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陪伴才是一副最好的良藥

2020-12-17 五塊石頭傳媒馮俊龍

父輩的衰老,其實就是將要抽出隔著我們和死亡的那張紙。

生活雖然總有無奈,但我們儘量不要留下太多遺憾。

01苦難家世

一年前的今天,年近八旬的老父親,在離我兩百公裡遠的城市急急打電話來說,他身體感覺不適,要我趕緊去把他送去住院治療。我只好以最快的速度乘坐動車奔赴父親身邊。

一個人的旅行確實無聊,雖然只有一個多小時,但想到父親的經年往事,不禁還是感慨萬千。

父親是家中老大,其下有三個弟弟。在出世之後的十年,父親度過了應該還算幸福的童年。

新時代開始,時勢變幻,家道中落,父親的艱難從此開始。

祖父與世紀同歲,在新國家成立前忽然罹患眼疾(其實就是白內障),被迫辭去省城郊縣稅務處職務,攜家帶口返回家鄉。漸漸掀起的革命運動,再加之祖父在外省吃儉用積攢的財富在老家購置的田地財產,以及那個時代很大一部分人固有的猶豫觀望,祖父理所當然地被劃為「異類」。

也許是得勢時的祖父也關照了很多人,也許是本來就繼承了曾祖做手工麵條的小生意人察言觀色的本能,祖父沒有被鄉鄰落井下石,更是家族命運不該就此絕斷,祖父沒有被劃為「必須鎮壓的對象」,祖父只是被「管制勞動」,父輩得以苟延殘喘,我輩也才能應運而生。

未及弱冠的父親像在暴風雨中飛翔的鳥兒,忽然就被時代的風雨給澆得渾身溼透,但在祖父已經逼迫走向生命的末路時,父親只好用他弱不禁風的羽翼為整個家族撐起遮風擋雨的家,結果當然是徒勞而疲憊不堪。

02 支撐門戶

祖父在幾近失明狀態下硬捱了十年有多,終於無可奈何地拋老棄幼,在未及花甲之年便與世長辭,痛失盲父的父親,兩個月之後又再嘗失慈之痛,父親內心的驚恐和傷痛,在生活的重壓之下是何等的張惶!好在信守「指腹為婚」的外婆,沒有背信棄義,毅然將我母親許配給了我父親。

贍老扶幼的父親在我長兄一歲時,送別了在那個年代還算長壽的七十高齡的曾祖;在父親剛要過人生第三個本命年時,最小的么弟出世了。文化革命尚未結束,命運多舛的我父親實在無力再保證養活第五個兒子,毅然決然地把么弟送養出去。

父親得益於祖父不甘固守貧窮的鬥志,奮力折騰拼命積攢財富讓少年的父親接受了比較好的教育。初通文墨的父親不但說話時有拋文帶武,而且在終於和我母親結婚生育了我們兄弟時,不畏時艱拼力讓我們上學讀書。雖然我們兄弟終未以書香傳家,但文人的儒雅還是多少有點,這也許是父親這輩子最為偉大的英明之處。

03磨難重重

飽經風霜的父親含辛茹苦提抱相攜弱子幼弟,還要不時接受運動批鬥洗滌思想,疲於奔命,方剛血氣漸漸被刺激得困頓萎靡,錚錚鐵骨也被消磨得了無菱角,暴戾狹隘倒日益突出。為人兄父的責任,逼迫得生計茫然的父親不得不自私起來。

但艱辛的世事總讓櫛風沐雨的父親勞而無功,大集體時吃大鍋飯,年終結算時總是一直未成家的二叔么叔替我們彌補生產隊的虧空;後來承包到戶,田地裡的收成明顯增多的情況下,急躁粗曠的父親也把所有辛勞結果大而化之,家裡總是入不敷出。

等到我們兄弟漸次長大,焦灼不安的父親實在沒有力量為我們娶親成家,除了自己披星戴月早出晚歸,不分暴雨烈日天寒地凍,更無假日年節,背石挑泥,制瓦壘牆,也只勉強修築起了三兩間半瓦半草屋頂的泥坯房子。

