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粗鄙網絡用語流行:某種意義上是社會放縱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澳門理工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詞彙學與詞典學研究中心主任、全國語言文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漢語語彙分會主任委員周薦專訪

  日前,在國家網信辦主持召開的「淨化網絡語言」座談會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按照原發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瑪」、「屌絲」、「逗比」、「磚家/叫獸」的轉發率最高,均超過千萬次。而且,低俗化網絡語言已經開始向部分紙質媒體轉移。如何看待這種網絡語言的大狂歡現象?

  A

  網絡語言有低俗化傾向

  羊城晚報:最近,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網絡低俗詞語排行榜中,「尼瑪」、「屌絲」、「逗比」、「磚家/叫獸」位列榜首。您是否認同網絡語言正在朝著低俗化的方向發展?

  周薦: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漢語也是非常優美、典雅的語言。中國古代的「漢」語是有雅俗之分的,《論語·述而第七》有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古人也非常重視語言,把它作為自己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春秋時代的「雅言」,就是雅正的語言。可惜美好的社會風氣,典雅的語言,被「文革」這樣的汙染源毀掉了。改革開放之後,黨和政府花了大氣力撥亂反正,社會風氣的好轉已收到成效,但語言的汙染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清理好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網絡語言剛剛進入社會時,並沒有多少很低俗的詞語。翻翻於根元教授編纂的《網絡語言詞典》,一看便知。很遺憾,我們的網絡語言,在拜金主義浪潮的推動下,在俚俗文化的影響下,近些年來確有低俗化發展的趨勢和傾向。

  羊城晚報:不少網絡低俗用語是髒話的諧音或變體,但今天這些詞似乎登堂入室被人們隨意使用,不僅在網絡上,現實生活中也常常能聽見。是因為人們對漢語文化已經沒有敬畏之心了嗎?

  周薦:古人敬惜字紙,出言也十分謹慎。今人的禁忌心理比起古人來,的確是天差地別。從一個角度看,放言任性,似乎是思想解放,衝破思想牢籠的表現;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該有的禁忌沒有,導致一些人口無遮攔,語言汙染致社會出現某種不該出現的混亂,也是要不得的。

  前不久有北京某大學的「三媽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堅決地回了一個排比句。指望用粗口話來吸引眼球,博取噱頭,結果恐怕只能令大眾對其愈加厭惡。說這些人對漢語文化沒有了敬畏之心未必準確。準確地說,在這些人心裡不光是沒有了中華文化,甚至連文化究系何物恐怕都不甚瞭然。

  B

  粗鄙網絡用語流行的原因

  羊城晚報:您認為這些粗鄙的網絡用語如此流行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周薦:網絡詞語主要是在青年中流行,而網絡本身又有一定的私密性,這易使網絡語言的使用者少了諸多禁忌。假如他與父母輩的人交流用的是網絡用語,他還會選擇粗鄙的詞語嗎?假設網絡語言是公開的,沒有任何私密性,使用者還會百無禁忌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粗鄙的網絡用語近來愈趨流行,一方面說明社會的多元、包容;另一方面,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社會放縱,甚至有失控的風險。因此,我認為該有的管理要到位,該做的事要做完善,不能不作為。

  我們曾對海峽兩岸兩部著名的語文詞典的收條情況作過研究。兩岸都是中華文化的傳人,但兩岸語文詞典對典雅詞語的態度卻有不同。臺灣的《新編國語日報辭典》收取了為數眾多的雅詞語,而這些雅詞語絕大多數是漢語史上源遠流長、代代流傳下來的,而非臺灣地區自造的。《新編》收詞語50960個,其中雅詞語有9981個,約佔詞語總數的19.59%。大陸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收條目65000餘,其中雅詞語有5781個,約佔該版《現漢》收條總數的8.89%。從這個數字的比較上不難看出,《新編》和《現漢》對雅詞語的關注度是有差別的。

  在一個時期內,傳統文化丟掉了,導致鄙俗文化泛濫;表示傳統文化的詞語廢棄了,導致鄙俚語言流行。這教訓是沉痛的。如今網絡詞語等引發的鄙俗表達問題,或與此有很密切的關聯。

  羊城晚報:除了年輕人認為熟練使用網絡流行語讓自己顯得時尚,跟得上潮流,還有媒體將這類低俗詞語用在文章標題吸引眼球,其中以娛樂新聞為多,比如「綠茶婊」、「撕逼」、「小婊砸」,等等。您認為這些網絡低俗用語是否可以出現在媒體上?

