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一個人變成利他主義者,不再自私時,也就走到了盡頭

2020-12-12 青史通鑑

尼採:一個人變成利他主義者,不再自私時,也就走到了盡頭

尼採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1844—1900年),德國偉大哲學家、語言學家、老語文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是繼叔本華之後,德國哲學史上乃至是世界哲學史上的特立獨行者,主要代表作有《權力意志》《不合時宜的考察》《論道德的譜系》《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偶像的黃昏》《善惡的彼岸》等。

尼採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其哲學著作涉及道德、文學、科學等諸多幾乎「包攬一切」的領域,對許多領域尤其是對傳統道德進行了批判,比如對傳統道德的利他主義、大公無私進行了批判,對後代哲學尤其是對後現代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十分深遠。在中國,尼採哲學也有著眾多的追隨者,比如魯迅、林語堂、周作人等,魯迅就是一個「非常尼採」的文化大師,因此人們將魯迅稱之為「中國的尼採」。

陸續,被稱之為「中國的尼採」

尼採不滿足於叔本華所說的靜默狀態,而是要叫囂、要努力、要奮鬥,提出了「超人哲學」「強人哲學」。他提出「聽命於自己」的主張,他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上帝存在,我怎能容忍自己不是上帝?我不是上帝,所以上帝並不存在,或者是上帝已經死了。如果上帝曾經存在,但現在已經死了,那麼我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這樣的否定上帝的主張,在西方可謂振聾發聵,讓傳統道德人士根本無法忍受。

尼採之所以是哲學史上的特立獨行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最後瘋了,還有就是他對傳統道德進行了毫不留情的猛烈抨擊。叔本華是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哲學家,在這方面,尼採繼承了他的「偉大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的觀點,對現代理性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尼採提出,必須清算傳統道德,因為傳統道德已經深深地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們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腐蝕作用。尼採將傳統道德比作有毒植物,並說:「這種從腐爛中生長起來的有毒植物,可以通過其毒氣數千年的毒害生命。」

在道德領域,傳統道德強調和倡導「利他主義」的道德,這是一種促使「自私自利」枯萎的道德,也就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一旦選擇了「利他主義」,那麼就是摒棄了「自私自利」,這在尼採看來,在任何適合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壞的徵兆」,並且強調說之一點「不僅適用於個人,而且也適用於民族」。

尼採的邏輯是,人是自私的,如果每一個人都自私自利,那麼我們就能有效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也無法侵害他人的權利,從而對人類社會才是真正有好處的。關於人的自私問題,尼採的觀點和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人生來是自私的」觀點是一致的。只不過,尼採認為,既然人生來是自私的,那麼就要維持好這份自私,一個人只有自私才能得到對於自己來說是好的東西。尼採為此強調說:「當自私自利開始匱乏時,最好的東西也就匱乏了。」如果一個人到了本能地選擇不利於自己的東西的時候,這個世界簡直就是不可想像的,這「幾乎是頹廢的公式」。因此尼採強調指出:「當人變成利他主義者的時候,他也就走到了盡頭。」