04另類育子

眼看偶爾躥到鄉間的商販官人,已經凸起腦滿腸肥的身軀,周武鄭王地在鄉民面前人五人六地裝模作樣,父親羨慕得不行,拼死地吆喝著我們去外面的世界拼命。在父親的心裡,外面的世界才充滿了奇蹟,只有讓我們走出彼時蜷縮的小山村才有機會輝煌騰達。

等到我們在外面碰得頭破血流狼狽而歸時,父親除了悲涼地嘆息,極短暫地給我們以撫慰,「三天客飯吃滿」了的時候,又近乎棒喝一般把我們攆出家門。

拿父親曾經對我說過的話:「你娃出去餓死之前,還可以有一線希望尋找一個機會撈頓飽飯吃嘛!」我們就這樣,慢慢被逼迫得瘋狂,從餓狼一樣的饑渴,終於可以氣定神閒地在外面的世界裡心安理得地吃飽喝足。

父親在外人面前,是從來不吝嗇對我們兄弟的誇讚的。我們也知道,我們兄弟的成就榮耀逐漸變成了父親的面子和尊嚴,甚至他活得理直氣壯的理由和力量。

05性格驟變

在母親被病魔擊打得悲傷絕望時,父親豪情萬丈地對我母親說:「你現在還怕個啥子嘛?!幾個兒子哪個都能救你的命!」在父親眼裡,兒子們的名就功成就是救死扶傷的靈丹妙藥,無論世界怎樣殘酷,都不敵兒子們的英雄豪邁。

但是母親終於還是被病魔奪走了生命!

眼睜睜地看著才六十四歲的母親別離人世,黯然神傷的父親再也不計較母親生前的這樣那樣的「不是」,也從此相信「錢不是萬能的!」、「自己活下去才是真理。」

就是我們兄弟碰到人生磨難挫折,父親也只是口頭上表示「恨鐵不成鋼」,皺著眉頭埋怨一陣,稍後便「責令」我等繼續「重振旗鼓」,逢人還是照樣報喜去了。

06孤獨悲苦

母親過世不到半年,父親居然就想找個老伴度過餘生。

我特別固執,亦是感念母親深恩,堅決不允。父親特別託人找我說過這事,希望取得我的支持,但我終究沒有答應。

時過境遷,看老年的父親孑然一身,一個人在一所大房子裡孤獨度日,我開始有些悔悟起來。

07怪異的病

動車很快到站,下得車來急忙趕去父親住居的地方,老人家遠遠地在小區大門口迎接到我,一臉喜慶,雖然眉宇之間還是有些頹靡,但總的來說精神還是不錯的。未及放下行李,關切詢問父親有何不爽,談興正勁的父親迅速憂鬱起來:「這腳杆冷得不行!」

我問是否去到醫院檢查醫治過?

父親說:「就是等你來把我送去醫院住院檢查治療呀!」

我隨後和老父親回到屋裡,細問具體病症,老父親說:「去診所掛了幾天水(輸液治療),要好一點,但一回到家就不行了!冷得跳!」

「什麼時候冷得厲害?」我怕耄耋之年的父親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出現意外。

父親掰著手指說:「走路的時候不冷,烤火的時候不冷,睡覺的時候不冷……不走路不烤火不睡覺……坐著的時候冷!」

我望了望窗外的霧霾,再看孤獨的老父親,落寞悽寂的感覺夾雜著一種異樣,我沒多說話,決定帶老父親去醫院看看。

在風溼免疫血液內科主治醫生和醫院的檢查下,醫生最後說:「注意營養,多活動,開點複方丹參片吃就可以了。」但父親要求住院治療,醫生說病床不夠,不用住院的。

老父親耳朵聽力最近幾年減弱,我和醫生大聲對著老父親的耳朵解釋了好半天,引來好多人圍觀,最後老父親才悶悶不樂地和我回家。

08陪伴才是最好的良藥

我怕讓老父親誤會,回家之後又解釋了許久,並且立即和兄弟們聯繫通報了情況,囑咐大家儘可能地抽時間來陪陪老人家。

老父親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打牌釣魚的習慣,眼睛老花之後就很少讀書看報,身邊又沒有可以交心談得來的朋友,再少了親人的問候,精神就更加沒有寄託了。

