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與一個年輕姑娘約飯,姑娘扔給我一個重磅,她說:「喬姐,我裸辭了。」這讓我很意外,要知道眼下大環境如此不好,而姑娘所供職的平臺其實還不錯,我問為什麼,她說:「我感覺在這學不到東西了,再呆下去不過是反覆重複自己,我不怕吃苦,但真的怕這種消耗,我會覺得自己沒有長進,我甚至覺得現在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到這工作一年能力和我都是一樣的……」
我完全能理解她,不管大環境順不順,這是很多職場人的瓶頸——公司的發展與個人能力的提升很多時候並不是一致的。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年長的人跟我感慨,說「你們年輕人現在做事情沒有長性,工作熱情也不高,黏性也不高」,我當時回復他的是「不是年輕人工作熱情不高,而是公司給員工安排的工作越來越難以滿足年輕人自我提升的節奏和需求」。比如一個人會做五件事,而且這五件事他都能完成得很好,他給自己的綜合預期是可以融合完成做這五件事的能力,以此來自我展現以及標價,但公司對員工的要求是,你只需做好這一件事,這是你的崗位職責,其他事情,即便你能比別人做得更好,但那不是你崗位職責範圍內的事情,所以你不要插手。
公司有公司的邏輯章程,但在這一點上,尤其在當下網際網路時代大家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執行便捷的背景下,公司對員工的專項崗位要求,確實很難滿足員工對自己的自我發展規劃,也就很快會出現上面說到的狀況,工作了三四年的年輕人便覺得已在重複,很難突破,不知如何有效迭代。
每當有年輕的職場人這樣問我的時候,我都鼓勵大家不要放棄自己的興趣,在現實裡,我遇到的生活被工作飽和填充的人是不多的,包括我自己,即便現在很多平臺都在開展996工作制,但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是否真的需要,是否真的能提升效率?產能增值?還是在掩耳盜鈴?
工作形式的迭代越來越快,每個人的平均工齡越來越短,今天的90後一代已經都明確感受到了職場瓶頸。在這種大環境大節奏下,很多人會感到壓迫感,感到時不我與,由此衍生一門淫巧的生意——以各種模式、各種形式、各種話題來兜售緊張和壓力,但那些製作精美的宣傳內容,往往都不是真相。
真相有些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無處努力,甚至是,你努力了,但就這樣了。
人生的機會是由很多因素構成的,我們通過一部分努力能夠撥動的其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而這部分因素最後是否能起到決定性功效,無人作答。
作為普通人,我們給自己的安慰和開示是——
努力比不努力會好一點。
準備比不準備會好一點。
認真比不認真會好一點。
至於最後能好多少?好到什麼程度?這個好何時來臨?我想,這是人為無法回答的部分。
想到一個詞,叫——佛系努力。生而為人,我們或多或少的努力是為了看到自身多一點的可能性,這是對生命或者說對自我的尊重,至於成敗榮辱,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東西,更不應成為人生的唯一聚焦。
更多時候,我們該提點自己的是——享受作為一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