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寶編輯/李忻融
當《人民的名義》找上來時,陸毅看完劇本,有點猶疑不定。故事精彩、深刻,難得一遇;同時,尺度太大,審查風險難測。
陸毅的顧慮並非毫無來由。十年前,他與孫紅雷、宋春麗一起演了一部以走私為背景的劇—《浮華背後》,播出時歷盡坎坷;接著,他主演的《大槐樹》《蘇東坡的一生》皆因類似原由未能播出。
有著同樣擔憂的不止陸毅一個人,正如娛樂資本論之前的報導中,儒意欣欣、鳳凰傳奇影業完美錯過《人民的名義》,湖南衛視如何從央視手中搶下獨播權?《人民的名義》在拍攝中曾遭到投資方撤資。
之所以最終決定接拍,一方面是因為被李路導演感動,「他從兩年前就開始籌備,在資金各方面都有問題的情況下,抵押房子,自己墊了很多錢。」另一方面,作為演員,陸毅覺得他有種使命感,應該給觀眾傳達一些正能量的東西。
出乎意料,《人民的名義》不僅順利過審,且成為全民熱議的現象級劇集,近日收視率甚至破5。隨著該劇的爆裂,火了達康書記的歐式雙眼皮,人人還都要共同守護達康書記的GDP。與此同時,「被老戲骨搶奪風頭」等爭論也開始出現。
「你對自己的表演還滿意嗎?」
「我覺得我完成度挺高的。」電話那頭,陸毅認真講道,「我只能說我真的是很認真、很努力地去完成了這個角色,而且表演是跟導演達成一致的。」
「侯亮平就像黑暗中的一縷陽光」
在陸毅接到的第一稿劇本中,侯亮平一角年齡在50歲左右,他找到李路,「你確定讓我演侯亮平?沒有覺得那個角色的年齡適合我啊。」導演回他,劇本在調,為了區別侯亮平和老官員,角色處理上會讓其顯得年輕化。
而這種角色設定,也為陸毅帶來了第一波質疑,相比其他深沉的演員角色,觀眾覺得侯亮平太稚嫩,不夠老練,在現實生活中活不過兩集。
劇中的很多老戲骨的表演都讓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人民的名義》前三集跟陸毅演對手戲的侯勇演一個貪了兩個多億的幹部,雖然只出現了三集就被觀眾稱為「教科書般的表演」。
這一場戲,也讓陸毅印象深刻。這三集陸毅和侯勇演了三個通宵,他們都管導演李路叫李天亮,不到天亮不收工。但是一遇到好的演員,不知不覺天就亮了,跟侯勇的這三個通宵就讓陸毅感覺很過癮。
但是這一場戲也讓觀眾在為侯勇的演技叫好的同時,也稱陸毅的演技被「吊打」。
陸毅說在設計這一場戲的時候,因為侯勇的人設是演一個表面上是清官的貪官,一開始侯勇演的太像好人了,而陸毅就想把侯亮平設計的更「痞」一些,加一些口哨啊,制服也是不好好穿啊,領帶也系一半的那種,後來說這種絕對不允許,絕對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陸毅只能把侯亮平演的趾高氣昂一些,來區分以往那些正面的檢察官形象。
對於觀眾的質疑,陸毅說:「很多人肯定會不喜歡,就覺得一個趾高氣揚的公務員去對著一個一臉憨厚的大叔,那大家肯定都同情大叔,對吧?」
為了豐富角色,陸毅專門到最高檢反貪局體驗生活,幾天下來,他發現真實中的辦案人員,與自己原有印象有很大出入,「很多人對於檢察官這個職業的想像都是比較嚴肅、或者年齡大、沉穩,但他們中一些真的是剛畢業,很年輕,而處長也是跟我年齡差不多,有的比我還小。」
正如設計與侯勇對陣的侯亮平一樣,陸毅當然知道如果一本正經、嚴肅地去表演,可能會更容易被觀眾所接受,因為傳統意義上,大家認為反貪局局長就應該這樣。不過,如此一來,人物就會單薄不少。
劇中,陸毅為侯亮平設計了一個成長過程。侯亮平最初也不過一個處長,像現在的手下那樣出去抓人執行任務,他沒有那麼多老謀深算的東西,只有對錯。所以一開始他有些盛氣凌人,大步流星地走路,說話語速快,「就是為了將他與老奸巨猾的官員區分開來,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直到陳海出事,他臨危受命到了漢東,才慢慢意識到危險,辦案講話的方式也發生了轉變。
「導演最後定我演侯亮平,就是希望我和其他人有不一樣的東西。如果說侯亮平也是特別深沉、老謀深算的,劇組就不會找我這個年齡段的演員了,會直接找50、60歲的演員。所以大家覺得侯亮平稚嫩,是我有意讓他顯得年輕,製造一種年齡上的反差。」在陸毅看來,這就是編劇和導演想要傳達的理念:侯亮平就像黑暗中的一縷陽光,是新生代的力量。
「一幫當官的人裡,突然來了一個年輕的反貪局長,就像數學教授、物理教授、化學教授一起開會,突然來了個體育老師,肯定格格不入吧。」談及外界對於其表演的評價,陸毅說,「就是人設上的差距,並不是像大家說的,好像演技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老幹部」陸毅
電視劇裡的侯亮平相對於其他角色無疑是最完美的,家庭幸福,領導重視,老師喜歡,而這也是這個角色備受觀眾質疑的地方,就是過於正面化。陸毅也承認,這個角色有點過於理想化,他舉了一個例子:「這部戲就是說有那麼多的人物,除了侯亮平之外,其他人的婚姻都是不美滿的,但是侯亮平的婚姻必須美滿。」
對於這樣的人設,編劇給侯亮平賦予了非常正面的意義和使命。陸毅說:「侯亮平身上他是有使命的,他在這個劇中他是有功能的,他肩負了太多的責任,怎麼說?就是說劇中有一些正能量的東西,必須要通過侯亮平的口把它說出來。」
這樣一個理想化的人物,必須要用一個正面和可靠的演員,而陸毅就符合這兩點。
