崇,也被希特勒扭曲,希特勒甚至去參觀尼採的故居,拜謁尼採的墓,和尼採的塑像合影。
  • 尼採:一個人變成利他主義者,不再自私時,也就走到了盡頭
    在中國,尼採哲學也有著眾多的追隨者,比如魯迅、林語堂、周作人等,魯迅就是一個「非常尼採」的文化大師,因此人們將魯迅稱之為「中國的尼採」。他提出「聽命於自己」的主張,他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上帝存在,我怎能容忍自己不是上帝?我不是上帝,所以上帝並不存在,或者是上帝已經死了。如果上帝曾經存在,但現在已經死了,那麼我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這樣的否定上帝的主張,在西方可謂振聾發聵,讓傳統道德人士根本無法忍受。
  • 海德格爾、加繆論尼採的虛無主義
    這個事件的特徵的重要性是由《快樂的科學》(The Gay Science)中那句我們耳熟能詳的"上帝死了"(God is dead)道出的,而海德格爾以一種非同尋常的方式將「上帝死了」概述為:"'基督教的上帝'已經喪失了它對於存在者[über das Seiende]和對於人類規定性[Bestimmung]的支配權力[Macht]。"
  • 尼採的「超人哲學」到底是什麼?如何解讀「超人是大地的意義」?
    尼採認為上帝死了,人陷於孤獨之中,被新的悲哀與新的幸福所困擾。他感覺到自己被遺棄了,有一種無目的的鄉愁,要提出最痛苦的問題就是:我在內心的什麼地方能感受到我自己呢?他為什麼這樣問?因為他向外尋找已經沒有什麼根源了,向內自己又經常在猶豫不定、驚慌尋找之中;這樣一來,就出現虛無主義的危機。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尼採這源自於尼採認為基督教是弱者的思想,所謂的道德都是在保護弱者,這與他所講的強力意志背道而馳,這為後來的反猶太主義埋下了禍根。
  • 尼採:我們該如何告別「被時代掏空」的自己 | 同讀一本書
    作者周國平先生是尼採研究權威和哲學家,他以「如何給本無意義的生命,賦予一種意義和價值」為主要命題,串聯了尼採的各種思想,重現了一個真實的尼採。  在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尼採?  32年前,周國平第一次開尼採講座,地點在北京大學辦公樓的禮堂,近千個位置座無虛席。不過他剛開始講,禮堂就突然停電了。
  • (高考素材)外國哲學家(1):尼採及其思想
    尼採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指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尼採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採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
  • 「上帝之死」與存在哲學之「焦慮」觀
    」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考察存在哲學的焦慮觀,並分析走出「 上帝之死」所造成的虛無主義之可能的路數。「上帝死了」是由誰首先喊出的,是啟蒙運動中的法國無神論唯物論者,抑或是德國哲人尼採,這一歷史性質的問題與本文的論題無關緊要。緊要的是,「上帝之死」對於整個西方 文化意味著什麼,緊要的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精神中上帝成了被宣判的對象,這種時代精神對於塑造、培植自己的哲學旨趣又有什麼樣的關聯。有了這樣的限定,我們便將上帝之 死這一命題的歷史溯源擱在一邊,而著重於其文化意義或功能的分析。
  • 王齊 | 尼採眼中的基督教之罪及其他 —— 以《反基督:詛咒基督教》為核心
    耶穌曾教導「不要評判」,這個教導自然成為人有權直接與上帝溝通的依據,但倘若真的把這個教導貫徹到宗教實踐中,結果無疑是教會的消亡。「上帝」需要一個「傳聲筒」,如果「上帝」要在人間建立「神國」的話。問題是,一旦基督教想成為一種普世化的宗教,它「必然」會走向「庸俗化和野蠻化」,[22]  成為尼採鄙視的「病弱者」手中的救命稻草。
  • 讀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上帝已死,超人來也
    尼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試圖衝破一切舊規則的束縛,成為打破一切的超人。然而,悲劇就在於,尼採和西方很多哲學家的宿命一樣,儘管他們很想改變存在的支離、呆滯,但對語言的依賴使得他們最後精疲力竭,甚至精神崩潰。
  • 尼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按照很多人的預設,尼採可能是最不會安慰朋友的人,他說:「對於我所關心的人,我祝願他們受苦受難、孤寂悽涼、疾病纏身、受盡虐待、備嘗屈辱——我希望他們不得倖免於以下的體驗:深刻的自輕自賤、缺乏自信的折磨、一敗塗地的悲慘境地。」不管這段話是不是瘋話,反正尼採在最後的日子裡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