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活性汙泥和食物殘渣共同發酵可提高羧酸產率

2020-12-22 中國生物技術網

翻譯:林曉瑩 盧泳君 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

自然資源的短缺和日益增強的環境意識正在推動生產系統從管道末端廢物處理轉向資源綜合回收計劃。在生物精煉廠中,利用食物殘渣和汙水汙泥等廢料進行發酵產生能源、化學品、營養物質和水的方法就符合上述新模式。食物殘渣(Food Waste)是產酸發酵的理想底物,然而,FW發酵受到不同因素的限制。共發酵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廢物的混合發酵,是提高FW發酵產量的另一種方法。在不同的廢棄物中,汙水處理廠的廢棄活性汙泥(Waste Activated Sludge)是研究最多的FW發酵共底物。已有研究人員成功地進行了幾項共發酵研究。儘管有這些研究努力,但共發酵的文獻仍然不確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使共發酵成為現實。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廢活性汙泥(WAS)和食物殘渣(FW)共發酵(以WAS為主要底物)在不同實驗條件下的性能,以了解這種方法的好處和限制。通過研究:(i) WAS/FW混合比例對發酵產率和產物構型的影響;(ii) pH值對共發酵性能的影響;(iii)自水解預處理提高發酵產率的可行性。此外,通過三個獨立的發酵試驗測試相同的混合物,可以評估共發酵的再現性。

論文標題:Assessing the potential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and food waste co-fermentation for carboxylic acids production

本實驗研究廢活性汙泥(WAS)和食物殘渣(FW)分批共發酵生產羧酸。分別在有無額外加鹼度、有無自水解預處理的條件下研究了WAS和FW比例為1:1、7:3、9:1混合物的發酵情況。實驗結果表明,包括揮發性脂肪酸和乳酸在內的共發酵產率始終高於單發酵產率(約100 mg /gVS和80 mg /gVS)。隨著FW在混合料中所佔比例的增加,共發酵產率也隨之增加,說明這主要是由於在共發酵條件下FW的降解程度更高。對於WAS/FW比例為1:1的混合液,最大共發酵產量平均為480 mgCOD/gVS。在額外加鹼條件下進行的實驗中,pH值對共發酵性能的重要性顯而易見,說明混合液中WAS的比例應足夠高,以使pH值保持在5.0以上。然而,發酵罐的操作條件也應防止醋酸消耗微生物的富集。自水解預處理沒有提高共發酵產量,但表現出較小的動力學改善。在產品配置方面,隨著FW在混合物中所佔比例的增加,丁酸被富集,同時伴隨pH值的降低,不利於丙酸。在中性pH下,WAS/FW比例為9:1的混合物發酵和WAS單發酵液中丙酸佔優勢。

本實驗中,共設置三個實驗,均在中溫(35℃)厭氧條件下,在250mL血清瓶中進行發酵14天分批測定,不添加接種物,發酵過程依賴於天然發酵細菌。

實驗一通過測定pH的變化、揮發性脂肪酸(VFA)的產量來了解混合物的組成對共發酵的影響,設置WAS/FW比例分別為1:1、7:3、9:1三種,且利用每種底物(即僅FW和僅WAS)的單發酵進行對照。實驗結果表明,混合物共發酵組的產量均比WAS和FW單發酵對照的產量高,且隨著混合物中FW比例的增加,pH從中性(WAS控制)降低到4以下。WAS/FW比例為1:1(489mgCOD/gVS)混合物共發酵產量最高,該混合物是FW量最高的混合物,混合物的共發酵產量隨著混合物中FW量的減少而降低,這表明發酵產量的提高可能與共發酵條件下FW發酵程度的提高有關。

