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杜紅超:「粗鄙網詞」是沒素質人的武器

2020-12-13 澎湃新聞
杜紅超表示有些網絡詞語已經庸俗到極致。

       

       「苦逼」、「屌絲」、「逼格」,對於這類網絡流行詞語,杜紅超的形容是「粗鄙」。        

       由於擔憂對孩子未來的表述造成不良影響,日前,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杜紅超在微信朋友圈呼籲稱:「從sb到草泥馬,從苦逼到逼格,從屌絲到屌炸天,以發明和傳播這類新網絡語言,來彰顯個性者,敢在自己家庭的女性中大量使用嗎?尊重別人,尊重自己,咱不在微信中使用這樣的粗鄙或亞粗鄙詞彙好嗎?」        

       「這些詞語用『低俗』形容尚有不及,已經庸俗到極致。」9月9日,杜紅超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       

       「正是這些粗鄙化的詞語導致了網絡和所謂主流社會的對立。」他尖銳地指出,「它們不但不能促進網際網路,只能拉低網際網路的層次。」        

       對於飽受粗鄙詞語汙染的網際網路,已在該領域浸潤多年的「老兵」杜紅超頗感痛心:「親眼看著粗鄙詞語日益橫行……最開始網際網路還是一個高雅之地……」他對澎湃新聞指出,造詞者為了滿足所謂的成就感樂此不疲,而網絡媒體和大眾媒體為了流量及發行量提供傳播平臺為其背書,加之缺乏有效的網絡管理,終而導致粗鄙詞語肆意流行。        

       至於「排汙」之策,杜紅超提出最先應該把關的是大眾媒體,「大眾媒體應該負起社會責任,一些粗鄙的網絡用詞不應當成為他們標題中的內容。」        

       

對話杜紅超:

       澎湃新聞:

你在朋友圈中呼籲「不在微信中使用粗鄙或亞粗鄙詞語」。為什麼做出這樣的呼籲?        

       杜紅超:

前段時間我有一種很深刻的感受,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感覺孩子們受網絡的影響愈發明顯,並且(這種影響)已開始(在他們身上)有所呈現。不久前,我兒子跟我說話,我聽他的表述中很多都是遊戲視頻解說中的用語,這讓我尤其感到擔心。        

       語言作為文化傳承的基因,對孩子的影響實際上非常深遠。畢竟網絡不僅是成人的網絡,還要考慮孩子的需要。        

       當下,越來越多粗鄙的網絡詞語大肆流傳,並已成勢。作為一個普通的家長,我感覺在大勢面前無能為力。但作為一個做網絡的人,我認為我還是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比如先從自己做起,從呼籲身邊的人去注意這些事做起。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微信圈發這條狀態的原因。        

       再者,當我看到類似苦逼、逼格、屌絲、屌炸天……這些詞的流傳,讓我感覺到網民是非不分、善惡不分、美醜不分的現狀。對此,我非常憂慮,覺得有必要儘自己的力量呼籲。        

       澎湃新聞:

對於像「屌絲」這樣網絡用詞,《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主編李行健先生用了「低俗」的概念,而你用了「粗鄙」;你跟李先生的概念有什麼區別?        

       杜紅超:

低俗是相對於高雅而言,網際網路也發起過「反三俗」的運動。但事實上,大部分人無法就區分低俗和高雅達成共識,這是仁者見仁的事情。        

       人們大都是世俗的,那麼「俗」這個字很容易在網際網路引發爭議,這種爭議反而起不到作用,讓人有一種自上而下去批評別人的感覺。所以我用了「粗鄙」這個詞。     

       「粗鄙」和「低俗」不完全一樣,普通人很難免俗,但我們可以不粗魯,不粗鄙,可以更光明一些,更具有正能量一些,讓自己成為一個更雅致的人,而不是一個粗魯、庸俗不堪的人。我認為「鄙」字跟庸俗還是有區別的,庸俗到極致才能稱之為「鄙」。試問有些帶有性別歧視的詞語,人們能當著家中女性的面說出口嗎?平時會掛在嘴上嗎?我想是不會的。        

       澎湃新聞:

中國人有一句國罵「他媽的」,這個詞語在網際網路產生之前就存在,並被人們廣泛使用。我們知道語言是交流的產物,本身有場合和語境的考量。那麼有些「網罵」跟「他媽的」異曲同工,只是因為在網際網路上傳播就遭遇抵制是否合理?        

