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理人雜誌
文: 王璞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黑石集團成立於1985年,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高盛集團和黑石集團都是叱吒風雲的金融巨頭,然而誰更勝一籌?
01
黑石集團的崛起
從貧窮的希臘移民之子,到尼克森政府財政部長,彼得·彼得森59歲聯合創立了黑石。黑石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另類資產管理機構,也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主要提供私募股權、不動產投資、對衝基金和金融諮詢等服務。2007年6月黑石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第一家上市的私募股權公司。
黑石集團在資產管理領域通過投資於各類經濟體,協調股市債市不同投資周期,取得了優異的投資業績。1986年,黑石集團收購運輸之星公司,為黑石集團發展奠定了基礎,2003年完全賣出股權,黑石集團及其投資者獲得了25倍收益,15年間的年平均收益率達130%。表現優秀的資產回報,促使投資者持續投資
黑石成立以來各板塊業績情況
黑石集團熟悉全球不同資產、擁有迅速完成交易的資源、具備支撐整個方案的財力。2007年,黑石集團用65億美元的自由基金和通過20多家銀行借款的210億美金完成了對希爾頓酒店的收購。之後黑石集團對希爾頓酒店的管理團隊和經營策略進行調整,希爾頓酒店的財務狀況開始好轉,熬過了經濟危機。2013年希爾頓上市,黑石盈利近90億美元。自2014年起至2018年5月,黑石分12次交易逐步清倉了希爾頓股票,實現了約140億美元利潤,成為黑石集團最成功的槓桿收購案。
黑石的產品線
02
高盛集團的轉型
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總部位於紐約,是國際領先的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提供投資銀行、全球市場、資產管理、消費者和財富管理服務。
2019年高盛集團各業務板塊營收佔比
高盛通過反惡意收購業務在投資銀行界異軍突起。1966年併購部門業務收入是60萬美元,1980年併購部門業務收入是升至9000萬美元,1989年達3.5億美元,8年之後再度上升至10億美元。
在成長為頂尖投行的過程中,高盛業務經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逐漸突破傳統投行的業務邊界,開啟多元化發展。1981年通過收購J·阿朗公司進入大宗商品交易領域,該項收購使交易業務對高盛營收和利潤的貢獻持續達30%以上;90年代,高盛又開設資本投資業務,成立GS資本合作投資基金,引領了投行業直接投資業務的發展。
家族式經營、合伙人制度和輕資本運作是上市前高盛集團經營的主要特徵。1999年高盛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引入股份制,補充資本,實現多元化均衡發展。「華爾街上的優秀有兩個等級:低的叫優秀,高的則叫高盛。」這是2007年2月《財富》雜誌上一篇名為《日益強盛的高盛》文章中的句子。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大投行紛紛調整業務部門和經營戰略以適應新的環境。高盛集團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核心戰略仍然專注於投資銀行業務和全球化運營。同時受巴塞爾體系監管,開始去槓桿並削減自營投資並布局金融科技。高盛集團的槓桿比例從2007年高峰時期的26.2倍下降至2015年約10.3倍的水平。
03
時代屬於黑石集團
高盛集團在諸多客戶業務中都佔據著穩固的市場地位。然而受全球經濟弱復甦和監管趨嚴的影響,高盛近年來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盈利能力明顯下降。
2019財年高盛集團全年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78.97億美元,同比下降19.91%,營業收入為365.46億美元,同比下降0.19%。
2019年,美國投資銀行的平均ROE是9.7%,而高盛的ROE是9.2%,且其股票價格也落後於股票指數和其他大型投資銀行。而之前高盛集團的ROE是11%,超過了美國投資銀行平均收益率,包括JPMorgan和Morgan Stanley。
高盛集團的窘境反映了西方金融行業的變化。高盛集團的傳統業務以規模巨大的交易、大賭注、大空頭為主,高收益的同時也具備高風險,在金融危機之後,投資者更加傾向於穩定性投資產品為主。
因此以黑石集團為代表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獲得了快速發展。黑石集團人均利潤是高盛的9倍,過去30餘年平均投資回報率高達30%以上。美國排名前50的公司和養老基金中,70%以上都有黑石集團的投資。
2019財年黑石集團全年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淨利潤為20.50億美元,同比增長32.94%;營業收入為73.38億美元,同比上漲7.39%。截止2019年黑石集團管理資產規模達5711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長23%。
其中房地產基金管理規模達1632億美元,增長20%,佔黑石總管理規模的28.6%;私募股權規模達1829億美元,增長40%,佔總規模的32%,是增長率及佔比最高的業務板塊;對衝基金規模達807億美元,增長4%,佔總規模的25%;信貸規模達1443億美元,增長13%。
《經濟學人》6月份的一篇文章寫道:「如今資本市場行業中90%的經濟利潤,由管理資產或投資機構組成的買方賺得,作為賣方的投資銀行業務只賺10%。十年前,兩者還幾乎各佔一半。」
高盛集團也在積極轉型,布局金融科技、加碼個人理財,同時增加另類投資金額(私募股權基金、私募債券和房地產)。
近日,高盛高華證券的工商信息均進行了變更,高盛集團分別取代高盛(亞洲)成為控股股東。目前已有7家外資控股券商「就位」。自4月1日起,中國證監會已經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