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寶媽帶娃出門玩的時候,總會擔心飲食問題,尤其是1歲左右的孩子,好多東西不能消化,也怕外面的飯食不乾淨,傷害健康。
因此,有的寶媽乾脆就帶一保溫盒的白米飯,孩子餓了就泡點水給吃。
不過,米飯也不是孩子說吃就能吃的,這還涉及到一個知識點,到底多大可以給寶寶吃米飯?1歲具備這個消化能力了嗎?
01我們先來談談過早吃米飯的危害
1、寶寶的腸胃無法負擔
通常來說,寶寶的牙要在兩歲多才會全部長全,在此這前,咀嚼能力還無法做到將食物磨碎到腸胃可消化的地步。
換言之,若在寶寶的咀嚼能力沒發展到一定程度前,就給他餵食米飯,會有很大可能無法消化,對腸胃造成負擔。
可能會導致腹脹、腹瀉等,甚至存在卡住喉嚨、影響呼吸的風險。
2、不利於培養良好飲食習慣
寶寶的味覺發育不夠完善,提前吃米飯會影響味蕾,從而使寶寶養成挑食、偏食的不良習慣。
3、營養缺乏
母乳中蘊含的營養最為全面,過早餵食米飯,會影響寶寶的食慾,減少喝母乳的量,使營養缺乏。
畢竟斷奶前,寶寶最主要的營養來源都是母乳,這也是最優選擇。
02多大可以給寶寶吃米飯?
根據前面的分析,過早給寶寶吃米飯是有弊端的,那麼一歲的寶寶吃米飯算不算過早呢?
根據《0-3歲嬰幼兒養育全書》中的描述,穀類也是寶寶飲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成分。
根據嬰兒的生長規律,6個月後可以添加輔食了,9個月的寶寶可以加強鍛鍊咀嚼能力了,即使還沒長牙也可以鍛鍊牙床。
其實一歲寶寶也可以吃米飯,但具體要視發育情況而定,比如牙齒長了幾顆,是否能充分咀嚼?腸胃功能發育如何?是否能消化?
另外,還要考慮寶寶平時的營養需求,即便能吃米飯也要做得鬆軟易消化。
寶寶1歲時正處於向成人飲食過渡的階段,若食材不豐富,家長會擔心是否營養不均衡影響了發育,但若準備了成人的食材又擔心不好消化,實屬兩難。
其實說白了,寶寶要想吃成人食物如米飯,時間不是硬性指標,寶媽需要參考的就是牙齒生長情況、腸胃發育情況、營養需求、咀嚼難度這四點。
煮飯時儘量軟爛,並添加輔料補充營養。
03給寶寶吃米飯的注意事項:
6個月的寶寶可以添加輔食了,煮粥時要煮成爛爛的糊狀,第一次少餵些,觀察寶寶是否有消化不良的反應。寶寶7個月時,可以把糊糊煮得濃稠些,注意選擇食材的質量及數量,要保證主食還是以奶為主,每天要至少喝500 ml左右。孩子滿8個月後若厭倦了喝糊糊,就少添一點水,把米糊煮成軟爛的粥。滿一歲的寶寶,已經有了基本的咀嚼能力,消化功能也加強,可以適當增添食材了。粗糧細糧搭配,加上肉、蛋、菜再少加些調味品,變著花樣做,營養均衡很重要,輔食數量也可以循序漸進地添加。單吃白米飯的話,由於水分含量不高,味道也不香甜,可以煮些魚湯或骨頭湯拌在飯裡,味道會更加可口,軟軟的口感也方便寶寶咀嚼。
PS:米飯煮得越軟越好,要讓寶寶的牙和腸胃有個漸漸適應的過程,飯量要從少到多,最開始還是以喝奶為主,隨成長漸漸增加飯量。
04外出時的飯菜準備建議
帶寶寶外出逛街遊玩,確實難以保證飯菜質量,離開熟悉的環境,根本不知道哪裡的食材幹淨,是否有適合嬰幼兒吃的食物。
但從家裡自帶飯菜又很麻煩,擔心會有湯汁灑出來又或時間長壞掉。不過,從家裡帶白飯用開水泡,也十分不營養,建議不要這麼做。
寶媽可以在家裡煮一些菜粥,用保溫杯帶上,或者準備一些好抓握又好吃的自製小餅乾。食材儘量豐富一些,哪怕是帶點雞蛋羹也好。
網上有很多寶寶輔食的教程,材料簡單做法也簡單,如蔬菜小餅、雜糧小餅、蛋黃餅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05媛媽寄語: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成年人,對小寶寶更為重要。
任何時候,都要讓寶寶吃得好、吃得飽,別圖一時省事,而忽略了寶寶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影響到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