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6日消息(記者張佳琪)2020年高考前夕,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的校園是靜悄悄的,今年高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推遲了一個月進行。北京高三畢業班的學生和老師也經歷了從網課到返校再到網課的周折。
楊文海是運河中學的一名中學老師,也是帶領高三學生走過高考衝刺階段的畢業班教師。讓楊文海欣慰的是,學生們對線上教學這一變化的接受度很強,大家從疫情之初便很快進入到了平穩有序的線上複習階段,整體的複習進程並沒有被疫情和新的授課方式所耽誤。
學生、教師很快適應線上教學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於即將走上高考「戰場」的高三考生和畢業班教師而言,多了新的挑戰。
「疫情一下子把複習計劃都打亂了,但是我們很快便調整了過來。」楊文海擔任著運河中學2020年畢業班1班和2班的數學教學工作,89名學生的複習工作該如何轉變?這一困擾也讓他覺得肩頭的擔子更重了。「隨後,我們很快便確定了線上教學工作的大方向,隨即開始了探索多種軟體和網絡平臺,研究如何開展直播課,嘗試和篩選哪種教學模式更適合線上教學,如何使學生們更快地適應新方式,儘可能讓這種線下到線上的變化帶來最小的影響。」
「網課教學之初,教師們擔心的問題也很多,授課基本上成了單方面輸出,因為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面對的只有一面屏幕,師生交流會大打折扣。」但是很快,楊文海驚訝地發現,已經設計好的複習課程和線上教學形式產生了「化學反應」。對於「網絡原住民」的00後考生來說,適應線上教學的速度非常快。「我發現在線上輔導的時候,學生可以做到自由發言,比如哪裡有聽不懂的,學生們會直接在屏幕上寫出自己的問題,有解題思路的同學,也能隨時在直播平臺上留言,和老師即時交流。線上課程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很快就被學生們克服了,師生之間也形成了良性互動。這樣,不僅學生很快進入到了正常的複習進程中,教師們也都調整到了正常的授課節奏,幾乎沒有耽誤任何複習工作。」
教師肩負重擔 卻也毫無怨言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北京市高三年級學生於4月27日正式返校複課。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教委發言人李奕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了避免學生在校期間發生交叉感染,北京市要求各校實施小班教學,保證每個班級人數在20-25人左右。為了緩解學生的焦慮和保證學生學習效果,北京市要求學校儘可能保證原班主任不變,可以採用調配其他教師力量與原班主任進行配合的方法來彌補高三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
「高三年級返校上課,線上教學轉換到了線下課堂,複習工作依然要繼續保持高效。」楊文海談到,這次調整,也是為學生們的安全健康著想。疫情出現之前每個班級大約40到45人,現在實施小班教學後,班級數量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也就加重了。
楊文海說,「高考臨近,最後階段也是最關鍵的時候,堅持下來,對我們是勝利,對十幾年磨一劍的考生們更是勝利。」
線上因材施教 單獨建立「學科輔導群」
開始了線上教學,學生的「自律」能力不行怎麼辦?考前複習會不會放鬆了?從「面對面」到隔著「屏幕」,師生互動不充分怎麼辦?許多家長在備考階段也拋出了各式各樣的擔憂。而在楊文海看來,對於成績好的學生而言,線上教學反而提高了學生的效率。對於成績相對差一些的同學,老師們會利用各種課餘時間,盯作業、補課程、查漏補缺。
「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自律性強、自學能力強,線上教學反而省去了他們上下學路上的奔波,可以將複習安排得更為緊密。」楊文海提到,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教學,他們都會穩紮穩打地完成複習任務。班裡很多學生也經常向楊文海反饋自己線上學習的感受,學生們表示很適應這種學習方式。
作為一名理科教師,楊文海表示,學生只要把題目弄明白了,深入學習的意願就增強了,也會激發更大的興趣。如果學生弄不明白,學習的意願也就會大打折扣。因此,在這個特殊的衝刺期裡,對於成績相對低一些、對題目疑問更多的學生而言,楊文海則會通過晚間課後補習的方式,在網絡教學平臺或者微信上建立「學科輔導群」進行小範圍集中輔導。「這部分學生的自律性相對弱一些,那我就對症下藥,針對這部分學生組成單獨的小群,在一天課程結束後的晚自習時間進行補課,重點針對作業中的問題,基礎性的題目查漏補缺,我也發現效果很好。」
「總的來說,線上教學也要因材施教,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最終助力學生考出滿意的成績。」楊文海說,網課這種形式很有意義,這次線上教學的開展也是一次很有價值的嘗試。「接下來我準備針對這一階段網課的經驗做個總結,將更多網課理念應用到未來的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