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欣。
當年拿下金像獎和金馬獎的「新人」林嘉欣。
私下生活中的林嘉欣。
與老公出席活動時的「小女人」。
新京報2月25日報導 林嘉欣的說話聲音很小,她不喜歡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但你也很難從她的笑容裡看出她內心的叛逆。就像被無數人討論過的「她不會穿衣服」「衣品不佳」的評語,她不會避忌這類在旁人看來很敏感的話題。雖說自己身在對全身上下都要很「注意」的娛樂圈裡,外界的評論與輿論離她很近、卻又那麼遠,「一路以來其實我都不怎麼看評論的,大多數的評論沒有真正抽象化成一個樣子,有時間你會發現很多人口中的情況其實根本不是真的自己,他們愛這麼講、那麼講是旁人的聲音,如果你過度在乎就會過度左右你真正面對的生活,做人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
「那若是有人說你是『衣品災難』、『紅地毯殺手』會生氣嗎?」
「不會啊,我本來就很隨性,我看重的是你要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如果所有人穿衣的品位都一樣這個世界也就毀了,每個人都是很獨特的,能穿出屬於自己的那份很舒服、很自在的感覺就好。」
非科班出身,出道搭檔張學友
上世紀從臺灣到香港發展的女演員裡,從林青霞到張艾嘉再到王祖賢,林嘉欣被稱為是最後一個獻給香港影壇的珍貴禮物:她長相甜美、演技卓越,有著讓人過目不忘的靈氣和羨煞旁人的運氣——剛出道就和眾多大牌男演員演對手戲。那部被看做是她璀璨星途開始的《男人四十》,片中她扮演愛做白日夢、暗戀上張學友飾演的國文老師的女學生胡彩藍,讓她一舉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與最佳新人獎,同時還捧得了臺灣金馬獎最佳女配角與最佳新人的獎盃。
林嘉欣一臉興奮地提起自己「觸電」初體驗:「那時我只有24歲。我最初投入電影工作,因為不是科班演員,也沒有表演基礎,整個人都被丟進了一個環境,什麼都是最真實的。」
但正是從那時候起,林嘉欣逐漸發現,要塑造最動人的角色靠的不是面孔或是技巧,而是最真實的自己。
能親眼看梅豔芳演戲,是種福氣
《男人四十》帶給林嘉欣的成功,她歸功於是運氣,「電影生涯裡,一開始我就遇到了許鞍華、梅豔芳、張學友這些優秀的前輩,有這樣的搭檔你可以很快進入狀態。許鞍華是一個很好的觀察者,善於挖掘演員身上的特質。處於她營造的環境和氛圍裡,只需要展示真實的反應。」
「一戰成名」的經歷讓外界習慣於把林嘉欣歸於「天賦型」女演員,但提起這段經歷她都會為這個「標籤」辯解,「我不覺得自己有天賦,但一定是很努力的演員,因為進入電影圈初時我就目睹了優秀前輩怎麼對待電影,我提醒自己要不斷努力才行。」
在一旁看梅豔芳和張學友的對手戲,林嘉欣感到梅豔芳把空氣中所有的元素都濃縮在自己身上一般,走到鏡頭前再去釋放,「那時我在現場,真有福氣。」
不享受唱歌,現在想起都害怕
林嘉欣雖然天生甜美溫婉,但骨子裡卻很倔強,就像她最初從劇本裡結識了胡彩藍這個角色,她說,她與胡彩藍最大的相同點是「外表可以騙人,但內心卻極其任性叛逆」。堅持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外界如何阻撓、旁人如何勸阻都無法改變內心的認定。
1993年,音樂人張洪量帶林嘉欣入行,在發行了首張音樂專輯之後,她因為合約問題被禁止演藝活動。1999年,林嘉欣回臺灣後發行第二張專輯,同樣因為合約問題被迫叫停。「雪藏」歲月中她只能靠給中學生補習英文為生,也試過以一包餅乾作數天的口糧。
林嘉欣直言不太享受唱歌這件事,「我總覺得唱歌不太適合我,現在想起來,都會有些害怕。」儘管前途黯淡,林嘉欣也不斷地對自己說,無論如何都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奔波香港那幾年,每天收拾行李
「直到拍第一部電影的時候,我才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2002年,經導演爾冬陞介紹,林嘉欣籤約星皓公司,參演了許鞍華執導的《男人四十》。
林嘉欣說,那些年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她不斷地飛往香港,試鏡、找機會、遊說電影製作人,她記得香港節奏太快,在奔波的路上因為走路速度太慢,一天要被路人踩到無數次鞋子;也記得對粵語一竅不通的她,從零開始,含著木頭苦練發音,「那時我一直以為拍完《男人四十》就會被『打回』臺灣,所以每天我都在收拾行李,因為感覺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會走,但沒有想到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男人四十》後,她與張國榮合作了《異度空間》,2004年與鄭伊健主演了《戀之風景》,到後來給予她「鬼後」之稱的《救命》《怪物》以及2009年的《親密》,五次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林嘉欣成了連續提名最多,卻屢次陪跑的女演員。
