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央企重組啟幕:中電投國家核電合併獲批

2020-12-17 環球網

每經實習記者 歐陽凱 發自深圳

繼南北車開始合併之後,與高鐵同屬「出海」重點領域的核電也將誕生新的「巨無霸」。

進入2015年,我國核電領域動作不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1月29日)從多個渠道獲悉,今年1月初,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家核電)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以下簡稱中電投)的合併事宜獲得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核電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昨日下午,中國廣核集團 (以下簡稱中廣核)還和法國電力公司在京籤署了核電站設計領域的有關合作協議。一系列動作表明,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戰略步伐進一步加快。

針對國家核電和中電投的合併,業內認為其最大的意義在於國產三代核電的研發技術與核電牌照資質的融合。未來,國家核電更有望藉助中電投的平臺,將核電資產整體上市。廈門大學能源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目前國家核電的CAP1400由於技術方面還需要完善,因而遲遲未能落地,兩者合併將有望加速技術成熟並落地開工。屆時,國產核電技術「走出去」將產生華龍一號和CAP1400兩件利器。

兩公司互補短板

從2014年4月開始,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將要重組一事就持續發酵,兩個月後的2014年6月,兩家公司正式對外宣布,正在做重組合併的工作。

據《財經》報導,國家核電和中電投的合併事宜已在近日獲得決策層通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事實上兩家公司的合併事宜在今年初就獲得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開會那天我正好在北京。」一位接近國家核電的相關人士向記者證實。中核工業旗下一家公司的中層也向記者證實了上述兩家公司合併獲批一事。

「其實在2014年早些時候就已經板上釘釘了,如今算是終於確定了。」國家核電旗下某公司的中層則向記者轉述其在國家核電旗下山東電力規劃院朋友的原話。

對於具體方案何時公布以及細則,上述人士表示已經進入操作程序。不過記者昨日多次致電中電投辦公室主任和國家核電新聞發言人,但未得到回應。

國家核電官網資料顯示,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22日,目前已經在先進核電技術研發設計、相關設備、材料製造、工程管理、運行服務等環節的產業布局方面,形成了由4家全資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2家參股子公司和6家分支機構組成的核電技術集團。

中電投則組建於2002年12月29日,為國家五大發電集團之一,是集電力、煤炭、鋁業、鐵路、港口產業於一體的綜合性能源集團,也是國內三大核電運營商之一(另兩家是中核、中廣核)。數據顯示,中電投2014年總裝機達到9667.47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比重上升到38.47%。2014年全年實現營收100.17億元,淨利潤12.12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國家核電和中電投 「淵源頗深」。現任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是中電投的第一任總經理;雙方在AP1000核電技術依託項目上已有多年合作;此外,中電投還擁有國家核電10%的股份,國家核電成立之初還有部分員工來自中電投。

林伯強告訴記者,中電投是五大電力央企中資產規模最小的一家,但手中握有核電項目開發建設資質,如能與國家核電合併,國家核電核電資產有望注入中電投,有望在核電業中形成一股新的力量,與中核、中廣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兩者合併與其說是強強聯合,不如說是「互補短板」,戰略轉型的意義遠大於三足鼎立局面確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告訴記者,在國內三大核電企業中,國家核電的資歷最淺,僅僅是一家技術公司,沒有建設隊伍,更重要的是沒有核電牌照,缺失了分享核電利潤最為豐厚的核電站運營環節;而中電投還是傳統電力公司,雖有核電運營資質,手握國內僅有三張核電運營牌照中的一張,但短板也很明顯:缺乏核電技術研發、建設、運營方面經驗,長期以來只能以參股或等比例控股的形式,與中核或中廣核合作開發核電項目。

核電出海有望添利器

據報導,按照此前的方案,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可能暫時分別保留原有的公司體制不變,成立總公司,負責整合之後的協調實務;過渡期之後,將對相關業務進行深度重組,預計國家核電現任董事長王炳華出任新公司董事長的可能性最大。

截至目前,國家核電旗下沒有上市公司,中電投旗下擁有上海電力(600021,SH)、吉電股份(000875,SZ)、漳澤電力(000767,SZ)、東方能源(000958,SZ)、露天煤業(002128,SZ)、中電遠達 (600292,SH)、中國電力(02380,HK)等上市公司。

長期研究核電的正略諮詢董事長陳睿認為,目前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合併整合方案要比此前南北車合併更難,「南北車畢竟是一個體系,而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兩者關聯公司太多了,整合更為複雜,時間更是無法預計。」

除了合併後有望帶動核電資產上市外,兩公司的合併更有望推動國產第三代核電技術的進一步「走出去」。

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定位路線是三代核技術。作為我國三大核電巨頭的中核、中廣核、國家核電此前都宣稱,自己擁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領先的三代核電技術,分別為中核的ACP1000、中廣核的ACPR1000和國家核電的CAP1400。