實驗1中最大發酵產量(第8天)的COD發酵曲線。誤差線表示標準偏差。

實驗1中發酵產量(頂部)和pH(底部)的演變。誤差線表示標準偏差。

實驗二旨在檢查實驗一的可重複性,探究FW較高鹼度對共發酵的影響(FW*表示使用額外鹼度進行的測試)。與實驗一一樣,共發酵混合物發酵產量比WAS和FW單發酵對照的發酵產量高得多(分別是96和72mgCOD/gVS),隨著混合物中FW量的增加,三種沒有額外鹼度的混合物共發酵的產量(即WAS / FW_50 / 50,WAS / FW_70 / 30和WAS / FW_90 / 10)增加,進一步支持上述實驗一產量的提高主要是由於在共同發酵下FW較高發酵。WAS / FW比例為1:1和7:3混合物的最大發酵產量與實驗一相似,但是在實驗二中,WAS/FW比例為9:1混合物顯示的產量(327 mgCOD / gVS)比實驗一(175 mgCOD / gVS)高。從第6天開始,發酵液中揮發性脂肪酸(VFA)的濃度(主要是乙酸)從大約3400mgCOD/L降低到600mgCOD/L,可能是因為pH值從5.9升高到7.2,即發酵罐發酵條件應防止能降解乙酸的物質富集。向FW中加鹼(30gNaHCO/kg)不足以對WAS/FW比例為7:3和9:1混合物發酵產量產生顯著影響,可能是混合物中FW比例相對較低。但是WAS/FW比例為1:1的發酵產量和加鹼組的發酵產量隨時間的變化顯著不同,在第3天,WAS/FW*比例為1:1的VFA和乳酸產量增加,這與pH從4.6升高到5.1是同步的,其更好的發酵性能可能與發酵液的較高pH有關,其緩衝能力更高。因此,應限制共發酵混合物中FW的量,以保持pH值高於5.0。

實驗2中最大發酵產量(第6天)的COD發酵曲線。誤差線表示標準偏差。

圖3。實驗2中發酵產量(上圖)和pH值(下圖)的演變。誤差線表示標準偏差。

實驗三對WAS進行自動水解預處理,探究其對共發酵的影響。WAS和WASp(經過預處理)單發酵比較,自動水解預處理在前四天中將WAS發酵產量提高了約25%(未處理組為135mgCOD/gVS,處理組為167mgCOD/gVS),但是從第五天開始兩個樣品的發酵產量相似,表明自動水解預處理可加快發酵速度,但不會增加WAS生物降解性。與未處理的WAS進行的共發酵混合物相比,用WASp進行的共發酵混合物顯示出相似的發酵產量和發酵曲線,結果表明WAS自動水解預處理可能不是提高WAS/FW共發酵性能的合適方法。

COD中的發酵曲線基於實驗3中的最大發酵產量(第5天)。誤差線表示標準偏差。

實驗3中發酵產量(上圖)和pH值(下圖)的演變。誤差線表示標準偏差。

本實驗通過分批測試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研究了廢活性汙泥(WAS)和食物殘渣(FW)共同發酵(混合物中WAS比例分別為50%,70%和90%)以生產羧酸,揮發性脂肪酸和乳酸。結果表明,共發酵條件下的發酵產率始終高於WAS和FW單發酵條件下的發酵產率。隨著混合發酵中FW比例的增加,共發酵產量增加,這表明該改善主要是由於共發酵條件下FW降解率更高。從產物結構來看,隨著FW在混合物中所佔比例的增加,同時伴隨pH值的降低,丁酸含量增加,乙酸和丙酸生成量降低。在額外加鹼的條件下進行的實驗表明,混合物中WAS的比例應足夠大,以使pH值保持在5.0以上,避免鹼的恆定投加。然而,發酵罐的操作條件應防止加入WAS的乙酸降解物的富集。最後,經自動水解預處理的WAS/FW共發酵混合菌體對共發酵動力學的改善很小,但並沒有提高共發酵產量。總的來說,這些結果表明WAS/FW共發酵是在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試劑使用的同時提高發酵產量的一個機會。可以根據應用需求調整兩種基材之間的比例,以調整產品的輪廓。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0372946

