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中國發展得越來越好,日新月異,從最開始的沿海開放到現在的深入內地,從最開始的「大哥大」到現在的移動5G,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路程。這幾十年的發展之快和好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人類之所未有。
改革開放後,大量的外資、科技、思想和人才被引入,當代中國的社會流動能力被釋放出來,特別是整個80年代的欣欣向榮和90年代後期的爆發階段,許多人趁勢經商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那個時候人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對個人的未來和國家的未來滿懷希望。
在發展中我們也遇到了也許挫折,但是在中華兒女的努力下我們還是總體向前,現在改革開放的路程進入了深水區,社會也逐漸的分化出來了一些社會階層。當然我們不要擔心,這種分化是每個國家,每個國家和民族必須經歷的一段歷程,那麼現在我們看下整個社會一共分為了哪幾個階層。
根據馬克思·韋伯的「三元論」,社會階層有三個要素(自己百度哪三個)用今天流行的一個詞,就叫「資本」。觀察社會財富的轉移、地位的交換的更替。根據這些,小編在這裡一共劃分為了五個階層,分別是:
第一:「凱撒」階層。
這個階層由資產過億的富豪群體、高級政府要員、大型企業高管等等和他們的家族成員組成。特別是那些在改革開放初期賺錢的人,財富與地位慢慢累積,同時隨著整個家族的人口和利益鏈條日益龐大,形成了當下中國的這一階層。這一階層家大勢大。甚至可以碾壓所有人,並且消息最先知道的是他們,對一切情勢了如指掌。他們有人為國家做出了非常大的方向性貢獻,是這艘巨輪的偉大總舵手,但是也有一些人墮落為貪汙腐敗的大tiger,成為我們的公敵。
第二:精英階層。
這個階層包括資產數千萬級和近億的企業家、外企高管、銀行家、中級官員、一二線娛樂明星等等。上流階層人數比「凱撒」階層龐大得多,但他們需要依附於「凱撒」階層。由於這些人能夠從大佬那裡第一時間獲取信息,所以他們先知先覺。並且對自己的財富、地位、的變化非常敏感。
以上佔中國人口的極少數,可能不到百分之一。
第三:中產階層。
他們的大致範圍是年入數十萬至百萬、資產數百萬至千萬的高級白領、大企業中級管理者層、成功個體戶、中下層官員等等。他們是中國教育普及和擁抱市場經濟時代產物,規模逐漸龐大起來。
中產階層的目的是擠入精英社會,偏愛和羨慕奢侈品、豪車、豪宅等高消費行為,財富、地位的野心比較大,喜歡讓自己的子女出國留學。他們對社會形勢的變化比起精英階層反應會稍慢一些,但他們的不安全感在近幾年也逐漸隱現,發現上升的通道基本封閉。能夠選擇增值的東西也不多,在努力提高自己社會地位的同時還要奮力維護自己的當下資產。這也就是所謂的「中產階級焦慮」。
按照清華大學李強教授的分析,中國的中產階層如果細分,還可以分為「中產過渡層」和「中產邊緣層」。他通過「國際社會經濟職業地位指數」(ISEI)等數據,把中產階層劃分的更具體。
中國的中產實際上佔人口比重極小,大多數人屬於與中下階層相連接的「邊緣層」,佔中產的70%以上,而這70%跟我下面所說的中下階層有所重疊,並不屬於我歸納的中產。
第四:中下階層。
月入數千至萬元左右、朝九晚五的普通白領、高級技工、工作不久的大學畢業生,以九零後和八五後為主,構成了中國一線城市的主要群體。他們自稱屌絲,偶像往往是馬雲這類的神話般人物,本來正朝氣蓬勃的年齡卻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他們信息不暢,對整個世界的發展大勢不是很清楚。最關注的是自己和家人的小確幸。
他們當中很多人錯誤評估形勢,自以為屬於中產階層,也跟著做起了擠入上流、錦衣玉食的白日夢。當他們之中少數自控力不強的人噩夢初醒,意識到現實的殘酷,便容易走入歧途、尋求捷徑。
你只需要瞧瞧上下班高峰期的北京燕郊公交車站,或是去天通苑和回龍觀地鐵站看看那些等候半個多小時也擠不上車的年輕人,你就會知道,他們到頭最多也就是李強教授所分析的「中產過渡層」而已,與真正的中產階層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老闆,背負各種經濟壓力。但冥冥之中我總希望,這些在掙扎中仍然充滿朝氣和創新精神的中下階層,能夠在未來成為改變這個國家的主要力量。我希望這是上天賦予他們的使命。當然,他們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成長和磨練,更深入地去了解祖國的過去與現在。他們雖非生於憂患,但至少長於轉型和變革期,慢慢會知道金錢也許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權利和尊嚴。他們有希望承上啟下,把中國文化失去的東西找回來,昂首闊步大膽迎接和嘗試新事物。
第五:貧民階層。
他們是佔中國人口一半以上的大量低收入體力勞動者,包括在家務農的農民、背井離鄉進入城市謀生的農民工、小商販等,他們幾乎沒有任何希望能夠在財富、地位方面向上爬升。
他們受知識和視野所限,在歷史上的任何一次動蕩中都會淪為任人宰割的對象,同時也很容易被利用,成為改變歷史的主力軍。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們是中國最任勞任怨、最容易滿足、最崇拜權威的群體。
那麼,您是屬於哪個階層的呢?歡迎留言關注。
作者: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