       杜紅超:

你從來不會在《人民日報》的頭條看到「他媽的」這樣的詞語吧?問題在於,現在各式各樣粗鄙的網絡詞語已然「登堂入室」。它們經過一些人的精心策劃,自鳴得意的設計,通過網絡媒體社區編輯的推介到大眾媒體,再得以傳播。而後,這些粗鄙的詞語成為了社會的流行語,(這種流行)就是對文化的侵蝕。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媽的」已經成為了一種侵蝕。而現在我們還在網絡上學習更多這樣粗鄙的語言,生怕不學習就不知道什麼意思,就落後了。如果已經到了這種程度,我們是不是都被裹挾了?我們是不是真的成為了一群越來越沒有主見的粗鄙之人?        

       澎湃新聞:

是網際網路這個介質讓這些粗鄙的詞彙流行開來嗎?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杜紅超:

網際網路只是放大了這種現象。這種現象的背後實際上是教育問題;有些人言論感到壓抑的問題;網絡和大眾媒體為追求流量和發行而喪失底線的問題;該作聲的人不作聲的問題;以及大家習以為常讓「皇帝的新裝」成為藝術的問題等。        

       澎湃新聞:

有一種觀點認為網絡語言雖然粗鄙,很多時候是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矛頭是指向社會不公。「粗鄙網詞」更是無權者的武器。你怎麼看待這種觀點?  

       杜紅超:

我不認同這個觀點。網際網路的確可以成為一些人的武器,但非要以粗鄙的方式才能把其當成武器來用嗎?難道用正常的方式不行嗎?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而言,這個觀點本身就是以偏蓋全的。 粗鄙是什麼?粗鄙是沒有素質之人的武器,他們用這種方式去激怒別人,跟別人同潑婦一樣對罵。

       澎湃新聞:

當下網絡環境總是跟一些負面的評價掛鈎,跟主流社會有對立的趨勢,你在網際網路領域從業多年,是不是倍感痛心?        

       杜紅超:

我親眼目睹粗鄙的詞語在網絡上日益橫行:最開始網絡還被認為是高雅,或者說是先進的;但今天,我們看到包括央視在內的主流媒體,說起網絡就和「黃色」、「謠言」、「不安全」、「病毒」、「隱私」等等掛鈎。        

       這是網絡的本質嗎?這是愛護網絡的行為嗎?肯定不是。        

       為什麼要人為地把網絡和所謂的主流社會對立起來?正是這些粗鄙化的詞語導致了這兩者間的對立。因為在線上滿口髒話的人,如果他在線下滿口髒話就會挨揍。這種壓抑是怎麼產生的?是他的「惡」被壓抑了,所以他要去網絡上宣洩。        

       但是如果說因為不自由就要找地方宣洩,還要別人充分理解。那麼試問,如果我覺得我要通過殺人才能夠宣洩,我可以殺人嗎?        

       粗鄙不能促進網際網路,粗鄙只能拉低網際網路的層次。        

       澎湃新聞:

什麼時候開始流行這些粗鄙的詞彙,有沒有一個時間點?有沒有行之有效的網絡管理?        

       杜紅超:

是從網絡大眾化時代開始的。網際網路在1999年之前,對大部分老百姓而言是一個「別人的圈子」,一個精英或者說專業人士的平臺。但隨著網際網路的升溫,先是進來一大撥想在網際網路上淘金的;接著又來一大撥在網際網路上尋找情感慰藉的;後來又進入了一大撥在網際網路上消磨時間即玩遊戲的人,可以看到網際網路越來越大眾化。        

       但大眾化的同時,網際網路管理卻呈現滯後的狀態,有效管理的缺乏終而導致了這種現象。我認為這與有關部門的欠作為,或者說沒有找到特色的網際網路管理方法是有很大關係的。        

       等到網路遊戲成為網際網路最重要的應用,微博成為每個人都可以發聲的媒體,微信成為每個人交友的方式時,這種(粗鄙網絡詞語流行)的情況就會愈演愈烈。 

       澎湃新聞:

有人說網絡語言有自淨功能,聽之任之即可。你是否認同?應該做怎樣的引導比較合理?     