  周薦:如果說對年輕人在網絡上的用語,社會還可以有一定的容忍度的話,紙媒將一些粗鄙的詞語用在文章的標題上,是絕對不可原諒的。因為紙媒的受眾不僅僅是年輕人,而是全方位的,男女老幼、各界人士,涵蓋全社會。無可否認,紙媒有著教化之功。容忍粗鄙詞語泛濫,對社會風氣來說不啻是一場災難,甚至可以說是犯罪。

  C

  對網絡詞語要區別對待

  羊城晚報:除了低俗語言,類似「潛水」、「美眉」、「菜鳥」這些詞已經被廣泛接納和使用了,網絡似乎也為語言的創造性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周薦:「潛水」、「美眉」、「菜鳥」和「屌絲」、「綠茶婊」、「撕逼」雖都屬網絡用語,但前者通俗,後者鄙俗;前者大眾耳熟能詳,後者絕大多數人會心生牴觸;前者為語言增添了新的活力,後者卻是語言的垃圾、贅疣,不及時清理將貽害無窮。對網絡詞語一如對其他類別的詞語一樣,要區別對待,不可一概而論。

  羊城晚報:有觀點認為,網絡語言的本質是種「社會方言」,它僅僅在某個地域或場域中流行,是某個特定群體共用的表達符號,和方言的情況很相像,您認同嗎?在您看來,網絡用語的使用應當存在邊界嗎?

  周薦:如你所言,網絡語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方言,它僅僅在某個地域或場域中流行,是某個特定群體共用的表達符號。但是,它與方言存在質的不同。通常所講的方言,是地域性的,無論在語音、詞彙、語法等方面都與共同語存在差異,方言間也存在著一些不同。語言學上所講的社會方言,一般是階級習慣語、黑話、各個社會階層和集團的用語,等等。網絡語言這種社會方言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方言也存在差異:網絡語言既有使用者的限定,也有使用場域的限制,還有流布手段上的限定。

  網絡語言的使用理所當然要有一定邊界。這裡的邊界是指,純粹的網絡詞語應該讓其在網絡中存在。而那些已經衝出網絡,進入人們話語活動中的詞語,例如「拍磚」、「神馬」、「腦殘」、「美眉」,實際上它已不再是純粹的網絡詞語,一隻腳已邁出了網絡的領域,當然也應該允許它有新的更廣大自由的使用空間。

  羊城晚報:在網絡還未普及的年代,新詞語的產生和傳播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但如今幾乎是瞬間發生的,這給現代漢語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好處與壞處?

  周薦:新詞語的新鮮感是有時間性的。一般而言,社會變動愈快,新詞語產生得愈多,新與舊的更替率就愈高,新詞語新鮮度消釋得也就愈快;反之,社會變動愈慢,新詞語產生得愈少,新與舊的更替率就愈低,新詞語新鮮度消釋得也就愈慢。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裡,一個詞語從出現到為這個民族的絕大多數成員熟知,所需要的時間遠比一個相對開放的社會要長,因而,該詞語在封閉社會裡的新鮮感要比在開放型的社會裡消亡得慢。一個封閉性的社會,新詞語的產生不會是全方位的,因而,既有的詞語為新詞語所替代的機率也是較低的。

  而當社會走在正常的軌道上的時候,新詞語既是全方位的,變化和更新的速度也是較快的。網絡出現在社會高速高度發展的今天,網絡詞語更不是封閉的社會所能擁有的,因此,網絡新詞幾乎是瞬間便可紅遍全國甚至全球。這樣一種詞語更換的速率,堪稱詞語爆炸,對於我們知識經濟時代是必須的,對於我們自身的知識更新是必要的。我們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要積極掌握新詞語,同時也要沙裡淘金,要取精用弘,要化腐朽為神奇,要以拿來主義的精神使之為我所用。

  眾議

  能豐富漢語的詞彙

  要以平常心看待這些網絡語言,語言本身就不是一潭死水,網絡語言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是網民的一種創造,它能豐富漢語的詞彙。但其中也有一些糟粕,首先媒體就不要去傳播它。健康的、有生命力的語言必須是通俗又不粗俗、生動又不下流。

  大部分拉低智力

  漢語確實美,我讀《陶庵夢憶》,每每被迷到顛倒迷離,《紅樓夢》、《水滸傳》、《海上花》,甚至我重讀《儒林外史》,都有著畫面不可思議穿過你腦後勺的另一個更高維度的電影感。

