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孩子遊戲充值花5000元,這錢能退嗎?

2020-12-14 北京日報客戶端

「熊孩子」用家長的手機上網玩遊戲,購買遊戲內虛擬商品,動輒數千,甚至上萬的消費已屢見不鮮。這人臉識別付款,刪除交易痕跡等等方式,還真是讓家長「防不勝防」。他們紛紛質疑:未成人為網路遊戲或網絡直播平臺支付較大金額用於充值、「打賞」有效嗎?

最近,最高法新出臺的《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規定:無效。

然而,有「法規」撐腰,並不意味著未成年人網絡非理性消費就沒有任何障礙了。在家長的投訴中仍然面臨舉證難的問題。對此,兒童心理學專家認為: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也可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孩子的兩種情緒被忽視了,家長難逃其責。

多起案例——

10歲兒子遊戲充值花掉5000元

小孩子拿家長手機偷著充值玩遊戲的事兒,徐先生可是沒少聽說,但他萬萬沒想到有一天這事兒會發生在他身上——10歲的兒子瞞著他,用手機玩網遊一口氣充值近5000元。

「要不是偶然發現微信零錢裡只用來買菜的錢竟在兩天內花光,我還不知道呢!真是被這熊孩子給『坑』慘了?」徐先生氣得不輕。

徐先生調取近一個月的交易記錄,發現兒子趁上英語網課期間,迷上了一款名叫《第五人格》的遊戲,不但多次充值,還小心地將轉帳記錄和銀行簡訊提醒刪除乾淨。

「我那兒子才9歲,就趁著我睡覺時用手機上的用支付寶刷臉給《香腸派對》遊戲充值了3970元,這情況哪防得住呀!」對於徐先生的遭遇劉先生深感同病相連。

「上個月,有個13歲少年,家裡本來就困難,他卻從手機上網給遊戲《和平精英》充值3萬元,不只花光了家庭積蓄,更是刷爆了父親金先生的信用卡。」劉先生說,「我看著這些明細單,一頁頁往下翻,覺得頭髮根兒都炸起來了,沒想到孩子對錢這麼沒概念。」

面對屢屢發生的同類事件,家長們自責的同時,也希望把「熊孩子」浪費的錢要回來,但由於家長無法舉證、遊戲企業處置辦法不一,卻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劉先生致電上海心動網路遊戲有限公司,經協商,平臺退回2000元;金先生則聯繫遊戲所屬的騰訊公司,在核實了具體細節後,公司以關懷金的方式全額退款。而徐先生則因為無法向遊戲方提供充足的證據,無奈放棄追款之路。

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也有人因此陷入與遊戲企業的「拉鋸戰」和漫長的官司中。當家長一味斥責遊戲企業拒不退款的行為時,殊不知遊戲企業也有苦衷,律師和專家也各有說法。

企業苦衷——

惡意退款造成受理難

2017年5月公布的《文化部關於規範網路遊戲運營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工作的通知》,以及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做出的相應規定:匿名玩網遊已成「過去時」,實名製成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遊的一個基本措施。

據此,網遊企業紛紛開啟遊戲帳戶身份證實名驗證,接入「公安權威數據平臺強化實名校驗」功能,隨意編造、或使用身份證生成器的用戶,無法繞過這一校驗方式。更有企業斥巨資打造青少年守護平臺,建立第二道防線。然而「熊孩子」仍有辦法繞過這些方式,冒用家長身份登錄付款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判斷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的可信度較高,我們會進行退款。」騰訊遊戲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平臺對疑似未成年人消費的情況已形成相應的處理支持流程,會通過後臺數據,結合用戶行為特徵,包括消費頻次、時間等進行綜合考量。

在家長看來似乎毋庸置疑的事,對遊戲企業而言卻必須謹慎:「我們有多次接待的用戶提供充分證明後獲得妥善處理,但也遇到過多起假冒他人進行帳號申訴和惡意退款的情況。因此,我們在受理退款申訴時,需要用戶提供相應證明,並和後臺數據進行比對。」

該負責人稱,為避免惡意退款,多人共用帳號獲得受理的難度較大。「比如家長和孩子用同一帳號進行遊戲和消費,不慎被孩子拿到手機登錄使用,或存在帳號出租、外借等情況,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實際操作者和帳號歸屬的情況下,為避免不法分子惡意退款、牟取私利,此類情況獲受理的難度較大。」

律師說法——

父母對子女有監護義務

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李亞律師認為,在未成年人利用成年身份註冊網路遊戲並進行充值的案件中,存在責任劃分,需結合遊戲企業在交易時是否採取審核等技術措施,以及家長是否盡到足夠的監護責任來認定,是否應退款要看遊戲是否存在技術紕漏。