我們兄弟都力請老父親跟我們住在一起,但「自由慣了」的父親不肯領情,「哪裡也不去」「不想受哪個的約束……」

陪伴父親吃了幾頓飯,父親還是不捨得我走,我翻來覆去給他做思想工作,希望他和我們一起生活,但父親都是一句話:「等我動不了的時候再說……」

我又不可能搬來父親居住的城市生活,只好對老父親說,我要去「幫助更多的人活下去,讓更多的人活得更好。」老父親是知道我們兄弟從來不甘平庸,但還是找得到理由:「你們有你們的想法,做得也不錯,但是我活得更好也是你們應該關心的事!」

我無言以對。

住了兩天,父親精神狀態好起來後,和顏悅色地對我說:「要不你走吧,我也是這把老骨頭了……你們的事情更重要!」

離別老父親的時候,我鼻子裡還是酸酸的。

我還是擔憂「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最終落在我頭上。

09每一個人都會老的。

我們時時和父親保持著聯繫,有時也把他接來和我們一起同住,或者,過一段時間,我們分別去父親住的城市探望。

大哥的辦公室和父親的住處只有一街之隔,公司裡的人也經常抽空去看望父親。這樣,既免去了父親害怕進養老院的擔憂,又不會因為長期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產生厭倦。

父親還是不時抱怨,說這裡疼痛那裡不舒服,我們除了安慰,就是儘量抽時間趕去。

於是,一年前我匆匆趕去又釋然而歸的情景,經常發生。

在父母年老體衰疾病纏身需要子女贍養護理的時候,子女們頭腦裡有過多少複雜的想法、父母內心有多少的拼命掙扎?

飽經風霜的父輩為何一改過去的堅韌和勤儉,不再像從前那樣逆來順受。他們也自知來日無多。在他們孤獨無依的時候,兒女的孝敬是他們維持生存和尊嚴的最大保障。

人性的弱點在這裡暴露無遺,人性的善良也在這裡煜煜生輝。 在平凡普通的生活中,對生的領悟、對死的感慨,或許就是一個人良心發現。

▁▂▃▄▅▆▇█

作者簡介:

馮俊龍,70年代生人。筆名看盡人間荒唐、大眼看世界、堅挺的鼻子。一個既喜歡歷史又注重現實的專職寫作者,著有小說、散文、詩歌三百餘萬字。現擔任五塊石頭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