相關焦點

  • 汙水處理活性汙泥膨脹問題
    沉澱性能良好的汙泥粒徑分布較廣,且以球菌為主,膨脹汙泥的粒徑大都在10μm以內,汙泥較為細碎。 1、原水中營養物質含量不足 活性汙泥法處理汙(廢)水的過程,就是汙泥中的微生物種群不斷地吸收、利用水中汙染物,在自身增殖的同時,將汙染物加以降解的過程。
  • 《排水工程》第34講:活性汙泥反應動力學的4個假設、3個內容、3個公式和3個產率係數
    本節主要講解活性汙泥反應動力學基礎,主要包括4個假設、3個內容、3個公式和3個產率係數,同樣需要大家注意。01  活性汙泥反應動力學4個假設活性汙泥反應動力學模型以完全混合式曝氣反應池為基礎建立,經過修正後應用到推流式曝氣反應池系統。那在研究活性汙泥反應動力學前,假定的4個假設條件是什麼呢?
  • 東道爾水技術: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
    在活性汙泥中,除了微生物外,還含有一些無機物和分解中的有機物。微生物和有機物構成活性汙泥的揮發性部分(即揮發性活性汙泥),它約佔全部活性汙泥的70%—80%。活性汙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它具有很強的吸附和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 活性汙泥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培養和馴化出來的。
  • 活性汙泥的性能指標是什麼?汙泥膨脹有幾種?活性汙泥法運行關注點...
    2、菌膠團和絲狀菌的關係是什麼?有什麼作用?菌膠團和絲狀菌是活性汙泥的重要組成部分。菌膠團是具有粘液或者莢膜的絮凝劑細菌抱團形成的,可以吸附廢水中的雜質和游離的微生物,菌膠團使活性汙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並且保護了廢水中的微型動物被吞噬或者中毒。
  • 餘氯對活性汙泥的影響及對策!
    1、餘氯對活性汙泥的影響1、餘氯的殺菌作用氯系消毒劑的殺菌原理是水解形成游離的次氯酸單體(這就是咱們說的餘氯:氯以單質或次氯酸鹽形式投如水體後 , 經水解生成游離性有效氯 , 包括含氯氣、次氯酸和次氯酸鹽離子等形式 , 總稱餘氯 。)
  • 如何評價活性汙泥的性能?有這8個指標!
    真菌中主要是絲狀的黴菌,在正常的活性汙泥中真菌不佔優勢。如果絲狀菌顯著增長,則活性汙泥的沉降性能惡化。原生動物和細菌一起在汙水淨化中起作用。在1mL正常的活性汙泥混合液中,一般存活著5×103 ∽2×104 個原生動物,其中70%∽90%為纖毛蟲類。原生動物促進了細菌的凝聚,提高細菌的沉降效率。原生動物以細菌為食餌,可以去除游離細菌。
  • 活性汙泥中毒現象及中毒後處理方法
    1、感官指標分析生物處理系統的微生物性狀好與壞,可從汙水處理廠處理構築物——曝氣池和終沉池的運行狀況中顯示出來。在曝氣池內,懸浮著大量肉眼可觀察到的絮狀汙泥顆物,叫做活性汙泥絮體。每個絮體內包含著成千上萬個活性微生物。操作巡查人員在現場巡查時,可定時從活性汙泥的「臉色」進行觀察。與中醫看病人同理,從「望、聞」二字入手。
  • 鈀催化烯丙基醇的二羰基化反應合成二羧酸化合物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鈀催化烯丙基醇的二羰基化反應,可直接合成二羧酸化合物(如己二酸)。該反應通過PdCl2和雙膦配體(HeMaRaphos)的結合,以高活性和優異的選擇性實現了兩個不同的羰基化反應。
  • 催化劑能提高產率嗎?
    許多同學一看到催化劑,就想到它不會影響平衡的移動,從而產率不變,這是把產率和轉化率兩個概念混淆了。高考試題中這兩個概念是分得非常清楚的,一般是表述為某物質的產率,或者會強調是某物質的平衡產率。另一個是某物質的平衡轉化率。催化劑不會影響平衡的移動,是不會影響平衡轉化率的,但是可以影響物質的產率。化工生產上,反應常採用工業流化床方式進行。
  • 如何把汙泥發酵成優質的有機肥?
    將汙泥發酵成有機肥,如再加入部分牛糞等,就會發酵成優質的有機肥,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汙泥檢測 1、加菌 1公斤肥料發酵劑可發酵4噸左右汙泥+牛糞。
  • 項目信息:固廢、危廢、醫廢、汙水汙泥處置項目
