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帖稱,自己在微信中回復了老闆一個「嗯」字,結果被老闆批評:「和領導和客戶都不要回復『嗯』,這是微信的基本禮儀」。當事人表示不能理解,準備走人。不過,不少網友覺得老闆說得沒毛病。(見6月4日《中國青年報》)
微信聊天包括回復並沒有規範的禮儀,但網友集思廣益,不斷總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比如,回復「好」表示「我同意了」,「好噠」表示「我開心地同意了」;「嗯」代表「我知道了」,「嗯嗯」則意味著「我愉快地知道了」;如果跟你回復「嗯」或「哦」,對方基本就要關掉對話框了;如果是「嗯嗯」或「哦哦」,就感覺還想跟你聊……這種網絡社交被專家稱為「泛社交」——詞語被重新定義,禮儀被重新構建。
其實,很多時候多一個字或少一個字的回覆,每個人在內心裡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溫度。在人際交往中,「尊重對方」「有禮貌」是基本要求。微信回復「嗯」或者「嗯嗯」,看似差不多,結果卻可能不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新聞中這位網友被老闆批評的原因。至於其「表示不能理解,準備走人」,也只能說明當事人網絡社交知識的欠缺,還須學習錘鍊。
微信裡,對不同的人,說話的語氣和方式當然可以有所不同,比如親人、密友之間可以隨意一些,但對前輩、同事或者上級,則應把握好分寸。對有些人來說,微信社交禮儀這門課還真得補一補。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蕾切爾·格裡夫說:「由於電子通信的本質所限,人際交往中的種種細微之處可能在網上遺失。本來在喝咖啡時和朋友隨口說的一句話,就算朋友誤解也能及時澄清。可是一旦到了網上,那句話就會永遠存在下去,許多人都會看到並產生誤會。」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不斷更新的規則,微信時代的我們需要在這些變化中彼此觸碰,了解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社會如何發展,對人真誠和有禮貌是永恆不變的規則。
正如很多母親會告誡自己的孩子:任何地方碰到同事、熟人都要主動打招呼,要誠懇、有禮貌。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對現實人際交往有教育意義,對網上社交也有參考價值。(付彪)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