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關教育筆談003期】教育記憶:消逝的芒假
作者:秦關慕雪
時值芒種,鄉村裡的中國又到了一年裡麥浪翻滾的時節。在中國北方的農村,芒假是幾代人共同的記憶。秦關教育筆談,我們今天聊一聊芒假,一種寓教於無形的成長教育。
芒假也叫忙假。一般在芒種前後開始,持續時間在一周到半個月之間,基本上對應於麥田的收穫季節。與之相似,秋分時節前後的秋假也有著相似的功能。芒假的出現有兩個基本的因素:第一是農忙時節農村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出現了階段性的猛增,人手不夠成為家家戶戶面臨的問題;第二是大量農村的學校裡有著數量非常可觀的民辦教師群體,他們家在農村,作為家裡的重要勞動力,回家收麥是義不容辭的家庭責任。於是,芒假(包括秋假)就這樣歷史性地成為中國鄉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秦關君的童年是在關中平原的鄉村裡度過的。對於芒假有著難以忘卻的記憶。而這段親身經歷可以很好地讓我把農忙時節的鄉村說清楚。放了芒假的孩子只要能參加勞動的,一般都會在大人們的勞動過程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勞動安排。收麥時節的農村,繁忙是不分晝夜的。從割麥子、打麥子、曬麥子,每一個環節緊密相連。農村的家庭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一種聯合體,相互幫忙完成跟麥子相關的一切工作。孩子們的勞動身影會出現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在麥田裡撿麥穗,在打麥場上幫忙遞麥子,再比如在曬麥子的時候看麥子、翻麥子等等。具體的勞動不一而足,不分晝夜的勞動場景卻格外相似。這是一個與大人一起付出汗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作為一個成長的孩子理解了大人們的辛苦,另一方面從自身來講完成了勞動教育的啟蒙。
勞動的過程是辛苦的,但是勞作之後的以及勞作的過程中,樂趣也總與汗水相伴隨。時至今日,曾經在夜晚的打麥場上爬上高高的麥垛子,躺在上面,鼻子嗅著新鮮麥稈的氣息,眼鏡望向群星璀璨的夜空的記憶成為一種彌足珍貴的生活記憶。這種記憶裡有文化的基因,有鄉村的煙火氣,有對於美好的種種憧憬,有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難以名狀的「微量元素」。一語敝之,那是一種失去後才理解的珍貴。
今天的中國,與城市化的浪潮相伴隨,芒假已經成為一種久遠的記憶。放芒假的地區越來越少,一方面農村的民辦教師這個曾經數量龐大的群體消失了,另一方面農業收割的機械化已經讓夏收的流程徹底改變。所以今天的鄉村,能感受到芒假的孩子也越來越少。反倒是城市裡,很多工程單位要放芒假,因為大量進程務工的農民工這個時候要返鄉收麥。很多工地不得不放一周的芒假來解決這個問題。
回到芒假與教育這個話題。中國的芒假制度與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著不謀之合。勞動即教育。基礎教育的大綱裡的「五育並舉」強調了德智體美勞同等重要。勞動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一個人的勞動觀的形成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農村的芒假是一種天然的養成教育。今天中國城市規模空前擴大,可以講,今天生活在城市裡的相當多的人都有著在芒假中寓教於無形的人生經歷與記憶。今天很多農村地區也隨之拆遷完成了城市化的進程,變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今天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是給予了適當的勞動教育的形式,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一個孩子的童年完全是在智育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對孩子是不是一種天然的缺失呢?今天的孩子不是在輔導班就是在去輔導班的路上,鄉村的氣息、田野的博大也許只有在書卷和屏幕裡才可以看到。雖然智育替代五育有著種種現實的壓力,但真的就沒有辦法找到適當的替代形式幫助孩子和自然、田野建立起親密的情感連結的通道了嗎?孩子是自己的,這是值得每一個做家長的深入思考的問題。芒假可以消逝,但在芒假時節關於勞動關於土地關於成長的氣息與記憶卻永葆青春。
好了,這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秦關教育筆談,專注教育領域,探尋教育故事,分享教育觀點,點評教育時事,追尋教育足跡。與您一起,追尋教育更好的眼界。我們下期再會。
往期回顧:
【秦關教育筆談001期】清華取消新聞本科專業折射教育與時代之變
【秦關教育筆談002期】還等什麼?3年招教2萬!新一線網紅城市西安將成為中國教育人才流向的新風口
秦關教育筆談
一個專注教育的
有溫度、有情懷的公眾號
秦關慕雪文章傳播矩陣
微信號 : kindle521
新浪微博:@秦關慕雪微博
百家號、頭條號、搜狐號、豆瓣、知乎同名搜索「秦關慕雪」
如果你喜歡本文,歡迎點亮在看,分享到朋友圈,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