《每日經濟新聞》去年12月18日在報導中提及,8月,由國家能源局牽頭,將中廣核ACPR1000和中國核工業集團 (以下簡稱中核)ACP1000融合而成的華龍一號正式通過國家層面權威評審,隨後分別落地福建福清的5、6號機組,以及廣西防城港2期工程的3、4號機組,華龍一號由此成為國產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將走出去的第一張名片。

然而國家核電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CAP1400卻一直遲遲未能開工,這也意味著國家核電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走出去」尚未有時間表。

陳睿告訴記者,目前較為成熟的國產核電技術還是集中於華龍一號,國家核電的CAP1400由於技術方面原因尚待成熟和完善,目前兩者的合併有利於技術的成熟和出口,但能否儘快落地還需看兩者合併時間。

據業內人士預計,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合併將有望加速CAP1400的落地開工,目前將首先保證浙江三門核電、山東海陽核電站早日建成,進而以CAP1400向南非等海外進發。屆時,國產核電出口將形成以「華龍一號」和「CAP1400」為主的兩大利器。

相關焦點

  • 中核與中核建重組 18年央企合併將是重頭戲
    1月24日,從多個權威渠道獲知國務院已批准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核建)實施重組。  兩個企業都是央企軍工企業中排名前二的重頭企業,算上之前重組的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國電與神華,這一次合併是第三個央企重組案例,我國的央企將由98家縮減到97家。
  • 九大電力央企告別最後一位「老船長」
    國家能源集團由原國電集團和神華集團於2017年11月合併而成。這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央企重組,催生一家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火力發電公司、風力發電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喬保平以國電集團「一把手」的身份成為這個新巨無霸的首任掌舵者。退休前,他交出一份成績斐然的答卷。
  • 王中堂辭任國家核電總經理 副總經理代行職責
    新京報快訊(記者趙毅波)我國三大核電運營商之一的國家核電2月13日在官網發布消息稱,公司當日召開全系統幹部會議宣布,王中堂不再擔任國家核電董事、總經理、黨組成員職務;王鳳學任國家核電董事,代行國家核電總經理職責,主持工作。
  • 年初央企名錄前兩位巨頭完成合併
    今年1月底,國資委央企名錄排名前二的巨頭——中核與中核建宣布合併,重組為新的中核集團。然而,新的領導班子並未一同亮相,時間達半年之久。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答案終於昨日揭曉:中核原總經理餘劍鋒任新集團董事長,中核建原總經理顧軍任新集團總經理,中核原董事長王壽君到齡退休。
  • 審計署:國家核電存違規發放過節費購物卡等問題-核電 過節費 審計...
    東方網5月10日消息:據審計署網站消息,審計署今日公布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2011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審計結果表明,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存在部分會計核算和經營決策不規範、建設項目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以虛開發票報銷等方式向職工發放獎金、過節費。
  • 國家電投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考察耀隆
    2020年9月14日-15日,國家電投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來綿進行為期兩天的考察。簡介-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核電研究設計為主的專業性研究設計院,建於1970年2月8日,其前身為七二八工程研究設計院,2007年整建制劃轉國家核電技術公司,2015年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併重組,現隸屬於國資委直屬央企——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 國家核電推進核電國家重大專項示範工程獲新進展
    2009年10月10日至11日,我國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站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示範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會在山東省榮成市召開。經過為期兩天的會議審查,全體與會專家和代表通過了對初可研報告的審查並形成了審查意見。
  • 敦本務實,核力前行——中國核電上市五周年
    五年前的6月10日, 「A股純核電概念第一股」中國核電成功上市,發行不超過38.91億股份,募集資金約為131.9億元,被市場稱為當年募集資金最高的「巨無霸」。回首五年,中國核電在公司業務、工程質量、公司治理及社會責任等方面多點開花,給市場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 解密「央企合併潮」:你應該知道的背後真正的規律和邏輯
    1.我都被搞糊塗了,我們說的央企合併,指的就是央企重組嗎?不是。合併只是企業重組方式中的一種。詳解:近段時間,大家都在討論「央企合併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非南北車合併莫屬,從而使得大家誤以為,央企合併就等於強強聯合,就等於央企重組。事實上,央企間的強強聯合,只是央企諸多重組行動中極特殊的一部分。