本文介紹尼採觀點,不代表作者同意本文觀點,供大師們批判之用。

尼採的這些觀點,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思想痕跡。該當批判。

相關焦點

  • 其實,當夫妻間開始有這些「跡象」時,感情也就走到了盡頭
    明明是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兩人,當初那麼的恩愛,如今卻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消耗著彼此的時間,搭夥過日子。所以說,當夫妻之間開始有這些跡象時,意味著緣分已經走到了盡頭,倘若兩個人還在乎這一段婚姻,那麼就應該好好把握機會,趁早挽回這段感情。
  • 當婚姻出現四個徵兆,也算是走到盡頭了
    是的,不一定就是離婚,才代表婚姻走到了盡頭。就像我從一位已婚女性口中聽到的:「我不想再管他什麼了,也不想他管我什麼了,只要能按時往家裡交錢,我可以當沒有他這個人的。」那麼當婚姻走到盡頭了,都會出現哪些徵兆呢?當婚姻出現四個徵兆,也算是走到盡頭了!1、不再有交流。哀莫大於心死,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死心,沒話說、不願說、懶得說,甚至就連吵架都懶得吵,這樣的婚姻就已經只剩下形式了。
  • 高山仰止 | 「利他主義者」喬治·普萊斯的一生(全文翻譯自...
    她在雜誌上讀到了幾行關於喬治·普萊斯的簡介,立刻被吸引住了:20世紀60年代,一代偉人(「妄自尊大」的科學家)喬治·普萊斯發現了可以解釋利他主義進化的方程;一夜之間轉變為極端的利他主義者,散盡家財幫助他人,最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自殺而終。憑著戲劇導演的直覺,蘿拉意識到這則簡介背後,一定另有隱情。
  • 當婚姻走到盡頭,生活中這四個徵兆很明顯
    在婚姻裡,哀莫大於心死,張小嫻曾這樣說過:男人對女人的傷害,不一定是他愛上了別人,而是他在她有所期待的時候讓她失望。在她脆弱的時候沒有扶她一把。在女人心如死灰的情況下,兩人都不願意作出努力和改變,婚姻很容易走到盡頭。
  • 當夫妻間有了這四種表現時,就算是走到盡頭了,別不自知
    兩個人也曾在一檔節目中,共同回憶過一段吵架的經歷:王棟鑫當著孩子的面砸東西,吳雅婷安靜地看他砸完,問他:你為這個家裡做過什麼?很多時候,婚姻如果是好的,那一定是兩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你發現這段婚姻不太好,那麼很可能是其中一個人偷懶了。婚姻走到盡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之中,有跡可循。
  • 真正的高手,都是利他主義者
    人在世間,學會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而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利他,真正的高手,都是利他主義者。過度利己,阻斷自己的路稻盛和夫曾說:「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傾向,才是造成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卻有很多人能夠克服這一弱點,踐行著利他的處世哲學。
  • 當精緻的利他主義者,做真正的人生贏家
    &nbsp&nbsp&nbsp&nbsp一是利己主義者要不要利他?其實那位學生還是深諳「欲先取之必先與之」之道的。比如聽課很專心,不失時機稱讚錢教授課講得好,主動博取錢教授的好感之類,雖然是他交換推薦信的籌碼,但又未嘗不可以視為一種利他行為(至少他知道需要給教授帶來精神上短暫的愉悅)。
  • 一段婚姻走到盡頭,不外乎這幾個徵兆
    生活中,有多少夫妻在結婚時抱著一生一世都要在一起的夢想,到感情結束的那一天,才驀然發現,當初的相愛並不能保證永遠,一個人總會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變的冷漠,變的無情。當感情破裂,婚姻走到了盡頭時,如果你仔細回顧兩人一路走來的歷程,你會感悟到,原來婚姻的危機最就有跡可循,只是你一直沒有察覺而已。
  • 利己主義:自私是你的本性,奉獻也不應被遺忘
    一方面,如果心理利己是對的,那麼人們就註定不可能有利他的動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的直接的行動理由中,必定不包含對他人利益的考慮。另一方面,倫理利已主義者主張,即使一個人可能為他人的利益所行動,他也應該只做他認為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種道德生活就是不斷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的生活。
  • 坤鵬論:不瘋魔,不尼採
    有幅漫畫上的文字發人深省:「入職以後,公司給每位員工發了一臺電腦,表面上是每人擁有了一臺電腦,實際上是給每個電腦配了一個人。」工業革命時期,大機器把工人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性勞動者。現在,電腦又把白領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性勞動者。人類越文明,科技越發達,不僅沒有促進生產力,卻物極必反到了反生產力。
  • 如何做一個精緻的利他主義者?
