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一個人變成利他主義者,不再自私時,也就走到了盡頭
弗裡德裡希·威廉·尼採(1844—1900年),德國偉大哲學家、語言學家、老語文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是繼叔本華之後,德國哲學史上乃至是世界哲學史上的特立獨行者,主要代表作有《權力意志》《不合時宜的考察》《論道德的譜系》《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偶像的黃昏》《善惡的彼岸》等。
尼採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其哲學著作涉及道德、文學、科學等諸多幾乎「包攬一切」的領域,對許多領域尤其是對傳統道德進行了批判,比如對傳統道德的利他主義、大公無私進行了批判,對後代哲學尤其是對後現代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十分深遠。在中國,尼採哲學也有著眾多的追隨者,比如魯迅、林語堂、周作人等,魯迅就是一個「非常尼採」的文化大師,因此人們將魯迅稱之為「中國的尼採」。
尼採不滿足於叔本華所說的靜默狀態,而是要叫囂、要努力、要奮鬥,提出了「超人哲學」「強人哲學」。他提出「聽命於自己」的主張,他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上帝存在,我怎能容忍自己不是上帝?我不是上帝,所以上帝並不存在,或者是上帝已經死了。如果上帝曾經存在,但現在已經死了,那麼我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這樣的否定上帝的主張,在西方可謂振聾發聵,讓傳統道德人士根本無法忍受。
尼採之所以是哲學史上的特立獨行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最後瘋了,還有就是他對傳統道德進行了毫不留情的猛烈抨擊。叔本華是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哲學家,在這方面,尼採繼承了他的「偉大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的觀點,對現代理性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尼採提出,必須清算傳統道德,因為傳統道德已經深深地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們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腐蝕作用。尼採將傳統道德比作有毒植物,並說:「這種從腐爛中生長起來的有毒植物,可以通過其毒氣數千年的毒害生命。」
在道德領域,傳統道德強調和倡導「利他主義」的道德,這是一種促使「自私自利」枯萎的道德,也就是一個人或者一個組織一旦選擇了「利他主義」,那麼就是摒棄了「自私自利」,這在尼採看來,在任何適合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壞的徵兆」,並且強調說之一點「不僅適用於個人,而且也適用於民族」。
尼採的邏輯是,人是自私的,如果每一個人都自私自利,那麼我們就能有效維護自己的權利,同時也無法侵害他人的權利,從而對人類社會才是真正有好處的。關於人的自私問題,尼採的觀點和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人生來是自私的」觀點是一致的。只不過,尼採認為,既然人生來是自私的,那麼就要維持好這份自私,一個人只有自私才能得到對於自己來說是好的東西。尼採為此強調說:「當自私自利開始匱乏時,最好的東西也就匱乏了。」如果一個人到了本能地選擇不利於自己的東西的時候,這個世界簡直就是不可想像的,這「幾乎是頹廢的公式」。因此尼採強調指出:「當人變成利他主義者的時候,他也就走到了盡頭。」
本文介紹尼採觀點,不代表作者同意本文觀點,供大師們批判之用。
尼採的這些觀點,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思想痕跡。該當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