  我自己也已經被網絡語言給「衝擊」到了。主要是文學出版量的萎縮,銷量低到無法讓一個以前可能靠純文學寫作的年輕小說家維生。但是在臺灣,這一切都發生在網絡之前,或萎縮得還沒有那麼鋪天蓋地的初期。愈簡單的內容愈好賣,全球化的暢銷翻譯小說也是,那真的是把所謂純文學的根須所抓附的土壤全刨空了。

  現在大家開始擔心網路的話語簡單化,其實看看我們的電視節目,或是過去二十年大型連鎖書店所謂排行榜暢銷書——好大的資源和宰制力,內容大部分是將智力拉低的。網路只是一種媒介革命,我這代人恰好生在這個人類全景改變的時期,沒有前人經驗可依循。

  它是單一個體的生命時間所不能掌握、閱讀的海量資訊,即使像卡爾維諾、博爾赫斯那樣的百科全書派小說家,窮其一生妄圖蓋起虛擬圖書館,都沒轍。並不是古人都是聰明的,他們或許是在較狹量的資訊世界,窮其精力專注做一件事。

  現在的每個網民,像古代被累死的皇上,每天需要閱批上萬來自四面八方的奏摺。每天通過眼球和腦袋接收的資訊量那麼大,精疲力盡,自然沒力氣讀比較複雜的純文學了。

  消減語言的嚴肅性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面對目前海量圖文信息和網絡文學的衝擊,我擔心語言正逐漸失去嚴肅性、經典性和殿堂性,文學語言亦隨之失去鮮明的個性和詩性。用復旦大學中文系郜元寶教授的話說:「開放的社會最不缺的東西,或許就是語言了。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作家寫作時必定有許多紛至沓來的語彙和語法誘惑著他,有許多語言的碎片在他周圍漫天飛舞。但是,在這種語言氛圍中,並沒有他最親近的語言。他奮力謀求個人語言的某種整體性效果,留給讀者的卻往往是極易解散的語言堆積物。語言太多了,好語言太少了。」

  中國小說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鮮有小說文本進入經典化殿堂,除了意識形態等政治因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問題或語言缺乏個性和詩性,尤其缺乏個人化詩性。今天網絡語言的衝擊,也對不少作家的寫作產生了影響。這種流行語的衝擊,消減了語言的嚴肅性,對小說的發展並非好事。

  究竟

  網絡低俗語言的四個來源

  網絡低俗語言產生共有4大途徑:一是生活中的髒話經由網絡變形而受到廣泛傳播,例如「草泥馬」、「尼瑪」等詞語同音利用;二是詞語因輸入法運用而呈現出象形創造,例如艹、「我屮艸芔茻」、「我凸(艹皿艹)」;三是英文發音的中文化、方言發音的文字化使網絡低俗語言不斷翻新,比如「碧池」、「滾粗」;四是網民自我矮化、諷刺挖苦的創造性詞語,如「屌絲」、「土肥圓」、「矮矬窮」等。

  網絡語言環境中低俗語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緒發洩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三方面的現象。

