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右)和妙心在工作室切磋製作工藝 半月談記者 張寒攝
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當今時代,我們真心需要呼喚、培育、弘揚「工匠精神」。工匠,聽著並不偉岸,但工匠精神令人崇敬,因為它傳遞的理念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
一個春光明媚的午後,本刊記者來到「妙心布藝工作室」,近距離觀察和傾聽兩位草根工匠——王穎、妙心的創意故事。
近看布藝之美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十裡河書畫院的「妙心布藝工作室」,是一個頗有文化創意的手工布藝創作室,兩位女主人公是王穎、妙心。幾架木製多寶格上,錯落擺放著杯墊、扇套、茶席、琴墊、壺套、文玩盒等,每一件都是純手工製作,圖案或古樸渾厚,或清新雅致,很是賞心悅目。
王穎取下一個杯墊,為我們介紹它是如何製成的。
「這個墊子一共3層,最外一層是香雲紗材質。」王穎說,香雲紗以絲綢為底,用廣東產的薯莨汁液染色處理而成,處理後的布料仿佛薯皮的顏色,色調古樸結實耐用。這種工藝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杯墊的圖案由妙心手繪,仿薯皮色的背景上以白色基調描繪荷花,只寥寥幾筆,再配上打籽繡的米黃色花蕊,一朵出水的荷花頓時活了,其高潔之態栩栩如生。
在她們的布藝作品中,杯墊可能是最簡單的。如果是創製一個儲物盒,光製作至少就得一周時間。「這還不包括設計,算上設計,所花時間就更多了。」妙心說,她們選用的布料彈性都較弱,這就要求剪裁十分精確,誤差不能超過一毫米,不然縫出來就可能鼓包或起皺。
記者仔細觀察了一隻製作精巧的文玩盒,盒子是木胎的,且不說其內部構造的複雜工藝,單說說盒蓋。盒蓋是古典的盝頂式,就是說四面的立幫和蓋面板不是垂直相交,而是曲線狀自上而下傾出。在這樣的曲線面上,靠純手工縫製,居然能將絲織品與木質胎嚴絲合縫地包裹起來並融為一體,針腳細密隱蔽,令人稱奇。「因為我們是在完成一種創意,所以精益求精。」王穎說。
由於這個原因,目前「妙心布藝工作室」作品數量有限,多是朋友前來定製,還有部分是她倆喜歡什麼,就嘗試做點什麼,如果有人喜歡,也可以買走。
為了共同的愛好
王穎和妙心的合作並非偶然。
「我媽媽是棉紡廠的工人,手很巧,刺繡特別好。」王穎說,小時候媽媽常手工做些枕套、衣服之類的東西,上面還會繡上各種圖案,或者自己用,或者送給親朋好友。「我四五歲就跟著媽媽學,從那時候開始就愛好手工。」
後來,王穎學了10年畫,從事手工藝術始終是她心頭之夢。「考大學那會兒,我想上美院,媽媽不同意,說手工只能當業餘愛好,正經還得有個職業。」王穎說,就這樣,她上了理工科,學的是當時很熱門的電器專業,畢業後也從事相關工作。
可這並沒有熄滅她心中的夢想。「不管從事什麼工作,我一直沒有放下手工,這是我從小的愛好。」王穎說,她一直想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可是具體做點什麼呢?直到她遇到妙心。
妙心2000年從清華美院畢業,後來當了中學老師,教美術設計。「我覺得,電腦做的東西總是缺少點靈性,沒有手工製作的那種美。」妙心說,從2007年開始,她就自己買些布料,做成杯墊,送給身邊的朋友,「後來有人問我,花錢定製成嗎?」
從那以後,妙心逐漸感到布藝是一種有很大創意空間的領域,開始投入更多的心力。不過那時候,她只是在家裡做,屬於業餘愛好。2012年的冬天,經朋友介紹,兩個有著相同愛好和追求的人——妙心和王穎結識了,她們決心一起把純手工的布藝之美帶給更多的人。
「妙心本來有一個妙心布藝工作室,我們都覺得很好,就沿用了這個名字。妙心主要負責設計,我更多的是手工操作。」王穎說。
堅守的代價
就在王穎和妙心認識不久,2013年1月,「妙心布藝工作室」在北京南池子開張了。「我們的理想是通過手工創意,讓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王穎說。
在她們看來,這種藝術的承載和美感的來源都必須是手工。「所有繪畫、刺繡、堆布、縫製,包括內胎等都是純手工製作。」王穎說,有人曾給我們建議,說一些看不見的地方可以用機器縫,那樣省時省工,成本會低很多。可這不符合我們的理念和追求。「我們不會為了錢,去改變理念和追求。我們堅守的就是個性化創意和純手工製作。」妙心說。
然而,堅守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南池子的兩年,她們虧進去20萬元,主要是租房的支出。為此,王穎和妙心甚至把自己多年積攢的住房公積金都取出來花了。
身體和心力上的付出也很大。王穎抬起她的右手,無名指上因為針線活兒留下的繭子清晰可見。「別人使頂針一般是中指,我習慣用無名指。雖然有頂針,幹活時還是難免傷到手。」王穎說。
妙心也差不多,她為了工作順手,自己設計製作了一個帶皮套的頂針。這枚頂針造型獨特,纖巧靈秀。「在我看來,頂針是中國女人最美的戒指。」妙心捏著這枚頂針笑笑說。
其實,痛也好,美也好,王穎和妙心並不在意這些。她們很投入,妙心甚至就住在工作室。「有時候為了尋找設計的靈感,熬通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妙心說。
傳承與創新
在這個工作室,布藝只是個籠統的說法,並不能完全概括王穎和妙心的作品。「人家常常問我們,你們這種手工工藝叫什麼?我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妙心說,它融合了刺繡、繪畫、木工、堆布、結藝等各種材質和工藝,它是一個綜合體,現在沒有定型,未來還有無限的創意空間。
她們想給它起個新的名字,可是沒有想到合適的。在她們心中,名字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生活之美與創意無限。「我們就是想把不同材質和工藝相互融合,將古典與時尚相互聯通,讓抽象審美走進現實生活。」王穎說,我們追求的是作品的審美感和實用性,沒有任何框框的束縛。
比如在材質上,她們這兩年雖然用香雲紗比較多,但同時也在嘗試其他材質,如棉麻、真絲雙宮等。妙心從木架上取下一個劍套,展示給記者看。「這就是用的真絲雙宮材質,線比較粗,做出來的東西表面有閃光和紋路的感覺。」妙心說。
確實,這又是另一種風格。記者比較她們的作品,發現有的小清新一些,精巧而秀美;有的古樸厚重一些,莊重而典雅。風格不同,皆因所用材質、所選顏色、所繪圖案不同。
創作的靈感是多源的。她們會把宋代瓷枕、傳統印章等造型巧用在作品上。「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只要是美的,我們都願意去嘗試。」王穎說,她們會根據用戶的需求做一些調整,但作品一定是打著她們特別設計與製作的烙印的。
如今,「妙心布藝工作室」的作品已頻頻出現在嘉德、保利大型拍賣活動的展臺上。
當記者離開「妙心布藝工作室」時,夕陽的餘暉已灑向大地,工作室被籠罩得金燦燦的,雖是夕陽,卻像朝霞一般溫暖美麗。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