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信息量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或多或少會受到網絡用語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使用網絡用語表達思想情感。
一項調查顯示,年輕人之間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網絡用語交流,有超75%的人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語言貧乏的表現是:超60%的人認為自己基本不會說詩句,超55%的人認為自己不會用複雜的修辭手法。
「奈何本人沒文化,一句哈哈行天下。」那麼,你是一位頻繁使用網絡用語的人嗎?有沒有感覺到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呢?
受訪者A:
看似能說會道也有語言貧乏的時候
什麼不叫什麼,叫「蝦米」「神馬」;喜歡不叫喜歡,叫「稀飯」「宣」;厲害不叫厲害,叫「牛×」「666」;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強」;支持是「頂」,強烈支持是「狂頂」;第一是「沙發」,第二是「板凳」,第三是「地板」……在網際網路上,不少人喜歡用文字、諧音、字幕、數字、符號等特殊組合進行彼此交流,這種詼諧、逗樂的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特定的網絡用語。
成都白領孔女士接受天府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即使她在同事眼中算得上是一位能說會道的部門帶頭人,但也會有語言貧乏的時候。「腦子裡想到某一件事情時,有時候真的不能很利索地說出來,感覺以前從書本上積攢起來的語言都忘得差不多了,自己可能或多或少也受到網際網路用語的影響吧。」
「我平時也經常上網,在網上也直接或間接的接觸到很多網絡用語,可能是自己過於死板吧,基本上不會使用或很少使用網絡上的一些流行語。」孔女士說,「明明有時候你很正經地在和他聊天,對方卻頻繁地使用『哈哈哈』『嗯嗯嗯』『呵呵呵』來回覆你,很多時候不太理解。」不過她也坦言,真遇到很高興的事情,也會發「哈哈哈」或發個表情包回復對方,但在朋友圈裡,她算是使用網絡語最少的了。
受訪者B:
都在使用網絡語說個成語就好奇怪
在成都做網絡維護工作的孟先生告訴記者,雖然成語、詩詞都是他很喜歡的文字藝術表達方式,但他平時說話直來直去,想著什麼說什麼,基本上不會說成語、詩句,平時說話更不會刻意用一些修辭。
「有時候自己會在朋友圈裡發一些詩句,比如上周和朋友去龍泉看桃花,拍了很多照片,發朋友圈時寫了一句:桃花一族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不得了,不少朋友點讚留言,大部分留言都是『洗刷』我文採飛揚之類的。」孟先生坦言,「有時候和朋友些說話,突然說了一個不太常用的成語,分分鐘被朋友些笑話,因為大家都不說,你突然冒出一個成語有一點奇怪。」
孟先生表示,雖然他不會主動去使用網絡用語,認為這是一種幼稚不成熟的表現,但在生活圈裡,大家都在廣泛使用時,他也會受到影響,變得「不好好說話」。「比如『這樣子』說成『醬紫』,『謝謝』說成『三克油』,『同學』說成『童鞋』等。」「網絡用語說多了,有時候真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了。」
受訪者C:
不是語言貧乏而是更新換代了
某種意義上說,網絡用語雖然有時幽默活潑,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內涵的問題。很多習慣於使用網絡用語的年輕人,偶爾說句成語都覺得不習慣,因此語言貧乏的現象便出現了。
不過大四學生方藝(化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我看來,現在的年輕人語言並沒有越來越貧乏,只不過是我們的語言更新換代了。」方藝說,「現在,我們同學之間的溝通肯定都會使用網絡用語,而且用得還不少。我覺得網絡用語比較形象、有創新性、言簡意賅、也容易懂。比如『喜大普奔』這個用成語拼湊起來的網絡流行語,其實大家都知道是要把很高興的事情相互分享告知。有了這個網絡用語後,大家就不用說『喜出望外、大驚失色、普天同慶、奔走相告』這麼長的了。」
除此之外,方藝還例舉了平時常用的幾種網絡語類型。比如「數字型」:「就是」寫成「94」,「拜拜」寫成「88」;「字母型」:「拍馬屁」寫成「PMP」,「男友」寫成「BF」;「數字+字母型」:「謝謝」寫成「3Q」或「3X」,「我也一樣」寫成「ME2」等。
方藝同時表示,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環境下,雖然更多年輕人之間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網絡用語來交流,但網絡語言低俗化現象也比較突出。
網絡用語豐富了我們的語言 但也不意味著可以放縱濫用
三亞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教授劉興均在接受天府早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網際網路時代,使用網絡用語成為普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一種創新,並被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接受。
「現在的年輕人都追求標新立異,我們應尊重他們的創新表達方式。」劉興均認為,流行網絡用語並不是對傳統語言的一種侵蝕,恰恰相反,網絡用語在豐富我們的語言。「一些從網絡上創生的充滿積極向上力量的流行語言、網絡熱詞等,也在充實著我們原本的語言體系。」
「我認為,我們並不存在語言貧乏問題,而更多是代際溝通問題。我記得有一次無意間聽到我的學生說了「撒狗糧」一詞,當時就給我造成了理解困難,隨後上網查了才知到,大概是『秀恩愛』的意思。」劉興均繼續說,「所以網絡語的表達往往也是適應題旨情境的,只要自己分清楚了在什麼場合或什麼角色關係中如何進行語言表達,就不會存在溝通障礙了。因此我也認為,語言的自然發展一定是健康的,無需杞人憂天,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另外,劉興均也表示,尊重網絡用語表達的自由,也並不意味著可以放縱濫用。現在網上仍有一些不規範甚至粗俗化的網絡用語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所以如何有效淨化網絡語言環境也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社會問題。
連結
2018年十大流行語「錦鯉」「佛系」「槓精」等均上榜
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如約發布2018年十大流行語,命運共同體、錦鯉、店小二、教科書式、官宣、確認過眼神、退群、佛系、巨嬰、槓精,入選今年的十大流行語。
《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表示,十大流行語的收選原則,是從語言學及社會學價值兩方面考量的。從語言學價值來說,首先結構上要有創新。如「官宣」「槓精」「佛系」,都是漢語中的新結構。其次,語義上有創新。如「退群」「巨嬰」「錦鯉」「店小二」,雖然是漢語中的舊詞,但其流行語義是嶄新的。最後,用法上有創新。如「確認過眼神」「教科書式」就是漢語中的嶄新用法。
確認過眼神
2018年走紅網絡的「確認過眼神」,僅表示「確認過」「甄別過」的意思,與「眼神」不一定有關。「確認過眼神」的流行,反映了人們面對良莠不齊的海量消息甚至虛假信息時希望得到「確認」「甄別」的心理。
佛系
「佛系」是一個外來詞。「佛系」義指「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不苛求、不在乎、不計較,看淡一切,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佛系」迅速引爆網絡,並顯示出超強的構詞能力,「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人生」「佛系乘客」「佛系父母」以及「佛繫戀愛」「佛系養生」「佛系養魚」「佛系購物」等等,層出不窮。
槓精
「槓精」2017年已出現。2018年4月有人在網上發表了一幅調侃「槓精」的漫畫:一女生向一「槓精」表白,並要求去見他的母親。「槓精」說:唯獨這件事不可以,因為「槓精」不配擁有母親。「槓精」迅速走紅。「槓精」的流行是人們對這種行為的反感所致。
■天府早報記者朱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