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與高盛,誰是華爾街之王?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經理人雜誌

文: 王璞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黑石集團成立於1985年,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高盛集團和黑石集團都是叱吒風雲的金融巨頭,然而誰更勝一籌?

01

黑石集團的崛起

從貧窮的希臘移民之子,到尼克森政府財政部長,彼得·彼得森59歲聯合創立了黑石。黑石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產管理機構,也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主要提供私募股權、不動產投資、對衝基金和金融諮詢等服務。2007年6月黑石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第一家上市的私募股權公司。

黑石集團在資產管理領域通過投資於各類經濟體,協調股市債市不同投資周期,取得了優異的投資業績。1986年,黑石集團收購運輸之星公司,為黑石集團發展奠定了基礎,2003年完全賣出股權,黑石集團及其投資者獲得了25倍收益,15年間的年平均收益率達130%。表現優秀的資產回報,促使投資者持續投資

黑石成立以來各板塊業績情況

黑石集團熟悉全球不同資產、擁有迅速完成交易的資源、具備支撐整個方案的財力。2007年,黑石集團用65億美元的自由基金和通過20多家銀行借款的210億美金完成了對希爾頓酒店的收購。之後黑石集團對希爾頓酒店的管理團隊和經營策略進行調整,希爾頓酒店的財務狀況開始好轉,熬過了經濟危機。2013年希爾頓上市,黑石盈利近90億美元。自2014年起至2018年5月,黑石分12次交易逐步清倉了希爾頓股票,實現了約140億美元利潤,成為黑石集團最成功的槓桿收購案。

黑石的產品線

02

高盛集團的轉型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總部位於紐約,是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提供投資銀行、全球市場、資產管理、消費者和財富管理服務。

2019年高盛集團各業務板塊營收佔比

高盛通過反惡意收購業務在投資銀行界異軍突起。1966年併購部門業務收入是60萬美元,1980年併購部門業務收入是升至9000萬美元,1989年達3.5億美元,8年之後再度上升至10億美元。

在成長為頂尖投行的過程中,高盛業務經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逐漸突破傳統投行的業務邊界,開啟多元化發展。1981年通過收購J·阿朗公司進入大宗商品交易領域,該項收購使交易業務對高盛營收和利潤的貢獻持續達30%以上;90年代,高盛又開設資本投資業務,成立GS資本合作投資基金,引領了投行業直接投資業務的發展。

家族式經營、合伙人制度和輕資本運作是上市前高盛集團經營的主要特徵。1999年高盛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引入股份制,補充資本,實現多元化均衡發展。「華爾街上的優秀有兩個等級:低的叫優秀,高的則叫高盛。」這是2007年2月《財富》雜誌上一篇名為《日益強盛的高盛》文章中的句子。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大投行紛紛調整業務部門和經營戰略以適應新的環境。高盛集團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核心戰略仍然專注於投資銀行業務和全球化運營。同時受巴塞爾體系監管,開始去槓桿並削減自營投資並布局金融科技。高盛集團的槓桿比例從2007年高峰時期的26.2倍下降至2015年約10.3倍的水平。

03

時代屬於黑石集團

高盛集團在諸多客戶業務中都佔據著穩固的市場地位。然而受全球經濟弱復甦和監管趨嚴的影響,高盛近年來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盈利能力明顯下降。

2019財年高盛集團全年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78.97億美元,同比下降19.91%,營業收入為365.46億美元,同比下降0.19%。

2019年,美國投資銀行的平均ROE是9.7%,而高盛的ROE是9.2%,且其股票價格也落後於股票指數和其他大型投資銀行。而之前高盛集團的ROE是11%,超過了美國投資銀行平均收益率,包括JPMorgan和Morgan Stanley。

高盛集團的窘境反映了西方金融行業的變化。高盛集團的傳統業務以規模巨大的交易、大賭注、大空頭為主,高收益的同時也具備高風險,在金融危機之後,投資者更加傾向於穩定性投資產品為主。