  何 晶

相關焦點

  • 堵住粗鄙網絡用語不能只靠傳統媒體
    日前,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人民網主辦的「漢語盤點2016」評選結果揭曉,2016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和十大網絡用語等悉數出爐。揭曉儀式上,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王蒙表示,特別反感「小鮮肉」、「顏值」等網絡詞語。別說語言專家,就連我們也一樣一樣的,聽不慣見不得受不了「撕逼」、「逼格」這樣粗鄙的文字招搖過市。
  • 專家呼籲抵制網絡用語 還能不能讓人好好說話了
    ,某專家發出呼籲,抵制「你妹」、「蛋疼」等粗鄙、低俗的網絡語言,還網民一個純淨的網際網路環境。可以說,表情符號的誕生,是網絡用語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這種網絡通用語言幾乎奠定了未來網絡用語的發展方向,那就是通俗易懂,形神兼備。從某種意義上說,表情符號可能就是網絡用語的鼻祖了。
  • 意見 專家呼籲抵制"你妹""蛋疼"等網絡用語
    網絡語言或致學生溝通障礙  隨著網際網路越來越廣泛地介入人們的生活中,網絡語言也以一種不同於傳統語言的方式呈現,並從網上流行進入到網下日常生活中。  「『MM』、『打醬油』、『杯具』……這些流行於網絡的詞語頻頻出現在學生的口頭上、作文中,有時還真被這些莫名奇妙的詞語難住了。」
  • 粗鄙丨對不起,這些詞我們不好意思出現在標題裡……
    前些日子,2016年度十大流行語、十大新詞語和十大網絡用語等火熱出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漢語盤點2016」活動專家祝華新說:「在我們這個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的國度,實在不忍看到『撕逼』、『逼格』這樣粗鄙的文字招搖過市。」玷汙純潔性?粗鄙?專家們這樣的評論,令網友們瞬間炸開了鍋。
  • 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杜紅超:「粗鄙網詞」是沒素質人的武器
    「正是這些粗鄙化的詞語導致了網絡和所謂主流社會的對立。」他尖銳地指出,「它們不但不能促進網際網路,只能拉低網際網路的層次。」        問題在於,現在各式各樣粗鄙的網絡詞語已然「登堂入室」。它們經過一些人的精心策劃,自鳴得意的設計,通過網絡媒體社區編輯的推介到大眾媒體,再得以傳播。而後,這些粗鄙的詞語成為了社會的流行語,(這種流行)就是對文化的侵蝕。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媽的」已經成為了一種侵蝕。而現在我們還在網絡上學習更多這樣粗鄙的語言,生怕不學習就不知道什麼意思,就落後了。
  • 網絡紅人籲抵制粗鄙網絡詞語 教授:多學古文
    網絡紅人、中國網絡傳播學會理事杜紅超近日在朋友圈中呼籲,不要使用粗鄙網絡語!進而對其下了「重判」:粗鄙網詞是無素質者的武器。這一發聲霎時引發熱議。恰好近日也有街坊向記者訴苦:女兒總在微信上用「天書」網絡語與自己交流,實在太難理解了!身邊的你,對此怎麼看?
  • 十大網絡用語:一閃而過的流行
    每到年終歲末,都有相關機構或媒體進行類似「年度十大流行語」「年度十大網絡用語」的評選,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慣例。從年終回顧的角度看,這些網絡用語都是過去一年網民生活、網絡生態的一種反映,帶著時代特色,折射出社會的變革與進步。所以,評選當年網絡流行用語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    網絡用語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高度流行;二是速朽。
  • 網絡謾罵惡意中傷粗鄙低俗 網絡低俗語言須"卸載"
    現象:三類網絡低俗語言汙染網絡空間  針對網絡低俗語言使用現象,單學剛認為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以情緒發洩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二是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三是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  偶爾打開貼吧、微博以及時事熱點網民評論欄,隨處可見低俗、暴力以及侮辱性詞語,這些評論並沒有提出有依據的論點,也不以邏輯為根本。
  • 專家呼籲「朋友圈」發聲勿使用粗鄙網絡詞語
    當你在網絡上看到「秒懂」、「賣萌」、「躺槍」、「給跪了」、「何棄療」、「毀三觀」、「節操碎一地」時,你儘管未必能理解這些詞的確切含義,但根據字面意思,也能猜出八九不離十。  但當見到「逗比」、「怎麼破」、「怪蜀黍」、「麼麼噠」、「你造嗎」、「去年買了個表」之類的網絡語言時,你恐怕就難於從字面推測其含義了。
  • 頻繁使用網絡用語 遇事只會「哈哈哈」「嗯嗯嗯」?
    受訪者C:不是語言貧乏而是更新換代了某種意義上說,網絡用語雖然有時幽默活潑,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內涵的問題。很多習慣於使用網絡用語的年輕人,偶爾說句成語都覺得不習慣,因此語言貧乏的現象便出現了。網絡用語豐富了我們的語言 但也不意味著可以放縱濫用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教授劉興均在接受天府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使用網絡用語成為普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一種創新,並被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接受。「現在的年輕人都追求標新立異,我們應尊重他們的創新表達方式。」
