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德意志銀行:美國股市的拋售可能接近尾聲】 高盛集團和...

2020-12-11 FX168財經網

文 / 爾東琛來源:FX168

【高盛、德意志銀行:美國股市的拋售可能接近尾聲】 高盛集團和德意志銀行的策略師說,以歷史作為參考,近期美國股市的回調可能接近尾聲。高盛的David Kostin領導的團隊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它的規模與金融危機以來標普500指數的「典型」拋售相匹配。包括Srineel Jalagani在內的德意志銀行同行同一天指出,作為弱勢核心的期權配置已經常態化。

聲明:FX168財經報社僅提供交易相關數據及資訊參考,由此帶來的投資風險由交易者自行承擔。FX168財經報社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原作版權,但因數量龐大無法逐一核實,圖片所有方如有疑問可與我們聯繫,核實後我們將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美國大選下的歐洲投資指南 看看大小摩和高盛怎麼說
    瑞銀集團分析師預計該地區的科技公司,特別是硬體公司,可能在拜登政府下承擔更高的稅收風險,因為硬體公司有29%的收入來自美國。加拿大皇家銀行財富管理公司(RBC Wealth Management)說,如果拜登專注於降低藥品價格和改革醫療體系,製藥公司可能會受到傷害,因為製藥公司高達50%的銷售額來自美國。
  • 高盛或再度問鼎全球併購顧問排行榜
    高盛有望連續第二年成為併購顧問排行榜的狀元。通過迎合小客戶和私募股權公司的策略,該公司在市場中劈波斬浪。總部位於紐約的高盛大約兩年前開始與私募股權公司更緊密地合作,並估計當下全球大約30%的併購交易有私募股權公司參與。
  • (國際觀察·財經)2021年全球股市何去何從|美國|德意志銀行|股指|...
    美國《華爾街日報》投資版編輯詹姆斯·麥金託什認為,美國股市並不反映經濟現狀,股價在經濟疲軟、公司營收水平薄弱的情況下仍大幅上漲,緣於「央行和政府的應對速度及規模」以及科技股的推動。 對風險資產的追捧引發市場對美國股市泡沫的擔憂。雖然研究機構整體仍看好2021年美國股市表現,但預計主要股指不會大幅上漲。
  • 高盛為什麼這麼牛?
    科恩的「出局」,令華爾街一片譁然,美國銀行股和股指期貨全面大幅走低。其實,科恩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多年在高盛集團擔任二把手。但是高盛並沒有改變核心戰略,其仍然專注於投資銀行業務,仍主張全球化運營。高盛集團獲準成為銀行控股公司帶來的主要影響在於接受更嚴格的監管,但這並未影響它的商業模式和客戶服務。高盛集團定位依然是一家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證券和投資管理公司,其商業模式、客戶戰略和營收結構與金融危機之前相比相差無幾。
  • 2019年美國股市「投什麼」 高盛策略師出謀劃策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美股訊 高盛表示,若歷史可以為鑑,2019年美國股市有可能產生大幅收益,部分公司或更有潛力跑贏其他公司。高盛策略師David Kostin等人1月11日在報告中寫道,標普500指數通常在一個季度內下跌20%後會再反彈,以往因政策問題和周期末端引發的股市下跌情形,往往都有大幅上行空間。2018年美國股市基準指數連續兩年上漲後,在12月末逼近熊市邊緣,但最終全年以6.2%的跌幅告終。
  • 華爾街巨頭高盛集團或搬離曼哈頓 向低成本地區轉移
    來源:央視原標題:北美觀察丨向低成本地區轉移 華爾街巨頭或搬離曼哈頓據美國媒體報導,華爾街巨頭高盛集團正考慮在佛羅裡達州建立資產管理基地,藉機將更多業務和職位遷出紐約,這對紐約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構成了潛在打擊
  • 高盛銀行接連被罰,1MDB案接近尾聲
    、內控和風控措施,對該銀行處以1.54億美元的罰款。 同日,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高盛亞洲)因其在承銷債券中有嚴重失誤,「其管理監督,風險,合規性和反洗錢控制方面的嚴重失誤和不足」,導致一馬公司(1MDB)於2012年及2013
  • 東南亞經濟危機隱現 高盛建議慎投股市
    日前伴隨著外部經濟惡化和內部政治不穩定性的影響,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股市在投資人眼中正在失去昔日的魅力。 根據彭博報導,高盛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馬來西亞已經處於除越南以外東南亞國家股市中最糟糕的情況,同時報告中也對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的經濟增長趨緩表示了擔憂。
  • 掌管美國印鈔機的人為什麼對高盛言聽計從
    摘要 上周,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前幾天,其「加息論」鑼鼓震天,大家都懷著忐忑的心情等待美聯儲主席耶倫「放大招」。然而,耶倫決定暫不加息,繼續保持接近零利率的現狀。
  • 高盛和麥當勞也能組CP?
    細數下來,高盛與麥當勞相似的點真的不少。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歷史悠久、規模最大的全球最優秀投資銀行,總部位於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而麥當勞也是一樣優秀。麥當勞是全球最成功的的快餐連鎖店品牌,在全球擁有超過3萬家店,營業額超過400億美元,無其他快餐能與其比肩。