「如果遊戲企業存在技術問題,不管未成年人及監護人是否有過錯,都應退款。如果不存在技術紕漏,那麼對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的舉證責任要求就會較高,需證明消費行為確是未成年人所為。」李亞認為,父母對子女有監護義務,包括妥善保管帳戶密碼、給孩子足夠陪伴、及時觀察孩子動向等。

李亞進一步解釋道,《民法總則》《電子商務法》以及國家新聞出版署《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等規定,網路遊戲企業不得為未滿8周歲的用戶提供遊戲付費服務,對8周歲以上未滿18周歲用戶,充值有一定的限制。「顯然,法律規定遊戲企業所開發的貨幣交易遊戲需具有防止未成年人登錄的技術,否則視遊戲企業有錯在先,需退款。」

若不存在技術紕漏,按照《電子商務法》48條規定,舉證責任由家長一方承擔,也就是說,需要家長提供證據證明帳號實際使用人是未成年人,這也是這類案件的難點所在。李亞提示,家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舉證:一,當事人陳述事實;二,一起玩的同學提供證人證言;三、通過遊戲行為時間,機主與手機分離證明等。

然而,與孩子朝夕相處,許多家長無法提供證據,最後只能認倒黴,像防賊一樣防著自家孩子。

李亞律師表示,最新出臺《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進一步明確未成年人大額網遊付費和直播打賞無效。這或倒逼遊戲企業運用更成熟的網絡技術進一步識別冒用家長身份的未成年人。

專家建議——

不當行為的背後家長難逃其責

「應該意識到未成年人大額網遊付費和直播打賞,不是靠技術就能防得住的,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源要從財商教育入手。」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名譽理事長宗春山說,簡單地講,財商教育就是啟迪未成年人如何看待財富和使用財富。財商不是孤立的教育,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甚至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與職業規劃,同時也是心理健康的體現,也是道德水準的證明,不容忽視。在國內,這方面教育基本是空白,從而導致「熊孩子」玩遊戲花光父母血汗錢。

宗春山認為,孩子斥巨資遊戲充值,是缺少自律,無法抵禦原始衝動,即想要就必須得到,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勤奮與努力,就像「盜用」他人的財富成果,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宗春山說,不當行為的背後也可能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孩子的兩種情緒被忽視了,家長難逃其責。

「一是孤獨,孩子用遊戲來填補內心和精神的空虛,家長沒有付出情感和時間導致;二是焦慮,壓力大,就用花錢獲得回報感。」宗春山說,自卑、孤獨、空虛時,用金錢和財富去填補,這是飲鴆止渴。

「讓心理發展與一些特徵對應,通過有目的的探索形成責任感,通過努力做成一些事獲得掌控感,從而轉化成能力……這種財商教育應該從兒童階段入手,別等花光了家長的積蓄才開始。」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曲經緯