因此以黑石集團為代表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獲得了快速發展。黑石集團人均利潤是高盛的9倍,過去30餘年平均投資回報率高達30%以上。美國排名前50的公司和養老基金中,70%以上都有黑石集團的投資。

2019財年黑石集團全年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淨利潤為20.50億美元,同比增長32.94%;營業收入為73.38億美元,同比上漲7.39%。截止2019年黑石集團管理資產規模達5711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長23%。

其中房地產基金管理規模達1632億美元,增長20%,佔黑石總管理規模的28.6%;私募股權規模達1829億美元,增長40%,佔總規模的32%,是增長率及佔比最高的業務板塊;對衝基金規模達807億美元,增長4%,佔總規模的25%;信貸規模達1443億美元,增長13%。

《經濟學人》6月份的一篇文章寫道:「如今資本市場行業中90%的經濟利潤,由管理資產或投資機構組成的買方賺得,作為賣方的投資銀行業務只賺10%。十年前,兩者還幾乎各佔一半。」

高盛集團也在積極轉型,布局金融科技、加碼個人理財,同時增加另類投資金額(私募股權基金、私募債券和房地產)。

近日,高盛高華證券的工商信息均進行了變更,高盛集團分別取代高盛(亞洲)成為控股股東。目前已有7家外資控股券商「就位」。自4月1日起,中國證監會已經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相關焦點

