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糖鐵客運」全面停駛近30年後,日前重新在烏樹林糖廠啟航。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希望「五分車」復駛,能找回臺灣輕便鐵道文化,促進觀光產業發展。
社論摘編如下:
臺灣已邁入高鐵時代,早在本世紀之前,臺糖(臺灣糖業公司,是臺灣農產業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就有密如蛛網的鐵道系統,進行甘蔗運輸與載客業務,在「糖鐵客運」全面停駛近30年後,令人懷念的「勝利號」、「成功號」客車,日前重新在烏樹林糖廠啟航,希望「五分車」復駛,能找回臺灣輕便鐵道文化,促進觀光產業發展。
蔗糖曾經是臺灣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早期採取傳統製糖方式,規模較小,效率亦不高。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後,導入大型財團經營的新式製糖廠,為了原料甘蔗收成運輸之便,於1907年自美國夏威夷引進輕便鐵道系統,首先在高雄橋頭糖廠架設成為運蔗列車,臺灣「糖鐵」從此誕生。
「糖鐵」軌距為762毫米,為國際標準軌1435毫米的一半,因此臺糖的小火車被稱為「五分車」。「五分車」擴展迅速,除了載運甘蔗原料、蔗糖產品、機具的「專用線」之外,還發展出載客的「營業線」,與臺鐵縱貫鐵路相連,並有旅客轉乘制度,在臺灣西部平原形成完整的鐵路交通網。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臺糖鐵道受創嚴重,戰後進行重建,到20世紀50年代的鼎盛時期,「糖鐵」總長約3000公裡,客運路線41條,長達670多公裡,搭「五分車」通勤或上下學是老一輩共同的回憶。後因公路運輸發達,「糖鐵」開始萎縮,客運路線紛紛停駛,1982年8月,北港糖廠嘉義線開出最後一班客運列車,「糖鐵」載客從此走入歷史。
由於臺灣製糖成本過高,導致糖業沒落,製糖廠相繼關門,曾經風光一時的「五分車」也遭到廢棄。最近幾年,「糖鐵」嘗試轉型發展觀光,開風氣之先的是臺南後壁烏樹林車站,由新營糖廠和臺南藝術大學師生,花了3年心血,將廢棄的木造車站重修,周邊發展成休閒園區,包含鐵道文化館、蘭花主題館等,「糖鐵」370號蒸汽機車仍可運轉,更是吸引遊客的一大賣點。
有了烏樹林糖廠成功復駛的經驗,跟進復駛「五分車」的糖廠,有彰化溪湖糖廠、嘉義蒜頭糖廠、臺南新營糖廠及高雄橋頭糖廠。這些糖廠的「五分車」,大多在糖廠園區內短程行駛,新營糖廠到柳營營長牧場的路線,則長達4.6公裡,不但跨越急水溪,還串連後壁「無米樂」故鄉,與柳營酪農區的乳鄉風情,洋溢鐵道文化之美,成為一條熱門路線。
原臺南縣是臺灣糖業大本營,境內有9座糖廠,產糖量最多,「五分車」路線也最長。近年來「糖鐵」軌道大量被拆除或廢棄,但在鐵道迷考察踏勘下,發現殘留的路線及相關鐵道文物仍相當多,如果能及時加以保存,不但是豐富的文化資產,更可以帶來不少周邊價值。更由於鐵道發達的大陸也沒有「五分車」,這種「迷你版」的火車,可讓觀光客大開眼界。
第一條「糖鐵」出現至今,已經有104年,「五分車」復駛讓人重溫甘蔗香甜的記憶,也見證糖業在臺灣經濟發展上重大的貢獻。現代社會興起一股復古、懷舊風潮,我們期待「糖鐵」古蹟活化與客運復駛,不只是曇花一現,而能永續經營,成為地方觀光特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