相關焦點

  • 孝順父母的7種方式,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激勵自己不留遺憾
    孝順父母的7種方式,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激勵自己不留遺憾。現在生活的快速發展,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是不斷的成長,但是父母也是在不斷的變老。今天小編給大家談論孝順父母的7種方式,一定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好好先順父母,激勵自己不留遺憾。
  • 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有的遺憾是無法彌補的
    在大家看來是什麼遺憾,最讓大家悲痛欲絕,有一種愛不計回報,只要你過得好,她以滿足,這種愛除了父母的愛,想來沒有其他的了。都說兒行千裡母擔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母愛是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愛都無法替代的。不管我們走多遠,那個最牽掛你的人就是母親,牽掛你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
  • 別讓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一種遺憾
    直到2017年5月7日早上,我醒來的時候才發覺姑姑哪裡不對勁,就帶她去做了檢查,檢查完才知道,竟然是卵巢癌,這可怎麼辦,從小我就是和姑姑一起長大的,是她一直在教我長大成人,不能我還沒孝敬她呢就這麼離開我吧,做完檢查發現,腹部有一個17釐米的腫塊,並且已經破裂,在流血,確診為癌症——卵巢顆粒細胞瘤。這種類型的卵巢癌非常罕見。
  • 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一次次發生
    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一次次發生 2020-09-24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別讓「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成為:我聽說過我了解!而是我正在做
    這話你聽說過不!昨天母親打電話給我!問我最近上班沒!身體如何!等一些生活問題!我都一一回復!和她聊了一個多小時才掛了!我沒有煩她的嘮叨!在我看來!多聽母親的嘮叨!那就是多陪陪她!雖沒在身邊!只能以這樣的方式!我是農村出生的!在我高二時!父親因病去世!只剩我和母親和幾個成家的哥哥姐姐!!而當時正是我第一次聽到「子欲養而親不待」!
  • 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兩天有事,一直沒有發新的文章。家裡老人住院了。去醫院看老人了。昨天,我媽跟我說,讓我跟她一起去醫院,看看我姥姥。聽她說,我姥姥在這邊住院了,去看看吧,不拿什麼東西,人去就好了。我說,好的。我就跟小姨和老媽一起去了一趟六院看看姥姥。車子還剩一站的時候,在公交車上遇見了舅舅。
  •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彌補不了的遺憾
    父母不需要你掙多少錢但他們很需要子女的陪伴,因為子女是父母最深的牽掛!金錢是表達孝順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可以沒有很多錢,只要有孝心,他們會感覺到的。趁著父母還在世的時候,要對父母好點!別等到老了,再懊惱地當初沒有怎樣......那樣真的很可憐。如果有那麼一天,這世間就再沒有任何人會毫無保留的真心真意地疼愛你了,所以,孩子們啊!
  • 《月是故鄉明》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
    但是又有幾個兒女能為自己的父母著想,能有幾個兒女能做到父母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月是故鄉明》中王茜華的母親老了老了還得了癌症,不想為兒女們添麻煩所以儘量瞞著兒女而寧願被冠上與人私奔的罪名,一身操碎了心卻不願意讓兒女操自己的心。這就是母愛的偉大。
  • 別讓人生留下遺憾!請好好孝順父母
    人生,總要有遺憾,才會顯得更加完美,因為月有殘缺之美,而人生,也因為遺憾才顯得完美。但是,這個世界上,有一種遺憾,還是不能有的,是你會後悔一輩子的。那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遺憾。很多的人,大部分都忽略了對父母的關心與陪伴,因為忙於工作,沒有及時地善待父母,等父母老去了,才後悔莫及。 父母的這一輩子,都在為我們付出,他們給予我們太多太多了, 父母對我們無私奉獻的愛和默默無聞的付出,是我們無以為報的,也是我們這一生都無法償還的。
  • 子欲養而親不在:別讓忽視,成為你人生中的又一遺憾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些遺憾,一旦錯過,將是時間永遠無法撫平的。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和父母時而是血脈相連的至親,時而又像是天生的仇敵,一言不合就互吼,甚至落到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其實,我們本可以有更好的時機去明白這一切,但我們總是在矛盾與爭執中錯過。
  • 《中國最美散文》子欲養而親不待?少年及時醒悟,莫留遺憾
    在父親臨去世的前一個晚上,將子女與老伴叫到身邊,告訴他老伴,待他走後,找一個好的人嫁了吧,一輩子沒有和他過上什麼好日子,吃了一輩子的苦。待父親去世後,在子女的支持下母親找到了一個老實、樸素的老人,待她很好。在親戚、朋友的祝福下,他們成婚了。自母親改嫁後,這對姐弟就未曾去過母親新組建的家中。這是子女心中對繼父天生的一種心裡隔核。