  • 高盛警告稱月底養老金或拋售360億美元股票
    來源:英為財情Investing.com英為財情Investing.com – 隨著月底的臨近,各大投行開始發布研報估計養老金投資組合的再平衡對股票和債券而言意味著什麼。第一個發布預測的是高盛。鑑於過去一個月股票的表現要明顯好於債券,高盛基於模型的假設估計,養老金將淨拋售360億美元股票,這將是自2000年以來第四大賣出規模。高盛稱,股票的表現要優於固定收益10.45%,其中標普500指數的總收益回報為10.5%,而10年期美債的收益回報為0.05%。
  • 高盛集團的實力,到底有多恐怖? 可以通過經濟控制一個國家
    高盛為跨國銀行控股公司集團,高盛的業務涵蓋投資銀行、證券交易和財富管理;業務對象為企業、金融機構、政府及少數投資者。業務按地域分為三大塊,即美國、亞太地區和歐洲,在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設有代表處。  大家可能覺得,高盛和中國關係並沒有多大,因為我們大多數大型企業都是國有的,而高盛主要涉及的業務範圍都是金融投資。
  • 外媒:美國證監會調查高盛等五家投行在華「官二代招聘」
    據香港《南華早報》9日報導,繼摩根大通因在華僱傭中國高官子女及親屬被調查後,華爾街投行高盛、德意志銀行、摩根斯坦利、花旗集團和瑞士信貸銀行日前也受到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簡稱證監會,SEC)的調查。此舉或將曝光華爾街銀行與中國官員子女之間關係的不光彩一面。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正在調查上述六家投行的這種做法有否違反反貪汙法。
  • 黑石與高盛,誰是華爾街之王?
    黑石的產品線02高盛集團的轉型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總部位於紐約,是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提供投資銀行、全球市場、資產管理、消費者和財富管理服務。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大投行紛紛調整業務部門和經營戰略以適應新的環境。高盛集團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核心戰略仍然專注於投資銀行業務和全球化運營。同時受巴塞爾體系監管,開始去槓桿並削減自營投資並布局金融科技。高盛集團的槓桿比例從2007年高峰時期的26.2倍下降至2015年約10.3倍的水平。
  • 高盛:這些高夏普比率的股票明年將獲得11%超額收益
    高盛在最近的報告中表示,推薦投資者持有夏普比率(Sharpe ratio)較高的股票來戰勝市場。高盛美國股票首席策略師David Kostin預計,未來12個月該公司高夏普比率股票組合的中位數回報率為17%,相當於標普500指數6%回報率預期的3倍。
  • 德意志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正在進行合併談判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美股訊 德國最大的兩家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和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周日表示,它們已開始正式進行合併談判。分析師認為,這是創建一家能夠與美國投行巨頭競爭的全國性冠軍銀行的最後努力。
  • ...儘管收益修正在過去一個月停滯不前,但高盛預計進一步重啟和...
    2020-09-14 23:52:36來源:FX168 【高盛:仍然對美股保持樂觀】儘管過去一周出現大幅拋售,但高盛仍對美國股市未來幾個月的走勢持樂觀態度,預計2020年底標普500指數將達到3600點。
  • 高盛:中國接近潛在產出水平 通脹率接近目標水平
    高盛首席亞洲經濟學家迪安竹日前在北京表示,從宏觀經濟管理的角度看,目前中國的產出接近潛在產出水平,通脹率接近目標通脹水平,可以說,中國經濟已非常接近「甜蜜點」。中國經濟接近甜蜜點迪安竹2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宏觀論壇中國2018」活動上說,2017年對中國經濟而言是非常好的一年,在經濟增長提速的同時,信貸增速明顯放緩。「一兩年前,還有不少投資者和分析師擔心中國債務問題。但現在看來,隨著信貸增速放緩,中國的債務風險變得更加可控。」他說。
  • 黑石市值超越高盛和大摩 兩年前還不到高盛一半
    來源:新浪財經北京時間6日消息,美國私募股權巨頭黑石集團剛剛完成了徵服華爾街的又一步,其市值周四超過了老牌投行高盛和摩根史坦利,成為華爾街第二大獨立投資公司,僅次於貝萊德(Blackrock)。根據數據提供商Sentieo的數據,截至周四收盤,黑石市值達到692億美元,高盛市值為690億美元,摩根史坦利市值為650億美元左右。這一變化提供了更多證據,表明在上世紀80年代成立的幾個相對年輕和精幹的私募股權公司正在顛覆金融體系,並從曾經主宰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手中奪走權力。
  • 高盛為什麼需要9000名技術人員?
    高盛的科技員工已經達到9000多人,比包括Facebook和Linkedin在內的許多網際網路巨頭全部員工數還要多。高盛為什麼需要這麼多技術員工,這些員工具體都在做些什麼?高盛的科技淵源深厚早在80年代初,隨著冷戰漸進尾聲,美國政府降低對基礎科學領域的撥款和支持。許多物理和數學學術界的學術精英轉投華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