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孩子英語學習的時候,家長的引導很重要。當在輔導的時候,時常會被各種事情打擾。比如正在指導一個英語題目,思路馬上轉到另外的事情。這樣,孩子在思考的時候,就容易中斷,要繼續從頭開始思考,效率就會降低。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是在培養完整的思維。讓事情能夠順利的解決,其實呢,就是思維能順利地得到表現。有時候,看書看一段,就玩手機了,學習效率怎麼會高呢?其實呢,不懂得節制,就容易渙散精力。複習的時候,反覆練習,是為了完善和鞏固思維,從而形成語境。比如一句口語,只有在事上溝通,使用它,就會形成思路。如果只是在讀,讀給誰聽呢?又是結合什麼情景表現它呢。可見,學習口語的關鍵,就是在學習中,找到語境。
在閱讀英語的時候,如果能夠通過老師的教學,家長的引導,形成完整的語境。離開了課本,也可以有清晰的記憶。通過清晰的語境,再去表現形式上練習,會讓語境更精確,學習更有趣。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幾個小朋友一起交流的時候,能夠了解到什麼事情,學習到什麼方法,自己認知上有哪些提升呢。複習總結的時候,小朋友交流的情景,就會浮現在腦海中。離開了課本,孩子依然懂得使用這個道理,虛心溝通,勤學多練。在面對課本知識,不要貪多。比如聽力,並不是聽得越多,效果越好。閱讀英語,並不是閱讀的越多,就越明白。這些都是有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要有語境,能夠聽懂事情。故事呢,能看明白事情。所以,聽力,聽的是事情;閱讀,讀的也是事情。所以,不在事上練聽力和閱讀,那怎麼去掌握語境呢。
如何夯實孩子的英語基礎呢。其實呢,鍛鍊英語思維,就是在英語環境中,培養孩子思考和行為表現能力。在課後的時候,家長總是喜歡,讓孩子分享一下課堂表現。這樣,孩子就會思考在課堂上自己的獲得,而老師教的很多,自己能表現的,也是在課堂上所參與的。因為參與的時候,就是思維在表現;表現的過程,也是在完善和鍛鍊思維。在英語環境和條件下,就是聽到發音,或看到景象,通過實踐,能夠知道是什麼事,該怎麼去做。當課後複習的時候,看到單詞或句子,情景馬上就有了;思維中有了情景,就可以使用英語表達出來了。可見,複習的基礎,是課堂上實踐。有時候,跟著課本讀,就沒有思考了。只是看到,知道怎麼讀。詞義,也是靠記憶來的。以這個基礎,去面對閱讀理解,聽力和口語,怎麼能準確判斷呢。
孩子對英語有興趣,是享受英語學習的語境。如果沒有語境,就像在空的遊泳池中比划動作。沒有語境,就是沒有輪子的汽車。在學習中,通過在事上練口語,在閱讀中還原事情。能夠通過事物,明辨是非,溝通有無,取長補短。面對單詞,並不是想怎麼讀,就怎麼讀。面對場景,並不是想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面對對話,並不是想怎麼溝通,就怎麼溝通。要明白事理,才會合理,正確,全面,有效地完成事情。所以,溝通和行為呢,都是為了完成事,從而在腦海中產生語境,留下印象,形成思維。有人說,那看到或聽到單詞,算不算有了語境了。語境呢,是語言的條件和環境。語言的條件是什麼呢,比如家長要給孩子說話,必然是結合環境,來表達。比如看到孩子正在讀英語單詞,就討論關於單詞的事情。看到孩子在看動畫片,就討論動畫片的情節。有印象,只有實踐了,才能形成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