  • 子欲養而親不待:孩子,請不要責怪我們,為人子女速看
    導語:當父母漸漸老去,不少子女會嫌棄父母,比如炒菜忘放鹽,衣服洗不乾淨,碗刷不乾淨。現在不體諒父母、責怪父母,倘若子欲養而親不待當如何?最近看到一個很火的視頻,老人覺得自己老了,會惹孩子厭棄,沒等孩子表現出不耐煩,就決定返回老家,走之前寫給兒子一封信:兒子啊,我和你爸回老家啦!兒子,現在我們老了!已經不再是年輕時的我們,希望你們做兒女的,不要嫌棄我,請對我們多一些耐心。
  • 父母與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不要等子欲養而親不「待」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句古語,意思是"子女想要贍養父母,但父母卻已等不到這一天"。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以前這句話大多的是指父母已經不在了,而現在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父母因為各種疾病或者種種原因離家了,他們可能是因為生病了不想拖累子女,也可能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但不管是那種情況對於兒女那是一種噬心的痛苦。
  • 「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父母年紀大了,想在在身邊陪伴,可是由於工作原因不能在身邊陪伴。這也許是成年人的困擾,一方面是生活所迫,一方面是自己對父母的愧疚。希望看到這個文章的你,多抽點時間去陪陪他們,他們需要我們的陪伴,只是他們為了我們嘴上不說。他們為了我們辛苦了一輩子,小的時候陪伴我們成長,教會我們怎麼做人做事。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多陪他們,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關心。
  • 佛說:盡孝要趁早,莫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時,才來後悔莫及
    正如佛說:盡孝要趁早,莫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時,才來後悔莫及。02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在從前有一個男孩,他出生不久父親便去世了,母親守節,獨自撫養孩子長大。母親每次收到書信都倍感欣慰,總讓人帶話:「孩子,你才剛剛做官,要多多愛護百姓,但也要注意身體,我的身體很好,不用你牽掛,安心工作便好。」兒子每次收到母親會話,都想著一定要儘快做出政績,這才對得起母親的栽培。從此以後,男孩每個月都會託人往家裡帶銀子,只有過年才回家一次。往後的幾年中,男孩憑藉自己的努力,終於將所在的城市治理得井井有條,朝廷也讓其回到都城任職。
  • 趙麗蓉老師去世前說出的遺憾,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銘記於心的
    《英雄母親的一天》、《如此包裝》、《打工奇遇》、《功夫令》、《老將出馬》等等小品,都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雖然每一次都是操著熟悉的唐山口音,但她的小品獨立性很強,每一個作品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從不重複。舞臺上的趙老師笑容可掬、和藹可親,可她背後所經歷的挫折,還真不是大家都知道的。把笑容奉獻給觀眾,把痛苦留給自己,這才是一個人民藝術家的優秀品質。
  • 生病之後才知道誰對你最好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也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能看出誰對你是真心的,因為平時的狐朋狗友,推杯換盞,稱兄道弟,拍著胸膛打包票,當時的一時激情,讓人感慨結交了知己,遇上了知音,然而最好的感情卻是在平淡中見分曉,患難中看與共。
  • 珍惜緣分,擁有現在,給不了太多的溫暖,也不要去傷害
    人,往往就是這樣,得到的東西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才知道珍貴。曾幾何時,我們還是個孩子,依偎在父母懷裡,而今,父母已是步履蹣跚。人一生,只欠兩個人:父親和母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別等人走了,才幡然悔悟;別等心傷了,才急於彌補。趁人還在,多多聯繫;趁心還有,好好珍惜。這一世,欠父母太多,一定要認認真真還,人生才算完滿!
  • 歷師:人生至苦子欲養而親不待,與其心疼戲中人,不如珍惜眼前人
    02人間至苦——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人生中有喜樂,自然也會有遺憾,但我覺得,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了。相信有不少人曾經看過那段公益短片:過年的時候媽媽忙忙碌碌,只希望在外漂泊的孩子回家吃個年夜飯。
  • 70歲母親突然去世,這才懂得「子欲養而親不待」
    有一句話說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子女想要贍養父母,可是父母卻再也等不到了。不要讓自己後悔,在你能多疼你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多疼疼、多看看。柔嘉每去一回就會給外婆好好洗一洗,洗的時候眼淚直掉。她母親也是,每次去不僅幫忙洗碗,而且還幫忙洗澡。可是閨女管什麼用呢?不在那裡住,老人家也不肯跟著閨女走,也就只能受著。幾個兒子媳婦,可是沒一個人善待她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