    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基礎的專業和職業。社會工作者可以看成是「利他主義者」,公眾總有一個誤解,就是這群人凡事講奉獻,肯定會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灰頭土臉。早期的社會工作者就是一群得很精緻的人,他們本身處於社會的中上層,懷揣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社會問題感同身受。如慈善組織會社時期的「友好訪問員」。睦鄰組織運動時期的青年才俊們。
  • 男女之間,如果出現以下3種表現,多半感情會走到盡頭
    導語:男女之間,如果出現以下3種表現,多半感情會走到盡頭 當時間過去,我們忘記了我們曾經義無所顧地愛過一個人,忘記了他的溫柔,忘記了他為我做的一切。我對他再沒有感覺,我不再愛他了。為什麼會這樣?原來我們的愛情敗給了歲月。
  • 新利他主義者的人性穿透力
    我們不妨把這群志願者稱之為「新利他主義者」——他們以社會利益為導向,供給社會服務。與以前不同的是,志願服務不再是簡單地做好人好事,而是正在轉向優質而精細的專業服務,從更多的滿腔熱情參與到如今在熱情之外,越來越多地用專業理性推動項目發展。
  • 一段感情走到盡頭的3個徵兆,你們中了幾個?
    ——一段感情走到盡頭的3個徵兆,你們中了幾個? 有人說,人生的道路上,能陪我們一程的人,很多;但能陪我們一世的人,很少。而一直喊著忙,天天不回你消息的人,不能說不愛你,只是他的愛,已經在慢慢變淡。 剛在一起時,新鮮感上頭。巴不得兩個人互相粘著,走對方走過的路,體會彼此的心情,一個勁地想跟對方聊天,處處充滿了戀愛的味道。 到了磨合期,你們開始想要自由,慢慢脫離對方,但還是會有問候,只是問候越來越少,甚至很多人,慢慢就變陌生了。
  • 柳傳志退休:一個利他主義者謝幕
    一個「利他主義者」的百年老店實驗曾有記者問柳傳志:如何給中國企業家分類?柳傳志委婉拒絕了這個問題,他說他只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柳傳志在和員工們座談時說:「潮起潮落,幾十年只是很短暫的一瞬間。我就是一個一般人,所以堅決不立言。我做的只是一個實驗,希望聯想將來能夠做成『百年老店』。
  • 沉默的大多數:一個人越來越沉默,是因為心走到了盡頭
    文/陳記錄沉默的背後,是一個人的情緒走到了盡頭,當一個人從原來的有說有笑,變成後來的越來越沉默,只能說明他「變心」了,變心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受傷了、看透了、看淡了、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人微言輕當一個人在公司沒有地位時,他通常是不會說太多話的,因為他的話沒有分量,說了也不會有人聽,與其自找沒趣,還不如閉口不言。可能他也想像其他人一樣口若懸河、天花亂墜、誇誇其談,但是他不能?
  • 太多人只知道尼採的哲學面孔,卻不知他的詩人面孔
    ——題記很多人只知道尼採是個哲學家,中國讀者很多接觸到的也是他的哲理書,人們一提到尼採往往就是哲學,但是尼採還有詩人的一面,很多人都忽視了。今天哲學詩畫就帶領大家了解下尼採作為詩人的一面。尼採的詩1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獨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2狹小的心靈
  • 《兄弟》:善良的利他主義者宋鋼,為何最終悲劇離場?
    他對待李光頭就像是母親一樣體貼細緻,為他織毛衣,給他做飯。同時又像一個父親那樣包容,讓李光頭可以肆意玩,從頭到尾都將他視若珍寶。宋鋼是善良的,同時他也是一個完全的利他主義者。所謂利他主義,其實就是一種把他人利益和自我犧牲當作善的準則的倫理學流派和道德原則。
  • 德國哲人尼採二十四句名言,看懂了人生不再迷茫
    尼採,德國哲學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其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採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1、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可以遺忘的,都不再重要。7、一個人必須先學習如何愛自己,這樣,一個人才能與自己安然相處而不致在外流連。8、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9、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於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並不存在。10、無需時刻保持敏感,遲鈍有時即為美德。
  • 尼採哲學語錄50句,每一句都給人無限啟迪!
    3、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4、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5、那些聽不見音樂的人認為那些跳舞的人瘋了。--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7、人的精神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於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8、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