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大學在線開學已有半個多月。上千門課程,數萬名學生,對於每所高校和教師來說,這種大規模網課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更是對線上教學的實時檢驗和加速變革。曾因慕課掀起的在線教育風暴,或將因此迎來全新的發展契機。
大規模「觸網」,教師挑戰線上教育模式
「那些曾經很熟悉的知識,我坐在電腦前錄播了很多次,卻總是不滿意……終於咬著牙錄播了幾段微課,發給了學生,並叮囑他們不要提前看。」開課一段時間後,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吳老師(化名)寫下的感受,可能符合很多老師的「內心獨白」。
第二次課程,吳老師嘗試著用了ZOOM會議的形式。「在學生打開攝像頭時,我一下子開心起來,因為我看到了他們。有的坐在院落裡,有的坐在書桌前,還有個躺在床上……」吳老師說,自己沒有提醒躺在床上的學生,至少他們都注視著攝像頭。不知道算不算 「確定過眼神」,但自己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因為有了學生的參與,課堂才會充滿有趣的靈魂。
記者了解到,以南大為例,2020年春季學期共約2100門次的本科課程在線上運行。在高校陸續解決授課平臺、教育信息技術使用、排課表、教師培訓等問題後,老師教學模式的轉變,是最大的難題。
「最近兩周都要過12點才睡,測試各種錄屏軟體,直播平臺,寫操作指南,輔助培訓,自己的MOOC課程和校內三門課程的在線教學準備……」在開課之前,儘管有過慕課授課經驗,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莉老師還是又認真學習了很多在線授課的專業知識。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王傑教授臨近退休,不熟悉網絡平臺和直播技術,但在教務處的培訓和助教的幫助下,他逐步掌握了在線教學方法。
網絡直播出現的卡頓延時、在線交互難等,影響了網課效率和質量,讓老師們頗為苦惱。昨天,通過QQ視頻會議的方式,南師大外國語學院法語教師張群給學生們做了一次隔空「小測驗」,考題有一項是「聽寫」,不少學生就因為網絡「卡頓」,影響了成績。
為補救「直播卡頓」帶來的教學問題,張群將課程拆分,根據「語法點」和「難點發音」,錄製一段段「小視頻」,方便學生反覆觀看。「小視頻時長儘量控制在幾分鐘內,確保播放時畫面更流暢,即便沒有無線網,即便用手機也能觀看。」張群向記者分享「視頻微課」小心得。
上完一段時間課後,高校普遍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與線下教學相比,線上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要求有顯著不同。「教師的語速、對線上教學節奏的把握等,對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影響較大。」有高校教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部分教師還未能快速適應線上教學要求,教學效果還不理想。線上教學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學生不適應線上講課速度,學習時難以集中注意力。
在實踐中破解問題,挑戰中孕育變革機遇
面對線上教學暴露的問題,老師們也在一一破解,改善學生的「體驗感」,提升在線教學的「到達率」。
「上課之間,我對網上慕課做了調查,發現大部分慕課的結課率很低,只有1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偉偉老師說,現在大學生愛上B站,刷抖音,這些視頻的特點是短小緊湊,吸引眼球的同時還保持互動。於是,袁偉偉在《數據融合與智能分析》的課堂中設計了多款讓學生「又愛又恨」的課堂遊戲。
「請同學剛學的內容提出一個問題,再點名另一個同學來回答。」袁偉偉說,這款類似於「擊鼓傳花」的遊戲,讓學生們打起十二分精神,又實現了課堂交流,「他們說,就像最熟悉的同學就坐在身邊一樣。」
「一節網課比較合理的時長應該是25分鐘。」三周下來,南京工業大學數理科學學院教師趙劍總結了一些經驗,在他看來,網課不是「單兵作戰」,應體現整個教育團隊的協作力。「十幾位有經驗的學科教師先進行集中備課,整理關鍵知識點,再由幾位中青年教師針對網課特點再梳理,錄製出生動易傳播的網課。」趙劍舉例,比如可以借鑑國外線上教學的好經驗——利用「動畫教學」的方式,來配合數學知識點的講解,這更利於學生理解原本生硬的「公式」。趙劍嘗試用代碼等方式製作簡單的「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微積分、極限與導數等等。
經過一周的教學實踐,南大計算機基礎教學部的老師們摸索發現,利用「教學立方」發起眾答、課堂小測、直播間語音以及白板書寫或聊天等形式。「過去線下教學,總是坐在前排的『學霸』回答問題,線上則是人人都可以同時作答,參與度反而提高了。」與此同時,有老師發現使用Zoom直播平臺可以開放共享的屏幕。同學們都可以通過這一功能在屏幕上書寫和刪除信息,老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在聽課時存在的各種疑問。
在線課堂的炫酷技術也圈粉無數。在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外教Farland老師的課程中,他加上了綠幕技術,隨意切換中山陵、杜廈圖書館等各種新奇好玩的教學場景,直播間瞬間變成大片現場。
在線課堂讓跨界協同變得更容易。南航能源與動力學院講授《科學方法論》的潘慕絢老師邀請袁偉偉去講授發動機智能。而袁偉偉自己在上課的時候,發現很多同學不理解計算機算法中的數學公式,她在第二節課就把數學系老師「拉」了進來,「同學們非常驚喜,很多疑問都得到了專業而充分的解答。」
老師都意識到,當前線上教學雖說是應對特殊情況之舉,但其實也是未來教改的方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迭代改進。南京審計大學人力資源學教授趙紅梅說,「如果說過去傳統授課中,教師的存在是0到1之間,都能找到位置;那將來的網絡直播平臺,教師的存在也許要麼是0要麼是1」。趙紅梅表示,這將對高校教師未來的職業生涯產生深遠的影響。
技術只是外殼,在線教育需要由內而外的突破
全民網課熱潮的同時,快速上線海量課程所暴露的一系列問題也值得深思。
有專家提出,根據教育部的提示,高校老師未必要自己製作直播課。一門好的在線課程建設需要數月的時間周期,不可能在短期迅速實現線下課程向在線課堂的轉換。
目前國內22個在線課程平臺免費開放在線課程2.4萬餘門。這些在線課程資源,再加上教師的適當補充、完善,足夠進行眼下的在線教學了。那麼,為何高校卻依舊布置教師上在線直播課呢?教育學者熊丙奇提出,這暴露了已有的慕課當中的一個問題,我國高校在建設在線精品課程時,存在重入選精品課程的辦學政績,而輕實踐教學的問題,「在線課程的建設,與在線課程的使用還存在『兩張皮』的問題。」而這恰恰是影響在線教育長期發展的根本問題。
記者注意到,在高校當中也有老師堅持「不嘗試網課」。南京一位高校文科教授表示,他依然選擇不趕教學進度,堅持開學到校後,給學生面對面上課。「我在學生微信群裡發了個紅包,希望大家積極去下載課程視頻,哪知道搶紅包人比下載課件的多多了!」有老師提出,由於上網課的內容、授課對象不同,不一定所有課程都適合網課。
「由於大學生長期以來受到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影響,欠缺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如果教師未能對之進行有效的輔導,在線課堂的成效很難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王銀泉教授說,就拿英語教學來說,大量課件運用和日益普遍的網絡化課程,對促進外語教學有輔助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已出現了流於形式的現象,老師拿著現成的PPT播放一遍,學生還是未能成為學習的中心,其學習策略和學習能力並未得到真正的提高,而教師儼然成為了一個「媒體播放者」。「在線技術是外殼,教育理念的真正革新才能帶來由內而外的真正突破。」王銀泉表示。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王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