  • 網友對流行語意見不一 有人認為粗鄙有人認為合理
    有人認為,網絡流行語是粗鄙的,不應該進入現代漢語和生活中。對此,你怎麼看?我們在微信公眾號「中青評論」上發起了討論,下面是網友們的回覆。  @晉囍:網絡流行語,有可能是符合主流價值取向的,也可能儘管眾人皆知,卻有些上不了臺面。其取捨過程也是價值判斷的過程,但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規範,不能光是咬文嚼字的專家說了算,還應該考慮大眾的接受度,以及在信息交互中會不會出現變異。還沒有網絡流行語時,溫婉賢淑的「小姐」、志同道合的「同志」等名詞已被貼上了另類標籤。
  • 新奇用語說火就火 網絡流行語又翻新花樣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說,很多網絡用語相當於古已有之的曲藝節目、街頭藝術中插科打諢的一支,它能將已有的「價值」加以消解,通過模仿、揶揄的方式博得受眾一笑,從而緩解緊張氣氛,維護輕鬆日常的人際關係。例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將友誼破裂所帶來的沉重消解,而賦予其輕鬆、可愛、調笑的風格。  在現實生活中,適當地使用網絡語言也能讓信息傳達得更加順暢。
  • 別拿粗鄙低俗當個性表達
    昨天,在國家網信辦主持召開的「淨化網絡語言」座談會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了《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網絡低俗語言調查報告》指出,網絡低俗語言的使用主要表現為,以情緒發洩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
  • 人民日報:利用網絡流行語更好凝聚社會共識
    從語言學角度看,語言是傳播信息與思想的工具與載體,語言流行是語言所蘊含的信息與思想引起人們共鳴的結果。網際網路時代,諸多網絡流行語在網民中流傳。同時,很多網絡流行語因其詼諧性、創新性與簡潔性而從線上流行到線下,在現實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形成一種生動的語言景觀。網絡流行語記錄當前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媒體關注的熱點,反映社會變遷和人們對事物認識的變化。
  • 規範網絡用語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談幾點體會:     要高度認識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的重要性。這種以醜為美、以低俗為流行的價值取向,會降低我們的文化高度和文明品質,使千年流傳下來的中華文明變了味兒。     網絡低俗語言在某種程度上是現實語言生活低俗一面的網絡再現。
  • 光明日報:不能讓粗鄙語言大行其道
    他在提案中這樣寫道:「打開網絡,詞彙用語幾乎日日新,有很大一部分卻朝著低級、汙穢的方向發展,髒話、下流的話,在網絡世界俯拾皆是。『屌絲、撕逼、逗逼、最苦逼、尼瑪、臥槽、草泥馬……』等等汙穢不堪的詞彙隨處可見,已經發展到無法忍受的程度,令人痛心。」語言用詞的粗鄙化現象不能不重視了,因為它正逐漸從虛擬空間進入現實世界。看看現在的小說、報刊、電視、文藝節目,正逐漸被網絡語言融入。
  • 【文化觀察】整頓網絡用語被濫用,請先從春晚下手
    這兩個標題已經把這個事說的很清楚了:在一次活動上,專家對網絡用語的泛濫表示了擔憂,對「網絡用語的流行,會給漢語帶來怎樣的影響?」這個問題,深表憂慮。很明顯,專家們對網絡用語是警惕的,認為過度使用網絡詞語,以及人們過度使用網際網路的習慣,會使漢語有被侵襲,甚至被玷汙的風險。
  • 「人艱不拆」等詞被教育部點名,專家:對網絡用語要寬容但不能縱容
    《答覆》中稱,「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對語言文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既出現了一些可以反映時代特徵、傳播正能量的新詞新語,如『給力』『點讚』『硬核』等,也出現了一些不規範、不文明的誤讀誤寫誤用現象,如『人艱不拆』『十動然拒』等生造晦澀的詞語,甚至是一些低俗的語言,對網絡生態環境,以及社會語言生活和文化安全產生了不良影響。」對此,教育部、國家語委高度重視,採取積極措施加強引導。
  • 向網絡不文明用語SAY NO!銀海學子「小項目 大智慧」
    7月15日,《光明日報》發表文章《不能坐視粗鄙的「祖安文化」侵蝕校園》。當代社會,學生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他們無法分辨這些信息的優劣,就更加容易受到低俗、粗鄙的「偽文化」的影響。為了提高校園文化生活質量,使校園文化內容健康、格調高雅、豐富多彩,提高校園師生文明程度。
  • 「社會」作為網絡用語代表什麼意思?
    其中以快手和抖音最為流行。其實類似於社會這樣的網絡用語就是從這樣的軟體裡傳播出來的。經常會把這兩個字形容給那些交際能力比較強社會關係網比較大的人形容他們。其實這句話也包含了片面的貶義詞。但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因為這句話似乎也把人看作老江湖,老油條,這樣的比喻,形容一個人老奸巨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