編輯 徐慧瑤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短短5天,「熊孩子」玩遊戲充值3500餘元,這錢能退嗎?
    短短5天,「熊孩子」玩遊戲充值3500餘元,這錢能退嗎?可誰知小穎在學習之餘,玩起了手機網路遊戲,悄悄記下媽媽的付款密碼,居然背著她往遊戲裡充錢。短短5天時間,小穎陸續充值了十幾次,累計金額達3500餘元。平日裡,劉女士忙著上班,全然不知女兒偷偷玩遊戲充值的事。直到某天,劉女士去銀行取錢發現帳戶裡的錢不翼而飛,查詢了微信支付記錄,這才看出了端倪——原來帳戶裡的3500多元錢早已被女兒花光了。
  • 1小時5千,8歲熊孩子打遊戲狂充值,客服:很遺憾,但是錢不能退
    1小時5千,8歲熊孩子打遊戲狂充值,客服:很遺憾,但是錢不能退手機,在現在的社會可以說非常普及了,幾乎是人手一臺,因為現在只要有一部手機,幾乎什麼都可以做了,點餐、代駕、購物、買票、看新聞看電視,想幹什麼都行,只要有
  • 調查|6歲小女孩玩爺爺手機遊戲花掉近5000元錢?這筆錢是家人賣秋季...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寧田甜鄭州滎陽一6歲小女孩玩爺爺手機遊戲,三個周末,手機裡的近5000元錢沒了。12月16日,孩子的親戚求助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說,孩子小不懂事,隨便玩手機把錢弄沒了,而這個家庭是農村的,家中經濟困難,希望能幫忙追回。
  • 遊戲平臺實名驗證形同虛設 10歲娃拿父母手機玩遊戲充值5000多元
    張女士展示弟弟充值手遊的交易帳單 記者李尚隆 攝原標題:遊戲平臺實名驗證形同虛設 10歲娃拿父母手機玩遊戲充值5000多元近日,市民張女士反映:她10歲大的弟弟洋洋使用父母的OPPO R7手機玩遊戲。10歲熊孩子花5000多元玩手遊張女士在高新區上班,拿到工資第一件事便是給父親買了部OPPO R7智慧型手機,「父母在老家養雞,現在流行網絡支付,我就用我媽的手機號註冊了個微信。」張女士說,父母不怎麼會使用智能機,只有在收付款時會使用微信,「平時手機就放家裡,我弟弟愛拿著打個遊戲。」
  • 騰訊返還12歲小孩3萬元充值,你看我12歲零180個月充的錢能退嗎?
    該消息稱家住河間的張女士發現她12歲的孩子用她的手機玩遊戲前後一共消費了3.2萬元。而經過這些年的打拼,張女士家裡一共存下了8萬元,這一下子少了將近一半張女士就很焦急。張女士聯繫滄州晚報後通過記者聯繫上了騰訊公司,最終經過友好的協商,騰訊公司給了張女士3萬元的關懷金。
  • vivo應用商店遊戲誘導未成年人充值?8歲孩子兩小時花掉六千元
    【來源:中新經緯】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17日電(常濤 實習生郎競寧)「我家孩子不滿10歲,為何沒經過實名認證就進入了遊戲頁面,並完成多筆大額充值。這是不正常的充值方式,我要求vivo方面退還費用。」2月10日,徐先生在使用微信時,發現有多筆非本人消費支出,總額為3370元,均流向了一家名為廣東天宸的網絡科技公司。
  • 10歲小學生14分鐘花4萬充值「吃雞」 平臺回應退70%費用
    10歲小學生14分鐘花4萬充值「吃雞」 平臺回應退70%費用 2020-05-06 09:10:16 來源:北京商報  |  作者:鄭蕊 伍碧怡【14分鐘花4萬吃雞】5月5日,據媒體報導,騰訊遊戲公司經核實協商,同意退還南京某10歲小學生用上網課的蘋果iPhone手機玩「吃雞」遊戲充值4萬元中的70%費用。
  • 未成年人在和平精英充值錢了能退嗎
    規範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規定網路遊戲企業不得為未滿8周歲的用戶提供遊戲付費服務;同一網路遊戲企業所提供的遊戲付費服務,8周歲以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用戶,單次充值金額不得超過50元人民幣,每月充值金額累計不得超過200元人民幣。 同時,在加強行業監管、探索實施適齡提示制度、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網路遊戲消費觀念和行為習慣等方面提出相關舉措。
  • 男童沉迷手遊瘋狂充值 偷刷婆婆5000元買裝備
    銀行卡莫名消費5000多元  「說起這件事,我現在還有些難以接受。」7月7日,年過六旬的覃婆婆聲音顫抖地告訴記者,這件事情對她打擊很大,「務農攢下的辛苦錢,被兩個孫兒沒幾天就給花完了。」  6月13日下午,覃婆婆去銀行存錢,卻發現卡裡的錢少了5000多元。
  • 12歲少年上網課期間玩遊戲充值數千元!疫情期間這樣預防孩子沉迷...
    「本來想著給8歲不能自立的小孩看病的錢,但是被大兒子充值了6700多元,這個錢退回來的話,就給小孩去看病。」 近日,來自河南周口的毛女士向記者反映,受疫情影響,12歲的大兒子從2月6日開始通過手機上網課。