  • 黑石市值超越高盛和大摩 兩年前還不到高盛一半
    來源:新浪財經北京時間6日消息,美國私募股權巨頭黑石集團剛剛完成了徵服華爾街的又一步,其市值周四超過了老牌投行高盛和摩根史坦利,成為華爾街第二大獨立投資公司,僅次於貝萊德(Blackrock)。根據數據提供商Sentieo的數據,截至周四收盤,黑石市值達到692億美元,高盛市值為690億美元,摩根史坦利市值為650億美元左右。這一變化提供了更多證據,表明在上世紀80年代成立的幾個相對年輕和精幹的私募股權公司正在顛覆金融體系,並從曾經主宰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手中奪走權力。
  • 史蒂夫·施瓦茨曼:黑石財富「發動機」
    如果說私募股權投資家們是當下的華爾街之王,本文主人公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就是王中之王。然而,有誰會輕易把動輒數千萬美元大單交給一個無名之輩「黑石」呢?在開張幾個月僅僅接收了一單小生意後,施瓦茨曼決定借雞生蛋,創立私募基金。  黑石的及時轉向,完全是 施瓦茨曼受到了華爾街當時一家新崛起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KKR的啟發。「你看看人家KKR幹的,」KKR在1980年代中期槓桿收購熱潮中的輝煌,令施瓦茨曼記憶猶新。
  • 蘇世民的黑石帝國
    他在1985年創立的黑石,如今管理著5711億美元資產;他被媒體稱為「金融宗師」,被加冕為21世紀新「華爾街之王」;他是白手起家、通過事業取得成功的「美國夢」典範,也因奢華、高調的生活方式飽受非議。雖然距離物理意義上的華爾街,還有6公裡的車程,但蘇世民和黑石向世界展示了什麼是21世紀的「華爾街能量」。2020年1月30日,黑石公布2019年財報。財報發布當天,黑石的官方新聞稿中,蘇世民說,2019年黑石1344億美元的募資額、630億美元的投資額、1040億美元的永續資本,「都創了紀錄」。
  • 瑞信薦股:最看好黑石集團和高盛集團
    (BX)和Affiliated Managers Group(AMG),以及券商和交易所類別中的高盛集團(GS)和洲際交易所集團(ICE)等。負責追蹤研究資產管理公司的席根塔勒將將黑石集團列為其首選,Affiliated Managers則是次選,他對這兩隻股票設定的目標價分別為40美元和194美元。席根塔勒稱其看好黑石集團的理由是該集團擁有強勁的增長前景以及籌集資本的能力:「(1)市場忽視了黑石集團的基本盈利能力正在改善:我們用於權衡考量黑石集團核心/基本盈利能力的指標已迅速增長。
  • 黑石取代高盛成為下任白宮的頂級顧問金融公司
    隨著候任總統拜登不斷為其政府提名人選,黑石集團(BlackRock)似乎越來越有可能取代高盛,成為在白宮內部存在感最強的金融公司。有傳言稱,拜登將任命管理規模超過7萬億美元的黑石集團的兩位高管擔任其經濟團隊的職務。
  • 金融海盜高盛,才是《華爾街之狼》背後的狼王
    因為高盛雖然是美國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但卻能在全世界翻雲覆雨,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併購發行債券都喜歡找高盛諮詢。 這個世界上利潤最高的生意,往往都是違法犯罪的壞事。
  • 華爾街之王蘇世民的投資邏輯:一套理念貫穿於每一次交易
    要聞 華爾街之王蘇世民的投資邏輯:一套理念貫穿於每一次交易 2020年5月10日 07:56:10 36氪本文來自 「36氪」。華爾街之王的投資邏輯:一套理念貫穿於每一次交易1980年,《紐約時報》稱蘇世民「很可能是新一代投行家中最誠實的一位」;1984年,蘇世民急流勇進賣掉擁有125年歷史的華爾街巨擘——雷曼兄弟;1985年,40萬美元建立的黑石集團舉步維艱;1997年,黑石集團第三隻投資基金達到4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私募股權基金;
  • 黑石和中投PK搶購,而上家高盛四年淨賺34億...
    然而,在經歷了一個月的談判和競標後,這場交易終於塵埃落定,但最終收購了iQ學生公寓的卻是另外一家參與競購的美國公司黑石集團(Blackstone)。這是繼宣布動用140億美元沙特資金投資英國基礎設施後,黑石在英國又出重磅大手筆。據FT報導,黑石集團此次收購的價格近47億英鎊,折合人民幣約426.2億。
  • 華爾街巨頭高盛集團或搬離曼哈頓 向低成本地區轉移
    來源:央視原標題:北美觀察丨向低成本地區轉移 華爾街巨頭或搬離曼哈頓據美國媒體報導,華爾街巨頭高盛集團正考慮在佛羅裡達州建立資產管理基地,藉機將更多業務和職位遷出紐約,這對紐約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構成了潛在打擊
  • ...高盛、摩根大通、紐約梅隆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史坦利、黑石...
    2019-07-13 04:25:19來源:FX168財經網 【 下周大批美股財報來襲 美國大型銀行將拉開美企二季度財報季序幕 】下周花旗集團、高盛
  • 中國在美國的一個強大朋友:華爾街