《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在被問及「陸毅是你心中的侯亮平嗎?」時,曾如此回答:「侯亮平這個角色,第一有年齡要求,第二個人形象要正,不能有任何緋聞,檢察機關對我們是有要求的。陸毅是大家所熟知的乖孩子,不會出事。你說有的演員戲拍完了,嫖娼吸毒被抓了,那戲怎麼辦?這種風險我們不敢冒啊。」
確實,仔細回想一下,從五歲踏入娛樂圈至今三十多年,陸毅幾乎是「緋聞絕緣體」。而在採訪過程中,他提及最多的詞彙則是「使命」「責任」「擔當」,儼然一副「老幹部」模樣。
如果拋卻其他因素不談,《人民的名義》裡陸毅最想飾演高育良,「可能我長得太正,一看就是好人,若演那種窮兇極惡的壞人,說實話,觀眾也不會接受,但演這種(高育良)道貌岸然的斯文敗類,還是可以的。」
另外,他還想挑戰警察的角色,有那麼一點點不完美,看起來可信度高。
而侯亮平,卻理想而完美。臉譜化的角色展現的東西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表演難度,為此,陸毅通過做飯、帶孩子、給手下找對象等生活化的場景,力求將其塑造得有血有肉。但侯亮平的主角光環,依然導致陸毅在劇中吃力不討好,「從觀眾的認知上,會有一些排斥。」
即使知道會面臨此類境況,陸毅說這樣的角色肯定要有人來承擔,這是他的責任,「作為一個演員,我要不停地給觀眾傳遞正能量。」
這種「老幹部」作風,不止體現角色中,生活中,陸毅亦是如此。對於當下演員不背臺詞、替身現象,他表示無法理解。「演員要潔身自愛,尤其是年輕演員,有一幫比你更年輕的人會喜歡你、追隨你,學習你,一定要樹立正面的形象。不光是你演的角色,生活中也要做好榜樣,我覺得這就是演員的使命。」
現在的演員都流行跨界,有人跨界去做導演,例如鄧超、王寶強,有人跨界去做投資人,例如黃曉明、胡海泉,但是對於跨界,陸毅表示並不感冒。
不想做導演,是認為自己做演員比作導演要好。而自己不去做生意,把生意交給老婆打理,陸毅稱:「我真的是不太適合做生意,或者是跟別人打交道。我脾氣性格就這樣,真的不太合適,所以我就還是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吧,反正那麼多年我也是這麼過來的。」
「沒野心」or「自由淡泊」?
讓陸毅用一個詞形容自己:自由淡泊。他不善言辭,想來想去不知如何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解釋其中的涵義。「我覺得這個自由是體現在,包括對於生活、工作,會更多地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其實,如果翻看他近年的動向,這似乎也不難理解。
二十三歲便被趙寶剛推至鎂光燈下,年少成名。在演藝的關鍵時期,選擇回歸家庭,陪孩子,如果不是參加《爸爸去哪兒》,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陸毅已經多年不在江湖。即使後來復出,依舊在偶像、古裝劇裡打轉轉,拍戲節奏也是不急不緩。
而這次的《人民的名義》的選擇似乎跟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四十知天命,陸毅給了自己另外選擇這部劇的理由:「到了我這個年紀,四十歲出頭,四十一了,就是之前可能說是年輕啊,我可以由著自己的性子去玩啊,去拍各種各樣類型的戲啊無所謂,但是到了我這個年齡了,就應該說是要去做一些有情懷的事情,我覺得這也是有更多的責任感吧。」
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受外界打擾,紅或不紅,過氣與否,他都不在意,「我把這些看得很淡,如果在意的話,我就不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在家一待三年,我把家庭看得最重,可以為此放棄工作。」
身為上海男人的他顧家,本無可厚非,但在粉絲眼中,所謂的自由淡泊,則顯得有點「沒野心」,或者不夠「aggressive」。
但陸毅樂於其中。「我本來就是比較低調的人,我不喜歡去爭什麼名啊利啊,結婚有了孩子後,想明白很多事情,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一直在上海。人氣這些隨緣吧,我這樣比較隨緣,包括接戲啊、交朋友啊,曝光率高了反而會影響我的生活質量。」
對於成就這件事情,他也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標準:「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專業領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演員不像運動員,你跑了差0.1秒你就是第二,演員這個職業的評判標準非常個人。」
在面對侯亮平引發的爭議時,他也是雲淡風輕,「作為演員塑造不同的角色,肯定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我從來不會強求,別人對我也有各種爭議在裡面。有道理的好的我會接受,沒道理的我會直接過濾掉,不會讓它太影響自己。」
「現在,你覺得自己是偶像派,還是演技派?」
「偶像演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