  • 西安10歲男孩玩手遊充值近8千元 默默寫檢討書向媽媽道歉
    3月12日,陳女士準備交房租時才發現,10歲的兒子將近8000元都充值給了遊戲公司。近兩月沒上班的陳女士情緒有些失控,說這些錢對別人來說沒多少,但對於獨自帶孩子生活的她來講,就是她和兒子未來半年安身之處的保障。在逐一聯繫了遊戲公司沒有結果後,陳女士求助媒體。
  • 「學法用「典」」未成年人玩遊戲充值能退嗎?民法典來告訴你
    暑假來襲「神獸」在家免不了抓起手機玩一玩玩遊戲 看直播 辛苦錢像流水一樣被花出去父母愁白了頭這可咋整~~- 典型案例 -4月份,11周歲的蘭溪初中生小蘇由於疫情原因未開學獨自在家。其父蘇先生去銀行取款時發現夫妻倆辛苦賺得的工資少了15000餘元。通過銀行檢查了流水情況,發現自己11周歲大的女兒,用手機玩遊戲多次充值遊戲幣使用掉了這15000餘元。問題來了未成年人充值打賞家裡大人可以把錢追回來嗎在《民法典》裡找答案!
  • 西安13歲娃玩遊戲充值一萬三,求退款被拒,因為已退過一次......
    這一項幾百元、幾千元、甚至上萬元這種案例真的太多太多了這不最近西安藍田縣的劉師傅也沒防住家裡的孩子.小劉今年13歲,是一名初一的學生,母親務農,父親常年在外打工。除了上學,小劉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手機遊戲,一玩起來真的能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這一次玩手遊, 他可給家裡闖了個不小的禍。
  • 小孩玩遊戲充值後,法律明確規定這錢可退,家長又該如何操作呢
    近期全國發生多起小孩在家上網課,拿家長手機玩遊戲高額充值,看直播高額「打賞」主播的事件,充值「打賞」的數額還不小,有的竟能高達十萬元以上。比如下面這兩位。12歲男孩玩遊戲充值近十萬元某地的李女士爆料稱,其12歲的兒子聰聰拿她手機上網課,趁她去看店時偷著玩遊戲,竟充值了近十萬元,全家人正為此焦頭爛額。經過計算,這幾個月來她孩子在某遊戲平臺就充值了將近6萬,又在某短視頻平臺充值近4千元。
  • 10歲孩子玩遊戲 五天「消費」三千七百元
    為了讓手遊裡的人物更華麗、裝備更厲害,家住蘆山縣的10歲熊孩子竟然在5天的時間裡,用母親的銀行帳號充值三千多元購買遊戲中的英雄皮膚,讓父母鬱悶不已。  想讓自己的英雄「更酷」  五天充值手遊三千多元  近日,家住蘆山縣城的王女士遇到一件蹊蹺事,自己的銀行卡裡莫名其妙地少了三千七百元,王女士思來想去,就是不知道這筆錢花哪兒去了,王女士在著急之餘,趕緊找銀行列印了交易明細。
  • 一10歲孩子玩遊戲充值1.6萬
    呼和浩特新聞網7月21日訊 據《北方新報》報導(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張巧珍 實習生 張芸 甄挺祺)「炫酷的降落傘、金色的瑪莎拉蒂、美輪美奐的夢幻火箭套裝……」在《和平精英》遊戲中,呼和浩特10歲的小其(化名)擁有著讓別人豔羨的眾多「皮膚」,但小小年紀的他卻並不知道,購買這些皮膚渾然不覺花掉父親
  • 5000元不翼而飛?8歲熊孩子拿去買了件遊戲皮膚
    母親:數千元不翼而飛前幾天,甘女士準備用微信轉帳給他人,但轉了幾次,都顯示餘額不足。「我覺得很奇怪。」甘女士說,微信錢包明明有幾千元,她一查看,才發現裡面少了5000餘元。錢去哪兒了?充值記錄起初,甘女士以為是系統出了問題,直到她查看了交易記錄,才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
  • 未成年人網遊付費、直播「打賞」能退嗎?看看最高法怎麼說
    未成年人網遊付費、直播「打賞」能退嗎?「打賞門」事件接二連三↓ ↓ ↓丈夫的喪葬費不翼而飛4月24日,河南許昌的胡女士稱,手機裡的5萬塊不見了,經查後發現,其10歲的兒子把這些錢用在了打賞遊戲主播上。胡女士表示,這筆錢正是丈夫的喪葬費,而自己還患有直腸癌。
  • 長春一孩子在愛奇藝隨刻APP上4天充值五千看漫畫,怎麼證明是孩子花...
    如今,在用手機時,隨時都可以進行支付,前不久長春市民陳先生就發現花唄莫名其妙地欠了將近五千塊錢,仔細一查,原來是自己11歲的兒子為了在愛奇藝上看漫畫,給充值用了。
  • 9歲孩子玩遊戲半個月充值2萬元 家長要求華為退款
    2月17日,陳先生發現自己帳戶裡的2萬元「不翼而飛」,查了半天才在華為應用市場的「已購買」項目中發現了這筆錢的去向——原來,孩子在短短的半個月裡分數十次給遊戲充值,最高單筆充值648元。陳先生認為,華為應用市場提供了遊戲軟體下載,但在產生消費後卻沒有及時通知用戶,再加上這筆錢是孩子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消費的,自己有權要求華為方面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