    但包括摩根大通、高盛在內的美國金融公司正擴大在華投資,在當地招聘更多員工,以開拓規模達47萬億美元的中國金融市場。圖片合成:Crystal Tai  2018年2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華盛頓與美國開展貿易談判。在會晤美國談判代表前,他會見了一群美國商界領袖——多數來自華爾街。
  • 黑石大佬也春招,我承認我酸了…
    高盛、瑞銀、花旗等N家投行已啟動2021秋招!不僅如此連金融圈鄙視鏈頂端的PE也加入了本科搶人大軍金融圈內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知道黑石不一定懂PE,但不了解黑石肯定不懂PE。BAAM是黑石對衝基金業務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FOF,通過篩選基金經理,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能為客戶提供符合其風險偏好的定製型對衝基金投資方案,全權代理客戶對對衝基金進行投資配置。投資組合多樣化、風險管理、盡職調查和監視下行風險是黑石對衝基金管理的關鍵原則。
  • 華爾街員工年薪知多少? 高盛平均超過50萬美元
    高盛平均每個僱員每年工資超過50萬美元。但各個不同職位的薪酬究竟有多少?這裡有你要的答案。  據華爾街見聞報導,名金融作家Michael Lewis說:「『我要進高盛』這句話幾乎就和『我要進哈佛』一樣。」  光環之下,自然是不菲的薪酬待遇。根據商業周刊報導,高盛平均每個僱員每年工資超過50萬美元。  那麼,如果你不是高盛高管,工資有多高呢?
  • 黑石集團:疫情並未影響...
    一片哀嚎聲中,美國私募股權巨頭黑石集團剛剛完成了徵服華爾街的又一步。其市值超過了老牌投行高盛和摩根史坦利,成為華爾街第二大獨立投資公司,僅次於貝萊德。面對全球加速升級的新冠疫情,黑石認為暫時還無法衡量最終的影響,對於公司以及旗下基金來說雖帶來了重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不會因此而放棄在中國或環太平洋地區的投資。
  • 資產近40000億,黑石究竟有多牛?
    另外一家叫黑石,英文名叫Blackstone,就是黑石集團。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黑石集團。 第二,黑石集團是全世界最大的僱主,黑石集團在全球進行廣泛投資,很多公司都成為了黑石集團的控股公司,黑石專注於組建、收購、完善和出售公司和房地產,黑石集團投資公司的員工一共超過50萬人,這使得黑石和相關投資組合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僱主。 第三,黑石集團的投資能力有多強?
  • 【行情】美股金融板塊走低,黑石集團與摩根史坦利跌4.4%,高盛跌3.7...
    2019-08-06 01:37:11來源:FX168財經網 【行情】美股金融板塊走低,黑石集團與摩根史坦利跌4.4%,高盛跌3.7%,摩根大通跌3.32%,滙豐控股跌3.15%,富國銀行跌2.7%,荷蘭國際銀行跌2.08%。
  • 高盛摩根史坦利等華爾街銀行1年替員工申請3000多H1B籤證
    華爾街銀行也是 H1B 籤證的大用戶像科技公司一樣,華爾街銀行也是 H1B 籤證的大用戶。根據美國政府提供的 H1B 籤證資料庫,去年,高盛在紐約申請了 1,146 份 H1B 籤證(包括續籤)。根據 FINRA ,當您考慮高盛目前在紐約僅有 5583 名註冊員工時,這很多了。摩根大通目前在 9,408 名FINRA註冊員工中,於 2019 年在紐約市申請 574 份 H1B 籤證。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在 2019 年紐約市申請了 807 個 H1B ,目前有 7600 名員工在紐約 FINRA 註冊。
  • 氣候變化議題當紅,華爾街的新貴受到拜登政府任命
    原創 艾森看天下 艾森看天下 收錄於話題#拜登12#環境氣候2說起華盛頓政治,都說流水的總統,鐵打的華爾街。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忘記「高盛政府」吧——華爾街新貴,投資集團貝萊德,已經取代高盛,成為華爾街在白宮內部的當紅炸子雞。
  • 從此,國內再無高盛高華?!
    好了,這下真的要和 高盛高華 say bye了~首家外資獨資券商真的要來了!華爾街之王「駕到」再見,高盛高華!而事情是這個樣子:就在這幾天,彭博社突然報導稱高盛已與在華的合作夥伴達成協議,收購高盛高華證券剩餘的49%股權!也就是說高盛高華的100%股權都被高盛順利拿下了…
  • 瑞銀高盛黑石紛紛提醒:降息不再是靈藥 美股或面臨10%~15%的調整
    「現在的市場與2001年和2007年存在相似之處,當時由於美聯儲放鬆政策,投資者情緒也出現復甦。」他稱,「同樣像現在一樣,股市一度忽略了美國經濟的負面消息,因為投資者希望糟糕的數據會誘使美聯儲出臺更多刺激措施。然而,最終股市仍會回歸『正常』,並開始對令人失望的經濟消息作出消極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