    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 30000t/a 的迴轉窯危險廢物焚燒處理系統和 20000t/a 的危險廢物物化處理系統,二期建設 30000t/a 的立式旋轉熱解窯危險廢物焚燒處理系統。項目預計2021年1月投產。
  • 蜂膠護齒牙膏,讓牙齒不再隱藏各種發酵食物殘渣,讓你擁抱自然!
    蜂膠護齒牙膏,讓牙齒不再隱藏各種發酵食物殘渣,讓你擁抱自然!都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但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自信的笑容,因為一部分外界因素,有些人的牙齒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問題,比如牙齒發黃,牙齒沾有煙漬,或是有蟲牙,都會讓人下意識地笑不露齒。
  • 活性汙泥為什麼是帶負電荷的?t塗山環保
    活性汙泥表面帶負電荷,物化汙泥帶正電荷,是很多人知道的,所以生化產生的汙泥選擇陽離子絮凝劑,物化泥選用陰離子絮凝劑。但是活性汙泥為什麼帶負電荷?這跟活性汙泥的主要組成細菌有關係,細菌的電荷決定了活性汙泥的電荷,本文帶你全面解析細菌帶電荷的原理!
  • 超磁分離汙泥與剩餘汙泥協同水解酸化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以超磁分離汙泥作為研究對象,用2種不同的剩餘汙泥作為接種汙泥,維持溫度在30尤,探究了剩餘汙泥對超磁分離汙泥厭氧水解酸化產物及產率的影響。關鍵詞:超磁分離汙泥;剩餘汙泥;水解酸化;內碳源城市汙水處理廠進水碳源不足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導致後續脫氮效率較低。目前,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外加部分碳源,如甲醇和乙酸鈉等。添加的部分碳源還有毒性,而且藥劑成本較高。如何以較低的成本提高脫氮效率是低碳氮比汙水生物脫氮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尋找合適的外加碳源成為目前關注的熱點。
  • 水處理課堂|汙泥的處理與處置(I I)
    缺點:佔地面積較大:濃縮效果較差,濃縮後汙泥含水率高;易發酵產生臭氣。適用範圍:主要用於濃縮初沉汙泥,初沉汙泥和剩餘活性汙泥的混合汙泥。氣浮濃縮法:優點:佔地面積小,濃縮效果較好,濃縮後汙泥含水率較低,能同時去除油脂,臭氣較少。缺點:佔地面積、運行費用小於重力濃縮法,汙泥貯存能力小於重力濃縮法,動力消耗、操作要求高於重力濃縮法。
  • 以馬鈴薯殘渣為原料生產葡萄糖酸的生產工藝
    山東大學方詡團隊成功開發一種以農業廢棄物馬鈴薯殘渣為原料高效生產大宗化學品葡萄糖酸的生產工藝馬鈴薯作為中國繼玉米、水稻、小麥之後的第四大主糧作物,是澱粉提取工業主要原料。而工業中所產生的農業廢棄物馬鈴薯殘渣由於當前缺乏後續有效的生產工藝,對其處理方式是傾倒、掩埋。這就造成了嚴重土壤及水源汙染和能源浪費的問題。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一種以馬鈴薯殘渣為原料的可持續生產工藝用於解決上述問題。
  • 汙水處理之活性汙泥法指標:MLSS詳解
    我們在活性汙泥的第一篇裡了解了混合液是一個曝氣池內生的或不穩定的汙水和活性汙泥的混合產物。而MLSS反映的絮凝體主要由微生物和非生物降解懸浮物組成的,其中的非生物降解的無機懸浮物是使活性汙泥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進水中的SS。所以我們可以了解汙水中的SS的去除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從活性汙泥絮凝體去除。
  • 厭氧微生物的培養、馴化及成熟汙泥的特徵
    厭氧消化系統試運行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培養厭氧汙泥,即消化汙泥。厭氧活性汙泥培養的主要目的是厭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細菌和產酸菌,當兩種菌種達到動態平衡時,有機質才會被不斷地轉換為甲烷氣,即厭氧沼氣。