       杜紅超:

我認為這純粹是瞎扯。        

       如果說一個醜惡的現象,能夠流傳開來,一定是因為其有基礎。根據它的傳播規律,我們能找到一些方法,比如這些粗鄙的語言是怎麼來的?有人發明這些語言的時候有成就感,自鳴得意。

       如何傳播?他們通過社區論壇,以及各種各樣社區化的東西,將這些詞語隨意發出去;而後網絡媒體為了賺取流量,用一些自動的推薦技術或者機制,人為或無意間,讓這些詞語得到更多的傳播機會,進而佔據更寶貴的傳播資源。        

       再者,部分大眾媒體為了自己的發行量甚至出於媚俗,不加以思索。他們其中包括一些文化素質比較高的人,雖然一看就知道這些詞不合適,但缺乏探究精神,只是為了說明自己能夠與時俱進跟得上時代,從而加以傳播,讓主流媒體為其背書後,這些詞語就轉正了。        

       隨後,更多的人為了趕時髦常把這些詞掛在嘴上,以顯示自己不落後於這個時代,這是一系列的傳播過程。如果我們從語言形成的角度來看,在一些關鍵的環節要有人去把關。        

       這些人,我認為不妨從民間入手,由一些意識到這些粗鄙詞彙會對後代、以及社會產生不良影響的人來呼籲、把關。        

       傳播途徑上,最先應該把關的是大眾媒體。大眾媒體應該負起社會責任,一些粗鄙的網絡用詞不應當成為他們標題中的內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換個馬甲網罵也是負能量 學者呼籲不要用粗鄙網絡詞語
    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杜紅超在「朋友圈」呼籲大家不要使用粗鄙網絡詞語。 隨著網際網路的日益發達,網絡語言已經逐漸從「非主流」慢慢走進大眾的視線。有一些網絡語言猶如網絡詞彙「萌萌噠」的詞意一樣「可愛俏皮」,但有些網絡語言恐怕就沒這麼「萌」了,生活中的髒話、粗話,在網絡上換一身衣服,仍然向屏幕那邊的陌生人表達著攻擊和侮辱。對此,網絡紅人、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杜紅超在「朋友圈」發聲,呼籲大家不要使用粗鄙網絡詞語。
  • 專家呼籲「朋友圈」發聲勿使用粗鄙網絡詞語
    當你在網絡上看到「秒懂」、「賣萌」、「躺槍」、「給跪了」、「何棄療」、「毀三觀」、「節操碎一地」時,你儘管未必能理解這些詞的確切含義,但根據字面意思,也能猜出八九不離十。  但當見到「逗比」、「怎麼破」、「怪蜀黍」、「麼麼噠」、「你造嗎」、「去年買了個表」之類的網絡語言時,你恐怕就難於從字面推測其含義了。
  • 網絡紅人籲抵制粗鄙網絡詞語 教授:多學古文
    網絡紅人、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杜紅超近日在朋友圈中呼籲,不要使用粗鄙網絡語!進而對其下了「重判」:粗鄙網詞是無素質者的武器。這一發聲霎時引發熱議。恰好近日也有街坊向記者訴苦:女兒總在微信上用「天書」網絡語與自己交流,實在太難理解了!身邊的你,對此怎麼看?
  • 意見 專家呼籲抵制"你妹""蛋疼"等網絡用語
    近年來,網絡大大拓展了詞語的傳播範圍,加快了語言的傳播速度。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網絡上就會出現一些新興詞語。
  • 網絡謾罵惡意中傷粗鄙低俗 網絡低俗語言須"卸載"
    原標題:網絡低俗語言須卸載  6月2日,在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指導下,由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主辦的淨化網絡語言主題座談會召開。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粗鄙丨對不起,這些詞我們不好意思出現在標題裡……
    但也有評論員表示,我們應該對網絡熱詞多一些寬容。北京晨報馬進彪的評論文章稱,比如「小鮮肉」這樣的詞,它到底是好詞還是壞詞?當人們使用它的時候,更多地也是出於主觀表達的碎片化需要。在文化多元的時代,於現實生活中,如果僅僅使用有確定意義的詞,就根本包容不了生活的各種狀態,這也是網絡流行詞出現的社會生活基礎。對於網絡語言的問題,有網友表示,人家美國對於詞彙的態度是十分自由的。真的是這樣嗎?
  • 專家談粗鄙網絡用語流行:某種意義上是社會放縱
    ——澳門理工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詞彙學與詞典學研究中心主任、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漢語語彙分會主任委員周薦專訪  日前,在國家網信辦主持召開的「淨化網絡語言」座談會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按照原發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瑪」、「屌絲」、「逗比」、「磚家/叫獸」的轉發率最高,均超過千萬次。
  • 別拿粗鄙低俗當個性表達
    昨天,在國家網信辦主持召開的「淨化網絡語言」座談會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指出,網絡低俗語言的使用主要表現為,以情緒發洩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
  • 中國戲曲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擴大會
