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錯過這首小編單曲循環數日的曲)
在跨年閱讀大會上,
航天人徐老師PPT最後一頁,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讓人深深觸動
今年是人類登月52年,再展望50年後呢?
五十年後的生活、世界、社會會是怎樣?
倒推回現在,我們又可以做點什麼呢?
當這個世界過分關注眼下、過分關注這個那個的時候
我們是否可以為五十年後做點什麼
是否可以為促進社會學習、基礎科普科研的閱讀和學習
做點什麼
所以,我們想發起這個「2070 書會」
為推動50年的科普閱讀、基礎學科的閱讀和學習
做自己的一份推力,
很顯然,這是個英雄帖,
不走主流什麼大咖分享、知識付費的路數,
只推主動挑戰的探索性學習行為,
以基礎的「一年52本科普閱讀輸出挑戰」為基礎
上不封頂
書單自己找,書自己看,
基礎輸出方式為
1)一篇1000~2000字讀後感
2)每本書提出十個好問題,並展開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延展輸出方式為
3)音頻視頻
4)線上線下讀書會
這件事的觸發點還有其他幾件事
一件是2020年10月底在寧波TEDx現場
一位講者提到康波這回事
說歷來世界主心國無一不是康波推動者
也就是基礎學科的科研突破的推動者
小編作為曾經的超級數理化迷和後來的學渣
心裡隱隱作痛
一件是社交電商風波和馬斯克的對比
當別國的瘋子就在探索宇宙的時候
我們的巨頭在研究怎麼摳你的那個啥
和割你的那個啥
在看到這種「雞湯貼」的時候,深深震撼
當社會閱讀鋪天蓋地
或在推經典和人文
或在推有用和變現
等等有用和無用的所有的時候
那種孩童反而很感興趣的探索世界的科普和科學的東西
反而被成人世界有點遺忘
因為根本沒趣,也更沒用
但確是長遠發展而言的根基
我們這次想做的也許很傻
但如果堅持50年
能夠凝聚1000個真正愛科普科學閱讀的
(不管是天生愛、還是後天和我們一起轉性的)
讓這1000個人可以在這50年裡影響了無數人身邊人或遠方人
對科普科學的興趣和行為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
不管是100w人還是1000w人,還是就幾個人
都好
為推動科普科學的社會學習的氛圍和風氣
做個五十年的修行和搬磚鋪路
小編是胖子,是否能活到五十年後還未知,
先努力活到那時候
小編擅長做項目和造血,
不斷嘗試造一些新鮮血液來讓這件事能滾動50年應該也是不錯的挑戰
這也是小編自己的社會化學習探索的方式
觸動小編的故事有很多
都關乎於再普通的人,為社會建設可以做自己的探索和嘗試
比如《會講故事讓全世界聽你的》
書裡盧建彰講的那個初中生的故事非常觸動小編
看到地基沉降的報紙報導大多人吐槽下後就不當回事
但這個小傢伙沒有,選擇去做點什麼
用筆記本電腦摔地會自動鎖死硬碟的裝置來測地基沉降
每周只有一個小時上網時間
電腦是問父母(工薪階層)借錢買的
比如《駱課LOOK》書裡最後一章
淞滬抗戰的橋段裡,羅店那裡,幾天耗掉了老蔣幾十個師
堪比一戰凡爾登絞肉機
以及那時候我們的步槍打150米,日本的三八大蓋可以打500米
作為一個理工男,非常那個啥
比如《燃燒的大洋》結尾
說到珍珠港和中途島海戰之後,美國這個機器被喚醒後
45年一年生產了近十萬架飛機
並且幾乎擁有每個月出一艘航母的製造能力
強悍到讓人唏噓
比如《金剛川》電影裡
分成幾個不同視角,去看那群可愛的人
被打成碎片,缺彈藥缺火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值得感恩的年代
我們也可以為未來的時代做一點傻而值得的探索
那麼,我們從一些有點硬的科普科學閱讀開始吧
怎麼能做的好,小編並不知道
就知道,做起來先
持續探索和迭代
歡迎一起,
project「2070 書會」
(每人)一年52本科普閱讀輸出挑戰
押金520入,
一年完成52本科普科學書籍的52篇文則退,
至於如何讓這件事更有可持續性
和更有挑戰性、設計性、參與性、人氣和質量並重,
歡迎來和小編一起共創,
這並非是一個公益項目,這是一個純挑戰項目,
這並非是一個商業項目,小編缺商業細胞,
一切動機和訴求和念想,已在上文,
接下來今天小編會更新自己擬本年挑戰的52本書單
更新在留言區,
必然,這會是個少有人走的路,
(小編當然希望自己說的是錯的)
不管是幾個人參與,還是幾十幾百人參與,
不妨礙小編腦抽一根筋做起來做下去先,
望,有生之年,
我輩可為社會作出自己的可見的貢獻,
這次,
從推動科普科學的閱讀和學習做起,
2021
~2070
—— project「2070 書會」——
(每人)一年52本科普閱讀輸出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