外界討論紛繁複雜,而對獎項和名利,林嘉欣似乎從來沒有野心,「我覺得我的野心在表演上,演員的演是在當下,演完你就該放下,得獎與否都該結束,因為日子還要往前,就像我拿了金馬獎當天晚上就把獎盃送給了導演和電影公司,我家裡沒有一座獎盃,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但我覺得日子還要往前走,要尋求突破。」
最大野心,讓更多電影選擇她
在《親密》拿下韓國忠武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後,林嘉欣似乎累了,延續了她「任性」的本心,一聲不響地跑去結婚生子,甚至被外界誤會是破壞丈夫與前妻的第三者,「我最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要家人和疼愛我的人知道來龍去脈就好,無需刻意向所有人交代。」
事業巔峰時消失數年,已成妻子和母親的林嘉欣在2015年以一部《百日告別》回歸。電影開機那年,林嘉欣的父親離開了她,角色背景都不盡然地與她的現實重合,「那時候基本就是我當時的狀態,所以不能說是用演的。」而片中這個承受著巨大創傷,但最終又重拾愛與堅強的女性,也為她圓了久違的「影后夢」,幫她拿下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近年來,林嘉欣的作品不算多,但力求突破以往固有的形象,開始塑造那些更加複雜、在她看來能讓自己覺得「好玩」的角色,例如早前春節檔上映的《廉政風云:煙幕》中是非分明的江雪兒。
「其實無論多少錢放在面前,我也是要遇到合適的劇本才會接,看起來我很傻,也因為這樣喪失了很多賺大錢的機會。但我想我的野心在於如何讓電影選擇我,變得更有錢有名不是我關心的事情,生活可以調整,但工作的使命感無法代替。」
時間再少,也是一種陪伴
2010年,林嘉欣與導演袁劍偉在加拿大登記結婚,有了女兒後她逐漸淡出影壇,直到小女兒滿2歲才重新復出。儘管如今生活工作越發忙碌,但林嘉欣依舊堅持準時回家陪兩個女兒吃晚餐,她說「再少的時間,也是一種陪伴。」
對幸福的定義她習慣用「實在」來形容,就像女兒的存在就是對她表演的啟發,「一個小朋友的生命交到你手上,你就要好好當媽媽照顧她們,從小朋友身上我也學到很多跟表演有關的事情。比如玩,她們可以變一百種花樣,小道具也能被她們的好奇開發,她們都是我的小老師。」
很多事最後都會回歸生活
儘管一直被打造為「甜姐兒」,但林嘉欣的種種經歷卻又充滿了反叛,事業上升期奉女成婚,專心家庭三年抱兩,婚後赴國外學表演,學畫畫、寫兒童書、看展覽,都說林嘉欣是個懂生活的人,自然隨性,微博上經常分享素顏日常,完全不像個明星。
說起這個評價,她害羞地笑了笑,問記者「我還能當偶像嗎?」她說,到了這個階段會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活上,也更加懂得生活不能只是單單地靠表面,「其實你擺放什麼樣的照片只是一個表面,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回到生活的本質。就像我經常收到朋友親手做的碗,當你用它吃飯的時候你就會特別滿足,因為你知道這個能來到飯桌上的陶碗是多麼的不容易,是別人花很多功夫做成的,很多事情最後一定會回歸生活,自然的經歷感悟也可以帶到戲劇中去。」
新?鮮?對?話
新京報:越來越多的香港演員來內地拍戲,你卻是一個比較另類的人,近年來接戲少是標準太高嗎?
林嘉欣:也沒有,但接不接主要是我必須要喜歡。如果去做一些我不喜歡的事,感覺不到自己的熱忱,我相信觀眾同樣也會感覺不到熱忱,但無論是對角色還是電影,熱忱都是相當重要的。我們一家四口平時也花不了多少錢,日子也過得比較節省,這樣就能有選擇,我也可以選擇。對於戲,就可以想接就接,想不接就不接(笑)。
新京報:但觀眾會有遺憾,很多網友至今還在網上討論你在《男人四十》裡的表演。
林嘉欣:產量少也是好事,可以讓觀眾餓一下,渴望一下(大笑)。其實我一直覺得曝光率、戲份多少都不是我關心的、考慮的事情,我的焦點還是在電影的角色演繹和拍攝工作上,我能不能在每次的電影演出上給自己驚喜,或者能不能讓觀眾認為林嘉欣很難琢磨,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新京報:那麼對於獎項或是名氣你又是怎麼看待的?現在就擁有無欲無求的心態?
林嘉欣:並不是無欲無求,其實為什麼我依然堅持電影創作,依然還會演電影,就是因為我對自己的演出還是不滿意。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對自己很滿意,可能就選擇不再演了,但現階段對表演我還有無盡的求知慾,對探索電影表演我依舊充滿了渴望。
新京報:作為娛樂圈好人緣的「男神收割機」,跟你合作過的男藝人都對你讚不絕口,你如何看待娛樂圈的友情?
林嘉欣:我非常珍惜,因為雖然很多人或許我們不常聯絡,甚至沒機會見面,可是我覺得能夠通過不同的人或者通過不同平臺去關心他們,關注他們,就很開心了。
採寫/新京報記者?周慧曉婉 人物攝影/新京報記者?郭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