    1987年9月學會會長工作會議決定第一屆常務理事擴大會1987年11月在徐州召開,後因部分常務理事準備參加中共十三大而延期。1988年2月25日學會會長工作會議決定1988年6月14—17日在徐州召開。會議由中國戲曲學會主辦,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戲曲學會協辦,徐州市文化局承辦。
  • 【關注】中國認知傳播學會2017年會召開
    開幕式 主辦方/攝5月27日至29日,中國認知傳播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暨國際認知傳播高端論壇在天津南開大學舉行。
  • 網友對流行語意見不一 有人認為粗鄙有人認為合理
    現在,一些褒義詞或中性詞也遭遇了粗鄙的隱喻。這不是網絡帶來的,而是有很多人願意接受並傳播這些賦予全新含義的詞彙,而且不免商業營銷的推波助瀾。我們不能為了趕時髦而使用那些生造的詞彙,而要多學習博大精深的漢語。使用傳統的詞語,能簡潔優美地表達了同樣含義,能讓他人刮目相看。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屆第五次理事擴大會議紀要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屆第五次理事擴大會議於2020年10月19日下午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學會各分支機構、單位會員及地方學會的理事、會員代表和負責人共計260餘人參加了會議。
  • 關於速推薦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理事的函
    ,並於適當時間在北京召開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現就推薦學會理事的 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理事候選人產生原則:有廣泛代表性,體現老、中、青結合,理論工作者與實際工作者結合,涵蓋民族教育不同辦學層次、學科領域和不同發展水平地區。
  • 光明日報:不能讓粗鄙語言大行其道
    特別是在一些娛樂節目中,不僅大量使用粗鄙的網絡詞彙,而且還有所發展和放大,與網絡虛擬世界形成呼應之勢。網絡內外已經混為一體,無所不在的粗鄙詞彙正瀰漫於我們的生活、改造我們的文化。長此以往,必然導致人行為的粗鄙化,導致文化的退化,這種現象十分危險。漢語一個顯著的優勢是具有強大的包容性。
  • 內容黃金時代的困境:拿著粗鄙當精緻
    在這個內容的黃金時代,正能量走偏了會有意識形態扭轉,可是內容泛濫導致的粗鄙化,卻似乎沒人關心。這是幸之不幸,卻也幸之又幸。除此之外,更令人擔憂的是,有個更重要的問題正在被忽略:在這個內容的黃金時代,正能量走偏了會有意識形態扭轉,可是內容泛濫導致的粗鄙化,卻似乎沒人關心。這是幸之不幸,卻也幸之又幸。以至於許知遠質疑這個時代正在粗鄙化,反而收穫了排山倒海般的嘲諷。
  • 堵住粗鄙網絡用語不能只靠傳統媒體
    日前,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主辦的「漢語盤點2016」評選結果揭曉,2016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和十大網絡用語等悉數出爐。揭曉儀式上,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表示,特別反感「小鮮肉」、「顏值」等網絡詞語。別說語言專家,就連我們也一樣一樣的,聽不慣見不得受不了「撕逼」、「逼格」這樣粗鄙的文字招搖過市。
  • 瑞思英語成為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
    思英語教育總部勝利召開11月28-30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京召開,「新時代教師隊伍發展戰略研究」分論壇在瑞思教育總部同期順利開展。瑞思教育作為民辦教育企業代表受邀作大會主題報告並進行成果展示,被授予「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
  • 網絡語言與政治傳播的關係探究
    我國的主流媒體作為政治傳播的主要陣地,為了適應群眾閱讀習慣和信息獲取方式的轉變,也要不斷優化政治修辭,進行語言上的革新。例如《人民日報》就進行過不少改革和嘗試,它的多次改版,以及「走轉改」的文風改變都體現了對讀者的重視。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也要求我國的政治傳播主體學會運用新型的網絡詞彙、網絡語調來結構自己的傳播主題,創新政治傳播的語言範式。
  • 半月談|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半月談記者 蔣芳 貝赫以對方母親為圓心、直系親戚為半徑、生殖器為主武器、意淫為主技能,配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動詞及名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
  • 半月談 |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半月談記者 蔣芳 貝赫以對方母親為圓心、直系親戚為半徑、生殖器為主武器、意淫為主技能,配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動詞及名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