  • 「核電系列調研」核電審批「回暖」 CAP1400已做好冬季開工預案
    【財聯社】(記者 劉雪)記者獨家獲悉,國家重大專項科研成果、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CAP1400依託的核電項目成為「十三五」期間首個獲批開工的三代核電項目。深度了解CAP1400的一位權威核能專家至今還清醒地記得第一次現場踏勘了山東榮成石島灣核電廠址的情景。現如今,這裡成為國家重大專項CAP1400與高溫氣冷堆的示範工程現場。「隨著工程進展,這裡將成為先進核電技術的綜合示範基地,將來可能包括先進熱電聯供堆等等。」上述專家說。
  • 中國核電領跑「碳中和」
    主持人怎麼樣理解核電在中國包括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它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重要性?中國核電黨委副書記杜運斌:核電是一種清潔能源。1kg鈾-235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2700噸標準煤。過去30年裡,中國核電一共發電超過一萬億度,相當於減少燃燒標準煤3億噸,植樹造林288萬公頃。
  • 央企「合併重組」的英文說法
    國資委計劃在2010年將中央企業調整到80至100家,也就是說,到今年年底現有的127家中央企業,將至少有27家會被整合、重組。今年,為了增強央企的市場活力而進行的國有資產兼併與合併中,將至少有27家央企會被重組,屆時央企總量將減至80到100家。在上面的報導中,central enterprise就是「中央企業」,簡稱「央企」,即由中央政府監督管理的國有企業。
  • 中核啟動小堆核電技術「玲龍一號」示範工程
    記者 | 張慧1中國小堆核電技術的建設有了新進展。2017年5月,海南昌江「玲龍一號」示範工程獲國家發改委同意開展前期工作。這是國內首個獲批開展前期工作的小堆示範項目,該項目規劃建設1臺「玲瓏一號」機組,單堆功率12.5萬千瓦。中核集團稱,玲龍一號在現有成熟壓水堆核電技術基礎上,採用「一體化」反應堆設計和「非能動」安全系統,安全性達到第三代核能系統技術水平。
  • 真情助學,陽江核電助力學子雛鷹高飛
    9月4日,陽江核電有限公司(簡稱「陽江核電」)舉行2020年雛鷹獎學金頒獎儀式,表彰和獎勵允泊村38名考上高等院校和重點高中的優秀學子。希望孩子們努力學習,早日學成歸來,為家鄉發展、核電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 核電仍是發電成本最低選擇
    核電仍是發電成本最低選擇   「分析結果顯示,在採用3%的係數情況下,核電在所有國家中都是發電成本最低的選擇。」近日,在國際能源署(IEA)和核電能源機構(NEA)聯合發布的關於平準化發電成本(LCOE)調查報告中,得出這一結論。
  • 國家電投推進重型燃機研發,與兩大燃機老牌巨頭籤合作備忘錄
    中國大型發電央企之一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家電投)近來的一系列舉動顯示,該集團正在加速推進旗下重型燃機輪機的自主研發與設計工作。諒解備忘錄的籤署距離最終的正式合作協議仍有距離,據澎湃新聞了解,國家電投與西門子公司、安薩爾多公司的磋商可能涉及重型燃機的技術轉讓。根據國家電投與安薩爾多籤署的備忘錄,安薩爾多公司表示願意支持國家電投開展重型燃氣輪機的自主研發工作,並向國家電投研發人員提供專業培訓及技術諮詢。備忘錄的籤署為雙方在未來達成合作協議奠定了基礎。
  • 全球核電:北美核電發展全球第一 但東亞地區發展迅速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核電利用鈾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在核裂變過程中,中子撞擊鈾原子核,發生受控的鏈式反應,產生熱能,生成蒸汽,從而推動汽輪機運轉,產生電力。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核電使用量將於未來20年內繼續增長,且未來大部分核電裝機容量增長預計來自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國家。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顯示,2000-2019年全球在運核電核電機組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在2019年全球共有核電機組456臺,較2018年的457臺下跌1臺。
  • 廖偉明:核電已經成為我國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
    【採訪/觀察者網 程小康】 觀察者網:在進入大學以前,您對核電有了解嗎? 廖偉明:我是1980年上大學的。那時候中國還沒有核電站,所以那時對核電完全沒有概念。當時國家是舉全國之力來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從電力行業、核工業抽掉了各種專業人才,並從大學招聘了許多畢業生,但我國從未有過建設和運營核電站的經驗。為了實現國家對大亞灣核電站「高起點起步」的定位,負責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的廣東核電合營公司決定用全世界最好的師資來培養中國的核電工程師。
  • 自主創新奏響「核電強國」時代強音
    伴隨著改革開放大潮,我國逐步實現了核電「從3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自主發展的歷史跨越,中國「核電夢」一步步實現。 國家電投上海核工院老一輩設計大師蔡劍平、夏祖諷、繆鴻興、呂榮樑等,是「國之光榮」的親歷者和鑄就者,向媒體記者們生動講述了「摸著石頭過河」獨立自主研發設計秦山核電站的艱辛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